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5平米“无主地”背后的城市记忆与制度盲区

近期,青岛地铁2号线轮渡站C口旁,一块仅5平方米的狭长地块因“无主”面临收归国有。这块不起眼的土地,曾是老工业区的一部分

近期,青岛地铁2号线轮渡站C口旁,一块仅5平方米的狭长地块因“无主”面临收归国有。这块不起眼的土地,曾是老工业区的一部分,见证了大院生活与工厂时代的变迁。如今,它因城市更新被“遗忘”,折射出土地确权制度的滞后性与历史记忆的断裂。

这块地的“无主”状态,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副产品,也暴露了土地管理的粗放。在拆迁与重建的浪潮中,类似的小地块往往因权属模糊被忽视,直到基建补办手续时才“浮出水面”。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许多城市都存在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管理真空地带”。

更深层看,这块地的命运映射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记忆流失”。曾经的幸福楼、红旗冷藏厂已消失,而这块5平米的土地成为最后的“地标”。它的归属争议,实则是城市如何对待历史碎片的问题。政府应借此完善精细化土地管理,而非简单收归国有。城市的现代化,不该以抹去记忆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