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弃疾笔下诗词的情感变化浅谈其浮沉的人生境遇和家国情怀

同巍聊历史 2023-07-20 10:46:01

摘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句写尽寻觅之苦,表现词人的自甘寂寞和孤高淡泊。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描绘出一位忠心不二,杀伐果断的英雄形象。

这两句词不论从手法还是情感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却都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之手。本文从辛弃疾生平经历及诗词的情感变化分析其笔下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辛弃疾 家国情怀 诗词

为什么说辛弃疾是南宋“最猛”词人?

在世人刻板印象中,能写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这等委婉绝美词句的人,一定是位玉树临风的谦谦君子。但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却是位生猛的八尺男儿。

据史册记载,辛弃疾红面青眼,虎背熊腰,长相如同青兕下凡。

青兕是一只青面獠牙的独角巨兽,在《西游记》中形容其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板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刚。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影视剧中的张飞和李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历史上的辛弃疾。

辛弃疾的“猛”不仅仅体现在身形上,他还是历史上少数文能写词赋诗,武能带兵打仗的词人。

1127年,靖康之役,北宋为金所亡。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当时此处已被金人统治13年之久,辛弃疾从小在祖父的教导下牢记自己是北宋子民,有朝一日要将金人赶出北宋领土,光复大宋家国。

于是在1161年,辛弃疾带领2000多士兵,揭竿起义。

这期间,他因出色的作战能力深受耿京赏识,二人相约一起带领义军归顺南宋。但次年,耿京不慎被叛徒张安国谋杀,辛弃疾手刃叛徒后,独自一人带领手下军队南归入宋。

辛弃疾入朝为官后,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反而因为皇帝的不信任,而屡次调职,他在南宋做官20年,就调任过40多次。

他也逐渐接受了自己不被朝廷所接受,不被皇帝所信任的事实,只因为他是从小长在金国,后来起义抗金归顺南宋的“归正人”。

也正因如此,辛弃疾大多数诗词中都有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对自己志而不得的无力感。

辛弃疾现存诗词600余首,是当今诗词数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但他的诗词中鲜少有只表述一种情感的,更多的是多种情感融合在词中,赋予词句生的灵魂。

年少轻衣怒马,封狼居胥

年少时辛弃疾就曾带着自己的诗词,上门拜访著名诗词家蔡伯坚,蔡伯坚看了辛弃疾的诗词后连连赞叹:“他日当以词名家!”

果然,辛弃疾不负众望,日后成为了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与大多数豪放派词人不同的是,辛弃疾的词话更加大气磅礴,更具家国情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巧妙地运用孙权和刘裕事迹典故来表现自己和他们相同的英雄气魄和所向披靡的风采神韵,同时使用最简短的词句描述出英雄被人遗忘后的悲凉与哀怆。

虽然该词处处透露着英雄末路的哀伤,但不可否认的是辛弃疾藏在字里行间的磅礴气势。

年少的他,是那样的意气风发,是同孙权和刘裕一样年少成名的少年英雄,拥有着“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和风采。

但时间像流水一样冲刷掉英雄曾经的辉煌与荣光,当年的光景已然不复存在,如今留存的只有“斜阳草树”和“寄奴曾住”的感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通过东风夜“放”、“吹落”、“声动”、“光转”、“鱼龙舞”、“暗香去”、“寻他”、“回首”等一系列动作,将一派盛世祥和的景象铺展在眼前,回首寻见想念之人的欣喜跃然于纸上。

这是辛弃疾早期代表诗词之一,在一众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词中,它独树一帜,向人们展示了辛弃疾别样的情感抒发。

但也有传闻称该诗词依旧写于辛弃疾在南宋不受重视,多次被贬官流放之时。

虽然时至今日仍对该词的创作背景无从考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辛弃疾或豪放或细腻的诗词形式影响了众多后世词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辛词”。

中年官场浮沉,半生漂泊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当时辛弃疾已被朝廷搁置官职,闲散四年。

他将情感寄托于自然。

我见青山是“妩媚”的,想来青山见我也是同样的“妩媚”,即我对南宋的忠心不二,但南宋却将我贬官流放的无奈。

辛弃疾十分善用情境结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里不光表现出“境由我定”的自信与张扬,还委婉地讽刺朝堂之上道貌岸然的小人。

辛弃疾一心为南宋开疆扩土,多次劝谏皇帝起兵抗金,但却引发了奸臣的强烈不满,屡屡遭人暗算,心灰意冷之下写出: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更是以此来批判那些贪生怕死不敢发兵金国的害群之马。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带兵打仗的经历,一边欣慰于当时自己带领的宋兵能在凌晨万箭齐发攻击金人的勇猛,一边又感慨春风吹白了自己的鬓发,自己再无缘看到那般勇猛的军队。

面对如今的皇帝和百官,不如将自己写的那几万字对抗金兵的对策谋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两本与种树有关的书啊!

此首诗词应该是辛弃疾所有词中,最能表现出他对南宋皇帝懦弱无能的愤懑,对朝廷不敢出兵金国,尝试与金人求和行为的失望与哀伤。

当时的辛弃疾多次上书无果,自己写的几万字的抗金谋略也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落满灰尘。最终只能认命地“换得东家种树书”。

晚年壮志未酬,白发早生

如果说辛弃疾早期诗词中向我们描绘的是一位自信张扬的少年英雄,中年时的诗词描绘出一位不被重用但依然忧国忧民的清官,那晚年的辛弃疾则化身成晚年迟暮报国无门的老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该词中,辛弃疾恰到好处地运用典故,借用元嘉帝草率出兵,效仿黩武的经历来暗讽南宋朝廷最终只能是“仓皇北顾”。

同样,他也借用廉颇来比喻自己忠心耿耿却屡屡遭人猜忌,被驱逐流放,导致自己满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最终只能无奈老去的凄惨悲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笔下的大气磅礴浑然天成,这与他年少时揭竿起义,带兵打仗的经历密不可分,只有真正在现场上厮杀的英雄才能写出如此磅礴的诗句!

但令人惋惜的是,英雄也有老去的一天:尽管“我”有一颗想为君王了却天下事的心,但却再也没有“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身了啊!“我”已经生出白发了啊!

深沉绵长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笔下的家国情怀也随着他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加深。

年少时的辛弃疾野心勃勃,他坚信回归南宋后,凭借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定能将金人彻底赶出大宋,他时刻记着祖父为自己起名“弃疾”,就是希望自己成为霍去病那样的民族英雄。

中年时的辛弃疾已接受自己不为南宋皇帝所重用的事实,但却依然将希望寄托于南宋朝廷,多次上书希望皇帝出兵抗金,但都被一一驳回,最后无奈放弃。

晚年的辛弃疾已经对南宋朝廷彻底失望,不再对其报有一丝希望,只能通过写词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感慨自己华发早生,感慨英雄迟暮不受重用,感慨曾经的豪情万丈不断被岁月冲刷。

-END-

【文|江晨】

【编辑|长庚】

参考文献:

1.韦政通 中国文化概论[M]岳麓书院 2003

2.萧放 岁时 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中华书局 2002

3.裴登峰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主题及创作缘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沈文凡 徐婉琦 辛弃疾“沉郁顿挫”词风生成机制考论[A]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