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是如何演变成如今这样的!

爱玩的蛋哥 2024-12-16 09:26:08
早期萌芽:手工操作与批处理系统

手工操作阶段

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后,一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工作采用的都是手工操作方式,那时还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呢。具体来说,程序员需要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等计算完毕后,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才会让下一个用户上机操作。

这种手工操作方式存在着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一,用户独占全机,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不过这也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其二,CPU 需要等待手工操作,其利用是不充分的。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人机矛盾开始凸显出来,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方式使得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严重下降,甚至能降低到百分之几这样很低的程度,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所以摆脱人的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就成了必然趋势,于是批处理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初步发展:多道程序与分时系统

多道程序系统出现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操作系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将多个程序同时放入计算机的内存当中,然后由系统来控制这些程序的执行顺序,让它们可以互相交错地运行起来。

从宏观角度去看,这些程序仿佛是在同一时刻一起被执行的,给人一种并发运行的感觉;但要是深入到微观层面,就会发现实际上它们是按照特定的先后顺序依次使用中央处理器(CPU),也就是以串行的方式交替执行的。打个比方,假设有 A、B 两道程序同时存放在内存中,当 A 程序因为要进行输入 / 输出(I/O)请求,比如需要读取磁盘文件或者向打印机发送数据而暂停运行时,CPU 便不会闲置在那里等待,而是马上转去运行 B 程序。同样的,当 B 程序遇到 I/O 操作暂停时,CPU 又可以接着运行 A 程序。如此一来,在 A 程序进行计算时,原本可能空闲的 I/O 设备就可以被利用起来执行 B 程序的 I/O 操作;而当 A 程序进行 I/O 操作时,CPU 也能去处理 B 程序的计算任务,CPU 和 I/O 设备都能处于 “忙” 的状态,这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在单处理机系统里,多道程序运行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 “多道”,意味着计算机的内存中可以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运行逻辑和数据;其二是 “宏观上并行”,这些同时进入系统的几道程序都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先后开启了各自的运行步骤,不过都还没彻底运行完毕;其三是 “微观上串行”,毕竟同一时刻 CPU 只能处理一个程序的指令,所以各道程序得轮流使用 CPU,交替地运行下去。

多道程序系统的出现,也让操作系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像作业调度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等功能也随之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多个程序同时在计算机中运行,还催生出了空间隔离的概念,只有将内存空间进行隔离,才能保障数据更加安全、稳定。除此之外,多道技术还首次展现出了时空复用的特点,遇到 I/O 操作就切换程序,充分利用其他任务 I/O 操作时带来的 CPU 闲置时间去执行另一个任务,实现时间上的合理利用,使得 CPU 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计算机整体的工作效率也相应提升了。

分时操作系统诞生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分时技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它的原理是这样的,一台计算机可以连接多个用户终端,就好像是把计算机的处理机时间和内存空间按照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进行划分,然后分配给各个终端用户的程序去使用。由于这个时间间隔极短,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感觉上就好像自己是在独自占用这台计算机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操作,并且能及时得到系统的响应,人机交互体验非常好。

在早期计算机还很昂贵的时候,很多单位或者机构可能只有一台计算机,但是有多个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它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像有的要进行数据统计、有的要编写文档等,分时操作系统就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让不同用户通过各自的终端,分时地使用这台计算机,各自运行自己的程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充分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像大家比较熟悉的 UNIX 系统,就是采用了剥夺式动态优先的 CPU 调度机制来支持分时操作,是分时操作系统的典型代表,并且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续很多操作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重要变革:现代操作系统的诞生与发展

Unix 初始系统诞生

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中,Unix 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操作系统。20 世纪 60 年代末,Unix 诞生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主要开发者包括肯・汤普森(Ken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等。当时,他们参与的 Multics 工程计划由于目标太过庞大复杂而告终,不过这些研究人员吸取了 Multics 的经验教训,于 1969 年实现了一种分时操作系统的雏形,并在 1970 年正式将其取名为 UNIX。

