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则消息在饮料行业掀起了波澜,“可口可乐笑了,百事可乐哭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商业变局,这一切都与当下的关税政策息息相关。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包括饮料浓缩液在内的多项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可乐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百事可乐堪称是这次关税政策的直接受害者,而可口可乐却因自身布局,短期内受影响相对有限。
百事可乐自20世纪70年代起,出于税收优化考虑,逐渐将浓缩液生产重心转移至爱尔兰,目前供应美国市场的浓缩液几乎都来自该地。而爱尔兰并非美国的免税贸易伙伴,这就导致百事可乐供应美国市场的浓缩液,几乎都要被征收10%的额外税负。对于百事可乐而言,浓缩液是碳酸饮料生产的关键中间品,这10%的关税无疑是一场“成本海啸”,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并且,汽水行业还面临25%的铝进口关税,这可能波及包装成本,让百事可乐雪上加霜。若百事可乐上调终端售价,可能会在价格敏感的美国市场失去竞争优势,市场份额恐进一步被压缩;若维持原价,就得自行消化关税成本,利润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反观可口可乐,多年来一直注重本土化生产布局,为美国市场生产的浓缩糖浆主要来自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和美国领土波多黎各,受关税影响较小。面对汽水行业25%的铝进口关税,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昆西表示,公司计划通过提高本土铝采购比例和加大塑料包装使用来缓解成本上行压力,这种灵活的应对策略,展现出可口可乐更强的抗压能力。

百事可乐在过去十年将战略重心偏向零食和能量饮料,导致汽水业务持续萎缩,2024年,其在美国碳酸饮料市场的占有率已被Keurig Dr Pepper旗下的Dr Pepper取代,跌至第三位。如今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恐进一步削弱其价格竞争力,尤其对依赖进口浓缩液的中小装瓶商而言,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可能引发渠道动荡。

不过,百事可乐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其在新加坡、乌拉圭的浓缩液产能若加速转向美国市场,或许能缓解关税压力;与装瓶商重新谈判利润分配、探索新型包装材料也是潜在破局点。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红蓝大战”,不仅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复杂市场环境,也凸显了本土化生产战略在应对外部风险时的重要性。未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关税政策的影响也将持续发酵。究竟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