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首位科学家周俊,扎根云南几十年,研究成果全球受益

静守一隅安 2025-03-28 12:13:23
缅怀一位科学家,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发生在江苏东台这么个地方,就多了点人情味。你可能要问,东台是谁?

出了啥名人?最近“幸福东台”公众号一直在推“东台名人”系列,前有画马的,后有写草书的,这不,又轮到科学家了。这次说的是周俊,一位植物化学家,也是东台走出去的第一位科学家。五年前,他走了,留在了云南,那个他奋斗了几十年的地方。你说,一个江苏人,跑到云南扎根,图啥?周俊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辈子跟植物较劲。

他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没去大城市,一头扎进了云南。当时的云南,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但他偏偏要在那里搞植物化学研究。这事儿,放在今天,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那个年代,有的是这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情。他在天麻里发现了天麻素,这玩意儿对头痛、失眠有好处。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厉害的是他把这个成果转化成了药,就是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天麻素注射液。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全球约30%的人口受头晕困扰。

而周俊的研究,让天麻素成了全球最大的人工合成苷类药物之一,也算是为人类健康做了点贡献。当然,周俊的贡献远不止天麻素。他发现了550多个新的植物化学成分,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理”的新观点。听起来有点绕,简单说就是,他想搞清楚中药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他还筹建了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现在这实验室,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了。1999年,他成了中科院院士,也算是对他几十年工作的肯定。

不过,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个人奋斗时,是否忽略了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应该服务于国家建设。周俊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使命感的体现。当然,也有人会说,周俊的选择是不是有点“傻”?放着大城市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边疆吃苦。但对他来说,也许在云南的科研,比在大城市的安逸生活更有价值。

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科研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也需要激情和热爱。周俊对植物的热爱,可能就是他坚持下来的动力。他说:“黑龙潭畔情长久,岁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这话说得有点文艺,但也能看出他对科研的执着。周俊的故事,也引发我们对人才流动的思考。现在很多人才都往大城市跑,边远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才扎根基层,为边远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恐怕不是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需要更实际的政策支持和更完善的激励机制。周俊去世后,《科技日报》专门发文追忆他,称他有一双“巨眼”,能洞见植物化学的奥秘。这评价,挺高的。现在,周俊已经走了五年了。当我们缅怀他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缅怀一位科学家,也是在缅怀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也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传承那种扎根基层、敢为人先的精神。“幸福东台”公众号推出这个系列,或许也是想告诉大家,东台不仅仅有小桥流水,也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而周俊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