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叫嚣今夜就开战,如今称坚决不与解放军动手,美国怂了?

墨寒雪 2025-03-03 13:23:57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16年,南海局势紧张升级,似乎一触即发。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太平洋司令哈里斯扬言,称美军已经做好了“今夜就来战”的准备。

如今短短不到时间的时间,美国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前不久,美国防长海格塞斯前不久在一天之内两次发话,要求美军坚决不能和中国发生冲突。

那么,这究竟是为何?美国的软化是因为“良心发现”,还是意识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美国的挑衅】

2016年,南海区域爆发危机,中美关系局势紧张,美国媒体《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太平洋司令长官哈里斯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今夜就开战”的准备。

当时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争议岛屿的控制权问题上发生激烈碰撞,而国际仲裁庭在2016年做出的判决显然倾向于菲律宾。

对此中国不接受裁决,还坚决表示拒绝参与这场仲裁,一时间南海局势一触即发,火药味十足。

哈里斯作为美军太平洋司令直接发声,公开表示“战斗准备就绪”,还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美国不惧任何挑战,尤其是在如此敏感的地区:南海。

与此同时美军与日本、菲律宾联合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借此给中国施压,试图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做出妥协。

然而问题是尽管美国的言辞强硬,背后的实际行动却并未达到预期的“开战”程度,中国则表现得异常冷静,除了在言辞上予以强烈回应外,军方没有选择立刻做出过激反应。

显然美国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但它却低估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中国的反应迅速且果断,表明了它不会容忍任何国家挑战其在这一战略区域的主权。

但最终美国并未与中国展开正面的火力冲突,这其中究竟是中国的军事力量令美国有所忌惮,还是美国内部存在不愿冒险的因素?

【中国的崛起】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曾在上个世纪末后一直无人能撼动,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近二十年中,中国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全球格局。

自从200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特别是在海军、空军和导弹技术领域的突破,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当时的南海对峙,美国曾是全球军事力量的象征,尤其是海上力量,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无所不在,俨然成为全球军事存在的一张名片。

而在南海,美国利用航母作为震慑力量,曾试图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随着中国海军的发展,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存在感日益增强,甚至在某些关键领域逐步实现了赶超。

2012年,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下水,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一个新纪元,随后的“山东舰”和“福建舰”相继服役,直接威胁了美国海军在亚洲地区的主导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歼-20与歼-35两款隐形战机的成功试飞和部署,使得中国空军具备了挑战美国空中优势的能力。

而在导弹领域,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以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令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

中国的军事崛起,尤其是拥有全球打击能力的导弹,令美国及其盟友对冲突的可能性产生了担忧。

美国的全球军事支出虽然依旧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军事预算增幅和技术进步,已经让美国在面对中国时,不再完全自信。

原本中国只需要保持防御姿态,但如今,它的军力已足够与美国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反超”。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逐渐强大的中国,美国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美国的态度转变】

曾经的美国,像一位全球霸主,对任何挑战都以强硬的态度回应,随着中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上的竞争力提升,美国逐渐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

最初美国在面对中国时,更多的是采取威胁和制裁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全球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效果。

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我们的商品几乎渗透到全球市场,甚至美国本土的消费品和高科技产品也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美国国防部和其他重要政府部门,也无法完全摆脱对中国生产的依赖,例如美国军方的无人机技术,许多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国的无人机巨头大疆公司。

美国一边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却又无法避免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互依关系。

美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依赖中国制造的元件,而在这方面美国的“技术优势”也开始受到威胁。

中国的华为不仅在5G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甚至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也逐渐威胁到苹果和三星等传统强者的地位,这种经济与技术上的互相渗透,已让美国难以简单地通过经济制裁来对付中国。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也逐渐意识到,单纯通过军事威胁来遏制中国,已经不再现实。

再加上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发展,美国逐渐开始认识到,与其一味对抗,不如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合作,尤其是在全球事务中,面对气候变化、经济复苏等全球性问题时,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

由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威胁与制裁,逐渐过渡到理性应对和某些领域的合作。

这种转变并非出于美国“良心发现”,而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让美国重新审视其全球战略布局。

美国不再单纯通过经济制裁或武力威胁来打压中国,而是更多地采取了柔性政策,寻求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部分争端,尤其是在贸易和气候变化等领域。

美国领导层也认识到,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冷战式的对抗方式不仅不可行,甚至可能加剧全球的不稳定性。

那么,在美国逐步软化的态度背后,是不是代表着它在战略上意识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是否已经承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全球新秩序的崩塌】

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的提升,这一格局开始显得不再稳固。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在全球多个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布局逐渐显示出力不从心的迹象,传统的全球霸权体系正受到挑战,新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美国为了维持全球霸权,美国不得不在世界多个角落建立军事基地,并通过对外军事干预来维护其战略利益。

但是美国在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地的军事存在,已经无法做到在每一个地区都全力投入,而这种分散的兵力部署使得美军在局部冲突中往往力不从心。

反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并通过经济、贸易和外交手段扩大影响力。

这是因为中国并未一味地追求军事扩张,而是通过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渗透全球。

美国过去那种“一家独大的世界秩序”正在崩塌,过去的几十年,美国凭借强大的军力和经济影响力,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决定一切。

在中国的崛起以及俄罗斯、欧盟等地区大国的崛起下,全球的主导权正在发生转移。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让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在未来的十年内,随着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和技术创新,可能将逐步逼近或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

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美国显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去,全球秩序的重心几乎完全由美国主导,但如今的全球力量对比已不再如此简单。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合作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过去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正在经历中国主导的新格局,如今的国际社会,不再是单一的超级大国主导的格局,而是多个大国博弈的舞台。

【结语】

中国的崛起,让全球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全球霸主美国也开始在新的多极化世界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选择。

全球秩序的崩塌与新格局的形成,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正在走向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未来,在这个时代,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足够的发言权。

【参考信源】

环球网 2016-05-10《美媒:美太总司令称须做好“今夜开战”准备 白宫不安》

速看前沿2025-02-25《美防长突然一声令下,不准对解放军动手!》

中国经济网2020-07-18 《中美会发生战争吗?胡锡进这样回答》

0 阅读:2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