Unix 和 C 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 “孪生兄弟”。1971 - 1972 年,丹尼斯・里奇发明了 C 语言,这是一种适合编写系统软件的高级语言。到了 1973 年,Unix 系统的绝大部分源代码都用 C 语言进行了重写,这大大提高了 Unix 系统的可移植性(此前操作系统多采用汇编语言,对硬件依赖性强),也为应用软件的开发效率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早期的 Unix 采用了 200 多条程序命令,别看它内核小,功能却极为精简强悍,一些原本需要用 100 行到 1000 行代码的程序,用 Unix 可能不超过 10 条命令就能解决了,其极高的效率使得它在 AT&T 公司内迅速传播开来。但那时的 Unix 是没有图形界面的,也没有鼠标等如今常见的硬件设备辅助操作,用户看到的就是一行又一行的代码,所以仅供专业的科研机构人员以及编程高手使用,普通大众基本没办法上手操作。

后来,Unix 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分支,像 IBM 的 AIX 系统、惠普的 UX 系统、Oracle 的 Solaris 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 BSD 系统等都是典型代表,而且苹果的 MacOS X 因采用了 BSD 内核,也可划分到 Unix 体系当中。

可视化操作系统演进

在 1984 年以前,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都是基于企业的大型机或高校科研机构来设计和使用的,主要基于命令行终端,没有图形化操作界面,使用门槛很高,只有极少部分高级专业人员、学术界的老师和学生才会使用。但到了 1984 年及 1985 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以苹果 Mac 和微软 Windows 为代表的可视化操作系统诞生了,这堪称是操作系统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先来说说苹果的 Mac 操作系统。1984 年,苹果首次推出了具有可视化图形显示界面的 MacOS,之后不断迭代更新,其内核后来改为以 BSD 内核和 Mach 微内核为基础开发的 Darwin,基于 Unix 的 BSD 内核的加入,让系统的稳定性、性能表现以及响应速度都得以增强,同时 Mach 内核还能兼容老版 MacOS 应用。后续更是经历了多个版本的迭代优化,比如 2020 年发布的支持 M1 芯片的 macOS 11 Big Sur,2021 年的 macOS 12 Monterey,还有 2022 年的 macOS 13 Ventura 等,每次迭代都在功能、界面以及多设备互联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

而微软这边呢,1985 年发布了首个基于 Dos 内核的具备图形界面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后续又陆续推出了 Windows95(加入了开始按钮、菜单栏、任务栏、资源管理器、IE 浏览器等)、Windows98 等版本。2001 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Windows XP 系统问世,它基于 NT 内核,有着更强的网络和远程桌面能力、更出色的性能表现以及兼容性。此后,微软的桌面操作系统一直基于 NT 内核持续迭代,最新版本 Windows 11 甚至可以直接兼容安卓操作系统了,同时 Windows 还有面向服务器的 Windows Server、面向移动端的 Windows Phone 以及面向嵌入式的 Windows CE 等操作系统,布局十分全面。

苹果 Mac 和微软 Windows 这两大可视化操作系统之间,其实有着很深的渊源和长久的竞争关系。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正在和 IBM 公司激烈争夺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的时候,比尔・盖茨的微软还只是一个软件开发商。那时苹果推出了麦金塔样机,比尔・盖茨参观时被其图形界面和方便灵活的鼠标配合所吸引,之后微软在给苹果编写应用程序的同时,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 Windows 操作系统。虽然一开始 Windows 还不足以对苹果的麦金塔系统构成威胁,但后来比尔・盖茨将 Windows 的价格下降到 5 美元,这一超低价格策略让很多用户连盗版都懒得装了,使得 Windows 迅速崛起,占领了大片市场份额,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它们二者在操作逻辑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比如 MacOS 的退出 / 取消键在左上角,Windows 在右上角;MacOS 滚轮向上是网页往下滚动,Windows 则是向下滚动,这些差异至今还常常被用户们所提及呢。不过,它们的诞生都极大地降低了操作系统的使用门槛,让计算机不再只是专业人士的工具,而是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改变了操作系统仅在专业领域使用的局限。

