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师附小,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的地方
1920年7月,毛泽东组织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回到长沙,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易培基校长之邀,担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校长),一直做到1922年冬。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附小主事室举办了简朴的婚礼。请几个亲近的好友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总共花了6块钱。
当时,毛泽东和一师附小的其它3位老师同住在天鹅塘青山祠一所房子里,其中就有担任国语注音教员的陈昌,陈昌的妻子叫毛秉琴,因为同姓毛,毛泽东叫她大姐,婚宴就是由毛大姐张罗的。
陈昌和杨开慧同一年牺牲,他的小女儿陈文新在“主席舅舅”的鼓励下,成为中科院院士。
这里算是他们第一个家。
清水塘边,这里是温磬浪漫的家,也是党的秘密机关清水塘边的浪漫爱情(油画)
清水塘,毛泽东故居
清水塘,毛泽东故居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返回湖南后,开始创建湖南党组织。
1921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在清水塘租下这所房子,作为秘密办公地,毛泽东一家人也住在这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先后在这里出生。
这里是革命的起点,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都在这里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发展了-大批党员,组织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
毛泽建和毛泽覃在长沙求学期间合影,这种时光以后再也没有了
这里还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家里最温馨、最热闹的时光。毛泽民和妻子王淑兰带着女儿毛远志也生活在长沙,毛泽覃和未婚妻赵先桂、毛泽建也在长沙上学,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帮忙照料孩子,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在大哥大嫂的关照下,在这里团聚、快乐成长。
可惜,这种时光以后再也没有了!
上海三户楼,这是杨开慧唯一的一次到上海,留下了唯一的一张母子照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的故居
1924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中旬来到上海。
毛泽东安顿下来以后便写信给杨开慧。杨开慧于1924年5月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和母亲一起来上海,一家人居住在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
这张母子照就是在上海期间留下的
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既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工作,还担任《向导》周报编委,同时,还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
由于身兼两党数职,身心疲惫,同年12月,积劳成疾,毛泽东带全家回湖南韶山冲休养,开始了领导工农运动的新征程。
韶山冲,杨开慧在婆家住了10个月零10天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1925年正月14,毛泽东、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回到家乡,这一次回来的还有毛泽民、王淑兰和女儿毛远志,这是杨开慧和两个儿子第一次到韶山。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建立了党支部,组织了“雪耻会”,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培养了一批农民骨干,但也扰乱了地主豪绅的美梦。
农民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开展之际,当地大地主告到军阀赵恒惕那里,赵恒惕派兵捉拿毛泽东、毛泽民兄弟,毛泽东兄弟逃到广州,办起“农民运动讲习所”,继续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杨开慧于12月16日离开韶山,在这片热土上,杨开慧工作了10个月零10天,幼小的毛岸英、毛岸青和小姐姐毛远志也结下深厚的友谊。
广州庙前西街38号,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离开韶山,来到这里广州毛泽东故居外景
毛泽东、杨开慧一家居住在二楼上,楼下则住着毛泽东的同事和亲密的战友肖楚女和沈雁冰(茅盾)。
广州期间,毛泽东创办《政治周报》,工作十分繁忙,还办了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杨开慧协助毛泽东整理抄校稿件,编辑刊物,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广州一年,北代战争要开始了,国民政府准备从广州搬到武汉。
毛泽东从广州坐船到上海,然后转汉口,杨开慧于1926年11月,带着母亲和孩子回到长沙,住在望麓园。
长沙望麓园,杨开慧怀上了第3个儿子毛岸龙,请了保姆陈玉英长沙望麓园,毛泽东故居
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开会,他这次下乡一个月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2月,毛泽东又来到革命的中心武汉,10天后,杨开慧怀着身孕,带着母亲、保姆和两个儿子也来到武昌,住在都府堤41号。
武昌都府堤41号,在这里杨开慧生下了毛岸龙,还遇见了她未来的亲家张文秋1927年,毛泽东和杨开慧武昌的家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里出头门的右边是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杨开慧在这里生下了第3个儿子毛岸龙。生下毛岸龙不久,张文秋和男友刘谦初来到家里拜访毛泽东,没想到,20多年后,她们结成了儿女双亲家。
不久,毛泽民、毛泽覃兄弟也来到这里,他们三兄弟在这里又相聚了。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大革命进入到白色恐怖时期。
8月上旬,保姆带着毛岸青先随着板仓来接他们的杨秀生同志,带着11件行李,大部分是毛主席、开慧同志看过的书和写的笔记,回到了杨开慧的家乡~长沙县东乡板仓。
10天后,杨开慧和母亲带着岸英、岸龙也回到了板仓。
毛泽东随后也回到长沙,准备秋收起义。
板仓,杨开慧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也在这里被捕杨家大屋
这是1977年杨开慧房间的照片,和现在整修后的不一样,1930年,杨开慧从这个屋被捕
毛岸青一家人坐在妈妈当年被捕的房间
自从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杨开慧在孤独的期盼中在板仓和亲友家度过惊恐的岁月,保姆陈玉英寸步不离陪伴她最后的4年时光。
1930年11月14日,大人们惊恐万状地拉回来杨开慧的遗体。
三个孩子,看着几个乡亲抬着滑杆,竹椅上面斜躺着一个人,全身用白布裹着,口里流出的鲜血已经淤积成黑色的斑块,7岁的岸青抓着妈妈的双脚,希望妈妈站起来,然而,这已经不可能了。
几十年后,看到毛岸青坐在妈妈的房间,心还是被深深地刺疼……
细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八个家,他们结婚10年,长沙、上海、武汉、韶山,不停地奔赴各地,四海为家,这八个家没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
一代伟人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个家,却没给自己的妻子儿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写下“开慧之死,百口莫辩”八个字,这八个沉甸甸的字压了伟人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