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主张投降曹操:各顾妻子,还是遵照孙策遗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让我们津津乐道,又让我们充满争议。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压境,江东群臣多数主张投降,其中以张昭为首。这一决定,让张昭背上了“带投大哥”的戏谑之名,也引发了后人对张昭此举的诸多猜测与评价。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张昭主张投降曹操,究竟是各顾妻子,还是遵照孙策遗命?
一、张昭的投降主张与“带投大哥”的戏称**1. **曹操南征与江东投降潮****: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刘琮举州投降。随后,曹操在当阳击溃刘备,士气正盛,准备乘势进攻江东。面对曹操的大军,江东群臣中绝大多数都主张投降,其中以张昭的地位和威望最高,因此他的主张格外引人注目。
**2. **“带投大哥”的戏称****:
由于张昭主张投降,他因此被后人戏称为“带投大哥”。这一戏称虽然带有调侃意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昭在江东群臣中的影响力和投降主张的普遍性。
二、孙权对张昭投降主张的看法**1. **孙权的愤怒与失望****:
当孙权得知张昭等人主张投降时,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和失望。据《江表传》记载,孙权曾说:“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孙权对张昭等人投降主张的不满和批评。
**2. **孙权的战略眼光****:
与张昭等人不同,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支持下,选择了坚决抵抗曹操的战略。周瑜为孙权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劣势,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这一战略眼光,让孙权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也为江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张昭主张投降的两种观点**1. **各顾妻子,挟持思虑****:
有观点认为,张昭等人主张投降的原因是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他们认为,如果抵抗曹操失败,自己的家人和财产将难以保全。因此,他们选择了投降这一看似稳妥实则屈辱的道路。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江东群臣的普遍心态。
**2. **遵守孙策遗命,缓步西归****:
另一种观点认为,张昭主张投降是遵照孙策的遗命行事。据《吴历》记载,孙策临终前曾对张昭说:“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里的“缓步西归”被解释为归附于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因此,有人认为张昭主张投降并不是出于私虑,而是遵照孙策的遗命行事。
四、张昭投降主张的深入分析**1. **张昭的实际分析****:
张昭主张投降的原因并非完全出于私虑。据《资治通鉴》记载,张昭曾对孙权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大义;而且荆州为曹操所有后,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再加上双方实力悬殊,我们抵抗不可能取胜。”这番话体现了张昭对当时局势的深刻分析和无奈选择。
**2. **战略眼光的局限性****:
然而,张昭的战略眼光确实存在局限性。他未能像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那样看出曹操的弱点,也未能预见到孙刘联合抗曹的可能性。因此,他的投降主张虽然在当时看来稳妥,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利于江东发展的。
五、对张昭投降主张的评价与反思**1. **历史的选择与无奈****: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时代背景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张昭主张投降曹操,既有出于私虑的一面,也有遵照孙策遗命、分析局势后做出的无奈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归为“卖国贼”或“英雄”,而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他的选择和行为。
**2. **对后世的启示****:
张昭的投降主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历史抉择时,我们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理解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和无奈,不能轻易地进行道德评判。
六、结语张昭主张投降曹操这一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却是永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却可能影响到历史的进程和走向。因此,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我们需要谨慎思考、全面分析,做出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价值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