开源 Linux 的发展

1991 年,芬兰大学生 Linus Torvalds 在学习 MINIX(一种教学用的类 Unix 操作系统)时,发现其功能有限,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内核,这就是 Linux 的起点。他在互联网论坛上发布了 Linux 的初始版本,并以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进行开源发布,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代码,但必须保持同样的自由性,这一举措让 Linux 成为了真正的自由软件,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参与进来,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Linux 的发展历程也是十分精彩的。1991 年发布 Linux 内核 0.01 版本时,它仅包含不到 10,000 行代码,不过却标志着 Linux 的诞生。到了 1994 年,Linux 内核 1.0 发布,意味着 Linux 进入了成熟阶段。进入 2000 年代,企业开始广泛采用 Linux,像 Red Hat、SUSE 等商业发行版不断兴起。而在 2010 年代至今,Linux 更是在云计算、移动设备、物联网等诸多领域迅速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

Linux 的开源性质使得全球各地的程序员和爱好者们都可以参与到它的研发与改进当中,这种全球合作的模式能够快速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让 Linux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并且,它的兼容性也相当出色,可以运行在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上,从低端的嵌入式设备到高端的超级计算机,都能完美运行 Linux,这也使得它成为了许多企业和开发者的首选操作系统。

众多组织和社区基于 Linux 内核开发出了不同的发行版。比如由 Canonical 公司赞助的 Ubuntu,它旨在为个人用户提供易于使用的桌面环境,安装和配置简单,很适合新手,还有活跃的社区以及丰富的在线资源支持,并且每两年发布一次长期支持版本(LTS),提供 5 年的支持周期;Red Hat 社区支持的 Fedora,注重新技术和开源软件的应用,会率先采用新的技术和软件版本,由社区驱动,更新频率通常为每 6 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完全由志愿者开发的 Debian,以稳定性著称,有着严格的测试流程来确保系统可靠性,支持从 PC 到嵌入式设备的多种硬件架构,软件库也十分庞大,拥有超过 5 万个软件包;还有 CentOS(现由 AlmaLinux 等项目继续其使命),它原为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的免费克隆版,与 RHEL 二进制兼容,适合生产环境,能提供长达 10 年的更新支持,并且由社区维护,可免费使用等等。在全球软件人员的合力开发下,Linux 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了如今备受认可的一款操作系统,在服务器、超级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个人电脑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移动端崛起:安卓与 iOS 系统的风靡

安卓系统的发展历程

2003 年 10 月,Andy Rubin(安迪・鲁宾)、里奇・米纳尔、尼克・西尔斯、克里斯・怀特等人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创建了 Android 公司,起初他们旨在开发一个用于相机的高级操作系统。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迅速崛起,他们意识到移动操作系统蕴含的巨大潜力,从而将技术焦点转移到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

2005 年 8 月,安卓公司迎来重要转折,被谷歌(Google)收购,据传收购金额约为 5000 万美元。在谷歌的资源与支持下,安卓从相机操作系统项目快速转型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项目,安迪・鲁宾继续担任安卓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在谷歌内部展开后续开发工作。

2007 年 11 月 5 日,谷歌宣布成立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这一联盟汇聚了全球 84 家公司,包含手机制造商(如 HTC、三星)、移动运营商(如 T-Mobile、Sprint)、半导体公司(如高通、德州仪器)以及软件公司(如 Google 自身)等。联盟成员们承诺支持安卓系统,并共同推动其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联盟。也是在这一天,谷歌正式对外公布了安卓操作系统,该系统基于 Linux 内核,有着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开放性,还为开发者提供了广泛的工具和 API,方便他们开发丰富多样的应用程序,并且安卓以开源形式发布,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和制造商参与,为其后续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安卓系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不断迭代更新,其 1.x 系列见证了它在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的过程。2008 年 9 月 23 日,谷歌正式发布安卓 1.0 操作系统,一个月后,首款搭载安卓系统的设备 HTC G1(也称为 T-Mobile G1)上市,这是一款具有全键盘设计的智能手机。安卓 1.0 版本集成了多个谷歌服务应用,像 Gmail、Google Maps、YouTube 和 Google Calendar 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谷歌体验;它还支持多任务,允许用户在不同应用之间自由切换;同时通过下拉菜单提供统一的通知管理,方便用户查看和处理各应用的通知;并且引入了安卓市场(Android Market),让用户能够下载和安装第三方应用程序。

