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频繁眨眼、挑眉、耸肩,甚至口出怪声,让家长和老师忧心忡忡。每当这个时候,一些家长或老师会半开玩笑地说:“这孩子太聪明了,聪明得过头了,所以才有这些怪动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抽动症与聪明的“悖论”
抽动症,医学上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或筋脉不自主地紧张、抽搐和颤动,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皱眉、耸肩、摇头等,有时还会伴有发声抽动,如清喉咙、吼叫、犬叫等。
许多家长和医生发现,抽动症的孩子往往显得特别聪明,智商较高,感知力敏锐。他们善于捕捉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无论是正面的鼓励还是负面的情绪,都能无差别地吸收。
然而,正是这份敏感,让他们在家庭或学校环境中,更容易受到紧张、焦虑或不满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医视角下的抽动症
在中医理论中,抽动症被归类为“筋惕肉瞤”,描述的是肌肉或筋脉不自主地紧张、抽搐和颤动的现象。中医认为,抽动症属于“肝郁化火、肝风内动”的范畴。
《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指出:“怒伤肝”。这些古籍中的论述,揭示了肝气郁结在抽动症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当孩子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时,肝气容易郁结,长期得不到疏解,就容易生热,中医称之为“郁而化火”。这股火扰动肝风,导致孩子出现频繁的抽动症状。
同时,肝气郁结产生的内火,在体内不断蒸腾,耗损阴血,使筋脉失去应有的滋养,进而引发摇头、耸肩、颤抖等虚风内动的症状。
聪明孩子的“双刃剑”
为什么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抽动症呢?这可能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方式有关。聪明的孩子往往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但同时也更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他们善于捕捉环境中的细节,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特别是当家庭或学校环境中存在紧张、焦虑或不满的氛围时,这些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冲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聪明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同时也更容易因为一点小错误或挫折而感到沮丧和自责。这种过度的自我要求和压力,也是导致肝气郁结、内火旺盛的重要因素。
抽动症并非“不治之症”
尽管抽动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容易反复发作,但它并不是一种“不治之症”。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干预,绝大多数患儿的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
在中医治疗方面,疏肝解郁、平肝熄风是基本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包括栀子、菊花、牡丹皮等,这些药物可以深入肝经,清除内火,把引动肝风的火给灭掉。
同时,柴胡、薄荷、青橘叶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让孩子气机顺畅。白芍、钩藤、蝉蜕、蜈蚣等药物则可以平肝熄风,缓解孩子的抽动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心理疗法等也是治疗抽动症的有效手段。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推拿则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心理疗法则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西医视角下的抽动症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抽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失衡等。研究表明,抽动症患者的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存在异常。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人体情绪、行为和认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的水平失衡时,就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西医治疗抽动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症状;行为疗法则是通过训练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减轻症状;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在治疗抽动症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焦虑或紧张。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表达情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病情或施加压力,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抽动症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失衡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方式等。
虽然聪明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抽动症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注定要与这种疾病相伴一生。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干预,绝大多数患儿的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
作为家长和医生,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抽动症,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开抽动症的“谜团”,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