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为何在教材里被撤下?作者从苏联移民以色列后作品遭禁

文学私秘 2024-09-11 07:35:25

《小蜗牛》作者像

2024年新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里,减少了课文的数目,有多篇课文被删除,其中上一版中的最后一课《小蜗牛》被删掉了。

2017年开始启用的部编版对《小蜗牛》情有独钟,初版本,就把《小蜗牛》放在了最后一课。

一直到2023年,《小蜗牛》在部编版里大致存活了6年,终于在2024年被拿掉了。

这期间,《小蜗牛》也没有让人省心,其中发生了一次作者译名的变动。

《小蜗牛》的最初的版本里,脚注标明为:本文作者是俄罗斯的巴乌姆美莉。

当时笔者很奇怪,这个叫“巴乌姆美莉”的俄罗斯作者怎么没有听说过?

用巴乌姆美莉搜索一下,除了被各种版本收录《小蜗牛》时都用了这个名字之外,找不到这位作者的其它任何文章。

有这样只有一篇文章的作家吗?

显然是作者名翻译时用了一个不常用的陌生名字。

于是笔者用译者“陈玮君、牟正秋”搜索了一下,发现他们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名叫《成年人童话》,书中作者注明是苏联作家拉希莉·巴乌姆芙莉。

再用“巴乌姆芙莉”去搜索一下,发现国内的文学史著作中多处提到过这位俄罗斯作家。

因此,课文里署的“巴乌姆美莉”偏离了通行的翻译方法,严重欠妥。

当时,笔者写了一篇文章“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蜗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错了,原因何在?”,发于网络上,时间在2022年10月5 日。

后来,因为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平台上投诉笔者,并在给了笔者电话号码,约定时间进行电话交流时,对笔者施加了一番高压,之后,笔者觉得狗逮耗子,多管闲事,触犯了专家学者的地盘,让人家不高兴了,于是,放弃了对语文教材的关注。

到了2023年下半年,笔者偶然翻阅一年级上册教材,发现《小蜗牛》的作者却在悄然之间更换了。

我们看看2023年版的《小蜗牛》脚注:

“本文作者是苏联的巴乌姆芙莉……”

笔者无法确定,作者名的修改,是否是因为笔者的那一篇文章,但想来想去,也没有看见其他人纠结作者的译名问题,因此,感觉这一修改,多少还是源于笔者求真的态度吧。

那么,课本里《小蜗牛》为啥要炮制出一个难以查到背景来历的“巴乌姆美莉”呢?

之前,笔者一直没有弄明白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后来在翻阅《小朋友》旧刊时,翻到1982年第8期,看到中插有一篇童话叫《小蜗牛》,才豁然开朗。

这一期杂志上发表的《小蜗牛》正是课文的真正源头。

发表在《小朋友》杂志上的《小蜗牛》,已经较原文作了较大的修改,删改了许多,文字显得简洁、明快,在这个刊物上,《小蜗牛》的译者注明拉希莉·巴乌姆美莉。

之后,《小蜗牛》被辗转选入各个选本,都是用的“巴乌姆美莉”这个名字,形成了身份不明的这个神秘俄罗斯作者唯一写了这么一个作品的陈陈相因体系。

然而,由巴乌姆美莉改成“巴乌姆芙莉”不到一年,这篇童话,还是在教材上被连根拔除了。

也许这个巴乌姆芙莉究竟长的什么样,又有过什么样的惊心动魄、触及灵魂的人生轨迹,大多教材与辅导读物都没有搞清楚一丁点,就这样来的快、去的也快地在教材里流星般闪过。

2002年版《365夜故事大王 B》一书

在一般的教辅读物中,都把《小蜗牛》定性为科学童话,但是,我们看一下作者的那本《成年人童话》,就可以知道,整个童话集里的作品,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因为书名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是写给成人看的,而集中的童话,大多有着深刻的社会指向意义。

当我们把《小蜗牛》放在作者的整本书里阅读,会发现《小蜗牛》的意蕴,并非我们的教辅读物所宣讲的那么单纯、单一。

我们在施茂枝著的《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中,可以看到作者写出了教学《小蜗牛》时的困惑与他提出的自认为正确的选择:

——从外在形式看,这是一篇以极度夸张的笔调和拟人的手法撰写的童话,但与多数以塑造审美形象为中心的童话不同,文中的“小蜗牛”和“他的妈妈”都不是审美形象。文中的故事——主要是对话,用来反映四季景色和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即以介绍知识为主要写作意图,从实质上看,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所以,在内容理解方面的目标便确定为“了解小蜗牛爬行速度慢和树林四季的景色特点”,而不是“认识小蜗牛和他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或“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或“课文说明的道理”。若让学生领悟“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像小蜗牛那样,蜗牛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会导致思维僵化”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学会抓住时机”或“人不能两次犯同样的错误”等等,则是将课文視为意蕴深刻的寓言等纯文学体裁或将小蜗牛和他的妈妈作为审美形象来读。——

上文里,作者也看到了小蜗牛与母亲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形象,在道德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愚蠢的,互相疏离的,所以,作者在文中提出,不要对小蜗牛进行社会评价,而是主要让学生去体味文中展现的蜗牛的自然规律。一句话,课文不能深挖意义,只能浮于表面,满足于表象的叙事。

这基本相当于剪掉箭尾,不问及伤口里的箭头的思辨方法,也是一种鸵鸟看世界的方法。

但是,我们在原作的情境中,《小蜗牛》里的蜗牛特点与四季景色恰恰是前台的一个表象,或者也可视着一个背景,真正的用意,恰恰是借助于动物的特点与四季变换,来传递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责,那就是落后于时代的速度,必定一事无成,空手而归。

而作者的这种深刻的对社会的批判性诘问,在《成年人童话》里比比皆是,这也是作者从1971年离开苏联、移居以色列之后,她的所有作品在苏联被禁的原因之一。

因为她的作品里,有着对当时社会与体制的尖锐的影射批判。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蜗牛》放在我们的一年级课本里,是不适宜的,让教辅材料合理地讲清这篇课文的真实意蕴,也是不可能的。

之前,我们的教辅材料,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可以离开作者的创作动机,而在那里信口开河,侃侃而谈,其实这样越分析下去,越离作者的原意南辕北辙。

从《小蜗牛》进入教材的六、七年这么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一个人,了解《小蜗牛》作者的真名,她的身世,她的情感,她的风波。

那么,在今天她的作品离开了我们的一年级教材的时候,让我们翻出她的真实人生履历,看看她究竟遭遇了什么,或许是我们对一个曾经陪伴了我们国家教材六七年之久的首度教材亮相的外国作者应有的尊重与致敬吧。

那么,我们首先要查到“巴乌姆芙莉”的俄文名字。

但用“巴乌姆芙莉”反向翻译出来的俄文名字去搜索,是不会找到结果的。

笔者选择了《成年人童话》里的作品,先用翻译软件,译成俄文,然后用这一段俄文,去寻找网络上的作品。

笔者按《成年人童话》里的作品,包括用《小蜗牛》的俄语译本,依次这样操作,都没有找到对应的俄语作品,心里颇感奇怪,难道“巴乌姆芙莉”在网络上,竟然一点痕迹没有留下吗?

直到笔者用书中的《没有别的语言》查找的时候,终于弹出了俄文界面,篇首标明了作者的名字,俄语表述为:

Рахиль БАУМВОЛЬ

用翻译软件翻译一下,这个名字应译为:拉希尔·鲍姆沃尔,或者叫:巴乌姆沃。

然后我们用“巴乌姆沃”搜索一下,奇迹出现了,发现她的作品不少译成中文,甚至曾经被编入上海版的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大致时间在2007年——2012年左右,为什么确定这个时间段,因为笔者找到了2015年的课本,已经不见了她的作品。

在上海版的教材里,“巴乌姆沃”被选入的作品是:轻松的生活(外三则),译者张维立。

上海版课文里,共计是四则寓言。我们未曾找到上海版的教材,但在《外国小品精选(续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则寓言的全貌:

轻松的生活

她吃过美味的菜肴,她进过漂亮的公寓。她还善于招引人们对她的注意。如果愿意的话,她可以骑着大象兜风;如果愿意的话,她也可以在名人的膝头上坐一坐。但她至多不过是一只苍蝇。