2009 年 2 月,安卓 1.1 版本发布,主要针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进行了改进,也修复了一些早期版本存在的问题,例如 G1 设备的电池性能得到了改善,Google Maps 应用新增了 “街景”(Street View)模式。4 月,安卓 1.5 版本(代号 “Cupcake”)发布,开启了安卓系统用甜点命名的传统,这个版本支持第三方虚拟键盘,用户可从安卓市场下载不同风格的键盘,大大增强了输入体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此后,安卓 1.6 版本(代号 “Dount”)作为 1.x 系列的终结之作,在界面和布局上做了改进,增强了系统安全性、控制和管理能力,还开始支持手势操作、VPN 以及引入了 CDMA 栈。

进入 2.x 系列后,安卓系统功能持续完善。2009 年 10 月 28 日,安卓 2.0 版本发布,改进了桌面主题,完善了联系人管理和蓝牙通讯,支持 OpenGL ES 2.0,新增了多点触控 MultiTouch 功能,获得了市场的大力支持。2.1 版本则在桌面上引入了 Live Wallpapers 动态壁纸支持,新增了大量开发接口。2010 年 5 月 19 日发布的安卓 2.2 版本,支持应用安装到 SD 卡上,采用全新的 Linux 2.6.32 和改进的 JIT 使其程序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还支持大于 256MB 的 RAM,在多媒体方面开始支持 Flash 播放器和 FLV 视频媒体解码。2010 年 12 月 7 日发布的安卓 2.3 版本,进一步改进了文本选择功能,整体界面主题改为黑色,对于底层开发者来说在多媒体库方面有大幅改变,同时引入了 NFC 移动支付相关的近距离数据通讯协议以及 VoIP SIP 协议。

到了 3.x 系列,安卓系统着重针对大屏幕高分辨率的平板电脑进行优化。2011 年 2 月 2 日发布的安卓 3.0 版本,对多核 CPU 提供了支持,具备高性能 2D 和 3D 图形性能,在娱乐方面增强显著,还有全新的开发附件协议,使其对 USB 外接设备有了更好的支持,很多安卓平板电脑借此可以外接键盘或 U 盘。后续的 3.1 版本对 3.0 部分功能做了小幅改进,3.2 版本则针对 7 英寸屏幕在 1024x600 分辨率的设备进行了界面优化,解决了早期蜂巢系统仅支持 10.1 英寸大平板的局限。

安卓 4.0 版本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其界面 UI 做了重新设计,采用了深蓝色为主的暗色调和线条框架,在系统性能方面也有大幅改进,并且适用于手机和平板。4.0 的后续版本如 4.03 还修复了之前版本的各种 BUG,优化了蓝牙、图形、系统数据库、拼写检查等多个项目,同时加入了全新的 API,涵盖社交网络、日历、相机、无障碍等方面。

此后,安卓系统继续更新迭代,不断优化性能、提升用户体验、拓展功能以及加强安全性等,像安卓 5.0(代号 “棒棒糖”)、安卓 6.0(代号 “棉花糖”)、安卓 7.0(代号 “牛轧糖”)、安卓 8.0(代号 “奥利奥”)、安卓 9.0(代号 “派”)以及安卓 10、安卓 11、安卓 12、安卓 13、安卓 14 等版本依次推出,逐步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移动操作系统,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电视、汽车、可折叠设备和 ChromeOS 设备等众多类型的产品上。

iOS 系统的发展特点

iOS 系统是苹果公司为其移动设备开发的操作系统,自 2007 年首次发布以来,始终在不断更新与优化。

在用户界面设计方面,iOS 以简洁、直观和美观著称。它遵循 “少即是多” 的原则,主屏幕布局简洁明了,应用图标排列整齐,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应用程序。其采用的 “扁平化设计” 语言,减少了多余的视觉元素,通过运用鲜艳的颜色和清晰的图标,不仅提升了界面的视觉吸引力,还增强了可用性。而且 iOS 支持多任务处理,用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手势轻松切换应用,极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整体易用性在众多手机操作系统中表现卓越。

