身为十大将军之首,粟裕在国内具备相当程度的名望,组建对越反击队伍的时候,粟裕也是总指挥呼声最高的人,但让人惊讶的是,邓公却拒绝了该提议,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战役结果上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方获得了胜利,但并没有书面上写的那么轻松,实际上付出了不少将士的生命才能达成目标,而当时中方派出的兵力足足有30万.
这个规模的兵力正好属于粟裕最擅长的范围,也就是大兵团、歼灭作战,那么,如果在对越反击中任命粟裕当作总指挥,士兵伤损的状况可能就会降低不少。
早期革命时期,粟裕加入红军后,就历经多次起义行动和反围剿打击任务,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后续来到井冈山地区后,更是任职参谋长兼任师长,产生了不少战事名场面。
如四次率部横渡长江,突破天堑执行任务等等,在粮食供应都成问题的年代,能够凭借指挥能力,统筹全军,发挥出更多力量的将领实在是可遇不可求,中央在一开始就给出极高评价。
革命早期红军队伍人数不多,尚且处于发展阶段,但在粟裕完成车桥战役后,中央就表示粟裕能够指挥数十万的军队,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谓少见,然而就连同期将领也没有不服气的。
不少开国将领对于粟裕的评价都是“有古时大将风范,百战百胜”,在正面战场上,粟裕秉持积极参与抗战的态度,时刻奋战在一线地区,面对装备和兵力差距也没有退让。
曾在四倍兵力差距,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打通了宣泰地区的战线,在苏中战役获得亮眼表现,可谓是革命历程上绕不开的优秀将领,而在建国之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由于粟裕在战争时期凡事必定亲临一线,身体操劳过度,指挥大量战役又导致心神劳损,中央商讨之后,决定由专员陪同粟裕前往苏联静养,这一去就是一年时光。
从苏方疗养处回来后,周总理和朱德都主动问询他的身体状况,这也导致粟裕没能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只能担任战事指导,无法再亲临一线,不过,后续朝鲜战士撤离的时候。
粟裕大将亲自访问朝方沟通之后的处理问题,并且对新时代的国防体系建立提出了不少意见,随后粟裕就进行了转业,从军部一线转至军科院任职,后续兼任副院长。
但说白了,苏方的疗养只是让粟裕大将的身体状况略微好转,并没有说从根本上解决病情,甚至在他身上还有陷入太深没能取出来的弹片,加剧了身体负担。
中央为了让粟裕将军调整身体状况,不便让他继续参与战事,其实在粟裕脱离战场一线的时候,他就想着配合军部的年轻化政策选择退役,但考虑到当时的影响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在一众年轻将领中缺少几个镇场面的老前辈,粟裕这么选择退役对军队管制来说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所以中央对他的任命都偏向争执和后方,唯有的几次亮相,都是座谈会。
当时由于局势稳定后的文化宣传需要,有不少拍摄组来到政治部,向粟裕大将询问当时的历史情况,才让民众见到了他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引发了广泛担忧。
其实1976年,中央管理层接连去世,对于这些老前辈,中央都保持关照态度,不希望再让粟裕大将拖着病体走上战场,所以哪怕再1979年对越反击战展开,邓公也回绝了请求。
再怎么说,1979年,粟裕大将已经72岁,从苏方疗养处回来,还要经常去往医院做额外i的检查和调养,参与上百次战役的粟裕将军,实在没有坚持大型战役的身体了。
本来抗美援朝的时候中央就想让粟裕出征,但最终也未能成行,对于粟裕来说,缺席战事也是非常遗憾的,当然,粟裕出于身体原因被调到后方政治部和学院部后。
接触一线战场的机会也很少,军队又恰逢改制,粟裕对新的军队编制没有太多了解,当时又是局势危急的状况,没有那么多的额外时间,派遣其他将领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更何况中央选派的杨得志将军也是正处当打之年,又是对新编制比较了解的将领,在正面战场也获得了出色战果,深受军队信任,再加上本身对越南有一定了解,有着不小优势。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cover.cn/news/5184239(封面新闻)
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杀鸡焉用牛刀,粟裕是在后方的大脑,对越作战在战略制定上中央是参考了粟裕的意见的。对越作战简单,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防止苏联出手,这是粟裕思考的问题。
粟裕大将是为了防御北边的苏军,许世友当时是广州军区司令员,打越南首先用的是广州军区的兵力,那总指挥固定就是许世友了
不懂历史乱编!
目的只是教训越南,不是灭他们国。
北边压力太大
对越的时候,邓华也没去,毕竟是离开军队十几年了。
有练兵的目的,不需要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