可怕的谎言

狼说:“现在是白天。"但是谁也不相信它的话。因为大家都看到四周分明是夜晚。

“狼是对的。"狐狸说,“现在的的确确是白天,为什么黑呢,那是由于日蚀的缘故。”

这是一句可怕的谎言,因为它很象是真理。

没有头的兽

森林里出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的野兽:有脚,有尾,但是没有头。

不管怎么说,任何东西都应该是有头的。就拿大头针来说吧,头虽然小得象蚂蚁一样,但总还是头。而这只野兽竟然没有头。

有些人就是这样看待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的头比他们高得多,他们看不到它。

狮子的命令

有一次,狮子吃了一头野猪,偶然在清亮的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龇牙咧嘴,满口是血……有什么好说的呢,实在难看得很。于是狮子为了不再看到自己这副样子,便命令把水搅混。

(张维立 译)

这四则寓言,哪里有纯粹的童话色彩,分明有着深刻的社会指向意义,与一度时期盛传的苏联笑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我们用“巴乌姆沃”的俄文名Рахиль БАУМВОЛЬ去搜索一下,可以看到作者的坎坷人生与遭际。

巴乌姆沃像

“巴乌姆沃”生于1914年,出生地在现在的乌克兰的敖德萨,论国籍的话,应该是乌克兰人。但她的父亲是犹太人,从小给她教授的是母语意第绪语(多为犹太人所用),所以,小时候,“巴乌姆沃”用意第绪语创作了许多儿童诗,并在当时的俄罗斯的犹太报刊上发表。

她的父亲也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犹太剧院的创始人和导演。她出生于家境还不错的知识分子家庭,给了她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她能够成为一个小才女的重要因素吧。

巴乌姆沃作品封面

但是乌克兰历史上从没有缺失的社会动荡,从小也给“巴乌姆沃”烙上了黑色的阴影。

1920年,“巴乌姆沃”随父亲的剧团,从基辅到敖德萨巡演时,正遇波兰军队入侵,波兰兵拦住了火车,上车打死了她的父亲,而把她扔出了车窗外。此时她才6岁,身体受了重创,之后她不得不绑上石膏,躺了两年,又患上了肺结核,童年实在是很悲惨的。

关于波兰入侵,我们可以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看到相关连的描写,小说里的保尔与他的童年时的好朋友谢廖沙都曾经与波兰军队展开恶战,保尔曾经参加的第一骑兵军一直打到波兰,本来雄心勃勃,准备一举拿下波兰,但在是华沙外围遭遇惨败,只得收兵回国。

保尔没有切身体验过的杀入波兰境内的那一段历程,我们可以在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里看到更为细致的描写,而巴别尔也出身在敖德萨,与“巴乌姆沃”一样也是犹太人,他们算起来,应该是老乡。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可以看到保尔的家乡成了苏俄与波兰的边界,实际上这个地方,现在相当于乌克兰的中西部。苏俄的势力,在不敌波兰之后不得作了大幅度的收缩。

“巴乌姆沃”从当时的立场来说,当然是站在俄罗斯这一边,毕竟俄罗斯赶走了杀死她的父亲的波兰兵,给她以和平的生活。因此,她曾经写道:“布尔什维克把我从死亡中拯救出来,我是一个热心的布尔什维克。我画了五边形的星星,以及六边形的犹太星星。”

巴乌姆沃作品封面

她少年老成,写了不少诗歌,在16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但随着反犹太主义运动的开始,莫斯科的犹太出版社相继关闭,她的作品没有了发表园地,之后,她转而用俄语写作。

1971年,因为她的儿子是一名异见者,呆在苏联压力渐大,她与丈夫设法获得前往以色列的许可。在那里,她获得了当之无愧的认可。她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出版了 15 本书。她的著作中有一部严肃的语言学著作:对意第绪语习语的词汇学研究。

而在苏联,她所有的书都被从书店和图书馆中撤下并销毁。

作者与丈夫像

在以色列生活了30年,她于2000年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一名俄罗斯作家,也可以称作以色列作家。

她的复杂的身世也意味着《小蜗牛》并非那么单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者还有她的作品的复杂性,要超过我们的想象。这才是她的作品,包括在上海版教材里曾经短暂出现过的《轻松的生活》也昙花一现、迅即消失的原因。

0 阅读:3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