安全性是 iOS 系统的一大亮点所在。苹果公司从一开始就将安全性放在首位,为 iOS 配备了多层次的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加密、应用沙盒机制以及定期的安全更新等。用户的个人信息在 iOS 设备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例如 “隐私政策” 强调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掌控权,用户可随时查看和管理应用程序对个人信息的访问权限。此外,Face ID 和 Touch ID 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引入,更是进一步增强了设备的安全性,让用户可以通过便捷且安全的方式解锁手机以及进行支付等操作。

iOS 系统拥有一个庞大且高质量的应用生态系统,App Store 作为其核心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用户可以找到数百万个涵盖社交、娱乐、教育、生产力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程序。苹果对应用程序有着相对严格的审核机制,这确保了应用的质量和安全性,使得用户能够放心下载和使用。也正因如此,开发者们也非常青睐 iOS 平台,因为苹果的用户群体通常愿意为高质量的应用支付费用,这反过来又促使更多开发者优先为 iOS 平台开发应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性能与流畅性上,iOS 表现出色。苹果公司在硬件和软件的整合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能够让 iOS 设备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无论是日常的常规使用,还是运行高负载的应用,iOS 都能保持流畅的操作体验。并且,苹果会定期发布系统更新,不断优化性能以及修复漏洞,即便是较旧的设备,在经过更新后依然可以维持良好的使用状态,这一点在其他操作系统中是比较少见的。

更新与支持方面,苹果公司对 iOS 系统的维护十分到位。每年都会推出新的 iOS 版本,为用户带来新的功能和改进。通常情况下,用户在设备发布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都可以获得系统更新,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使用最新的功能以及安全补丁。这种长期的支持使得用户的设备投资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很多旧款设备依然能够运行最新版本的 iOS 系统。

硬件与软件的深度整合也是 iOS 的一大特点。iOS 系统专为苹果的硬件设备量身打造,这种紧密的结合使得设备能够展现出最佳性能。无论是 iPhone、iPad 还是 Apple Watch,iOS 都能充分利用各硬件的特性,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使用体验。比如 Handoff 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增强了设备之间的协作性,极大方便了用户在多设备场景下的使用。

它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隐私保护功能,像用户可以自主控制哪些应用能够访问位置信息、相机和麦克风等敏感数据。而且苹果推出的 “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 功能,要求应用在跟踪用户行为之前必须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iOS 的多任务处理功能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在 iPad 上用户可以使用分屏功能,轻松同时运行两个应用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还支持 “画中画” 模式,让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还能进行其他操作,使其在生产力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特别适合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场景。另外,Siri 智能助手作为 iOS 系统内置的功能,能够通过语音命令帮用户执行诸如发送信息、设置提醒、播放音乐等各种各样的任务,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Siri 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对话更加自然,能理解上下文并提供更准确的回应。在游戏体验方面,iOS 同样表现优异,许多开发者优先选择为 iOS 平台开发游戏,再加上苹果硬件性能的加持,游戏运行流畅、画面精美,而且 iOS 系统支持多种游戏控制器,还推出了 Apple Arcade 订阅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且无广告干扰的游戏选择。在教育与生产力应用上,iOS 也越来越受青睐,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采用 iPad 作为教学工具,配合丰富的教育应用程序,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同时 iOS 设备也支持像 Pages、Numbers 和 Keynote 等多种办公应用,方便用户创建和编辑文档。

凭借这些特点,iOS 系统在移动端操作系统领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也与安卓系统共同占据了当今移动操作系统的主要市场份额。

