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刘备终于走上事业巅峰,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了。建安 24年,刘备从老对手曹操手中夺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汉中是益州北境的咽喉,也是北伐的战略要地。刘备把汉中太守一职给了大将魏延。
此后,魏延镇守蜀汉的北大门,多次参与北伐,大破曹魏军队。蜀汉朝廷对他的评价很中肯,临危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可这段赞词还有后半句,说他不协不和,忘节言乱,最后不得善终。
建兴十二年,魏延因起兵作乱而身首异处,人头被对手狠狠踩在脚下,一家老小也未能幸免于难,被灭三族。受明清以来小说评书的影响,有人深信魏延叛乱确有其事。也不乏有史学家根据史书记载,为魏延翻案。那么这位蜀汉大将究竟是含冤莫白,还是死有余辜?
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猛人。史书记载,魏延本是河南义阳人,以部曲追随刘备作战。从基层干部开始干起做到牙门将军,这个职务相当于警卫部队大队长,赵云就担任过此职。刘备死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逐渐成长为蜀汉军事上的二号人物,负责督前部军马,挂着凉州刺史的名号,还是司令部参谋长。随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骁勇善战的名将相继去世,有勇有谋的魏延深得到诸葛亮倚重。
魏延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他提出子午谷奇谋时,曾自比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想要自领一军,与丞相分兵而出,建立不世之功。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奇谋。魏延为此愤懑不已,时常抱怨诸葛亮谨小慎微,没少发牢骚。
魏延不满的情绪都写在脸上,诸葛亮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因此对魏延有所轻视。诸葛亮十分爱惜魏延这个人才。史书中没有留下诸葛亮与魏延将相失和的记载,至于小说中写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除掉魏延的遗迹,更显得荒诞不经。
魏延与诸葛亮不和是假,但是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不和却是真,两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形同水火。杨仪是个善于筹集粮饷的后勤干部,十分得孔明信任,但他品行一向,为人诟病。史载杨仪“性狷狭”,是一个不好惹的主。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密商议撤军,却没有让魏延参加。诸葛亮的逝世给了杨仪机会,他想以退兵计划对付魏延。在确定退兵方案之后,杨仪、费祎撇下魏延执行退兵计划,魏延发觉之后要追上也来不及。脾气火爆的魏延得知自己被撇下后大怒,抢先南归,烧了沿途的栈道,意图在南谷口阻止杨仪率领的大军。
此时魏延与杨仪共同上书蜀主刘禅,都说对方起兵造反。而朝中文臣都偏向杨仪。于是刘禅派出蒋琬率领近卫军“宿卫营”到前线查看情况,还没等蒋琬到现场,魏延的军队就散了。军队溃散之后,魏延带着儿子等数人逃往汉中,半路上被蜀将马岱斩杀。
马岱向杨仪送上魏延的首级,杨仪得意洋洋,起自踏之,骂道,你这家伙还敢作乱吗?之后杨仪为泄愤,追究魏延之罪,夷灭魏氏三族,其阴狠歹毒令人发指。
魏延死在自己人刀下,魏延究竟有没有谋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魏延真有谋反之心,他至少有三种选择,一是临阵倒戈投降司马懿,此举易如反掌。二是按兵不动,等杨仪等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观望形势。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而,魏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仅仅是因为不满杨仪撤军,带兵与其对峙。这本身只是蜀汉内部的一场军事冲突,因魏延与杨仪的私人恩怨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