操作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当前操作系统格局

在个人电脑端,Windows 操作系统凭借其长期的市场积累和广泛的用户基础,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 2020 年的数据,Windows 7 系统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为 48.24%,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微软停止对其支持等因素影响,其份额后续有所下降;Windows 10 系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占有 33%的份额;而 Windows XP 系统份额再次为 4.73%,Windows 8 系统占据 3.91%的份额,还有 Windows Server 2003 系统占 1.23%份额,Linux 份额为 0.79%。从全球来看,截至 2021 年 4 月,Windows 市场份额为 31.94%。Windows 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兼容性,能够轻松运行各种工业软件、驱动程序和自动化设备控制软件,极大地降低了系统集成和部署的难度,其图形用户界面也直观友好,即便是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上手。

macOS 在个人电脑端也有着稳定的用户群体,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在 2020 年国内市场占比达 3.7%。它基于 Unix 的 BSD 内核,有着出色的稳定性、性能表现以及响应速度,尤其受到一些创意工作者、专业开发者等群体的喜爱,在视频编辑、图形设计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

移动端方面,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和苹果的 iOS 系统可以说是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根据 StatCounter 数据,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4 月,移动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上,谷歌 Android 系统占比达 72.2%,苹果 iOS 占比为 26.99%,其他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比不足 1%。

在工业应用领域,情况则更为多样化。Windows 凭借其兼容性和丰富的软件资源、管理工具等,在不少工业场景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可以很好地支持如 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工具等工业软件。Linux 操作系统因其开源、免费、高度可定制以及出色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低资源消耗等特点,也在工控机等工业设备中应用日益广泛,像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需要定制化功能的工业场景中更受青睐。另外,还有像 VxWorks、Intewell 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它们针对工业控制中的实时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严格等特点,在特定的工业细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对系统实时响应要求苛刻的场景。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操作系统正朝着更智能、更安全、更具兼容性等方向迈进,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操作系统更加智能。例如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已经进入人工智能与操作系统融合的阶段,像统信软件发布的 UOS AI 2.0 带来了 AIOS 生态的全面升级,全面融合硬件的多种 AI 算力,通过端云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系统级、全场景智能化体验。在车用操作系统方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兴起,正推动车用操作系统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如触摸式交互向时空自然交互演进、单节点调度变为端到端确定性调度等,不断产生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技术,促使操作系统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而进行架构重构。

安全性也是未来操作系统发展的重点关注方向。无论是个人电脑端还是移动端、工业应用端等,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变得越发重要。操作系统开发者们不断强化安全机制,像 iOS 系统配备了多层次的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加密、应用沙盒机制以及定期的安全更新等,并且引入 Face ID 和 Touch ID 等生物识别技术增强设备安全性;而 Linux 系统通过开源社区及时发布安全更新和补丁,减少漏洞的暴露时间,利用严格的权限管理和丰富的安全工具(如 SELinux、AppArmor)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兼容性方面同样在不断优化拓展。如今的操作系统需要能够适配各种各样的硬件设备,从低端的嵌入式设备到高端的超级计算机,像 Linux 就能运行在多种硬件平台上。而且在多端协同场景下,操作系统要支持不同设备间的无缝衔接与协作,华为的 HarmonyOS 创新的分布式技术,可以让用户自由组合硬件,将多终端融为一体,实现设备之间的无感切换、无缝流转,其原子化服务还能自由流转、服务直达,在不同的设备上给用户提供相同的体验,覆盖从内存小到 128K,大到 4GB 以上等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设备。

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物联网操作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 2015 年的 4.58 亿元增长到了 2023 年的 20.18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22.72%,其中国产物联网操作系统市场规模达到 19.55 亿元。未来,物联网操作系统会朝着更好地管理和连接海量设备、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与处理等方向发展,像阿里的 AliOS Things、亚马逊的 Amazon FreeRTOS、ARM 的 mbed OS 等不同类型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都在各自针对的领域不断优化功能,以满足如工业物联终端、零售商品物联、智能家具物联等多样化的下游应用场景需求。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