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家庭生活质量上升了,但是生活压力却困扰着每一个人,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很多人会失眠,心悸。
猝死的概率直线上升,这让所有人心中都惴惴不安。但实际上猝死是可以提前“预知”的,只要腿上出现这五种迹象,说明你的身体在发出警告,快来自查一下你有没有这些特征吧!

温馨提示: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什么是“猝死”根据我国2020年发布的《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显示,中国每年最少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这意味着每一分钟,就会有1个人因为猝死离开人间。
猝死为何让人这么恐惧?因为他的年龄不确定,之前猝死的人群多发于老年层面,但是逐渐地年轻化,现在中年人和青年人群则是猝死的多发年龄。这种病发病突然,时间不能预测且无法治疗,只能预防。

很多专家都在强调预防猝死就要减少熬夜,多运动,吃一些瓜果蔬菜,少喝一些酒。但其实有些生活作息稳定的人也不能逃脱“猝死”的魔爪,只能说这些生活习惯只能减少猝死的概率。
但其实猝死虽然是突发疾病,普遍猝死的人群一周之前身体就会发出警报,只是患者自己没有重视,从而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说白了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脏衰竭,而这个问题大多都出现在血管上,血管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氧等情况。所以人的身体血管分布最复杂的部位就是腿部。如果腿部出现以下问题千万要重视。

身体的血管是否堵塞有一个办法可以自查,就是自然地躺在床上,然后将双脚向上抬高,大约呈45度角,坚持两分钟。然后观察自己的腿。正常来讲除了累,腿部应该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但是如果发现自己的腿其中有一条异常苍白或者有点蜡白,并且用手触摸感觉温度还有点低,还感觉腿部的皮肤隐隐有点透明的感觉,不要着急先将脚放下去。恢复正常坐姿再次观察异常的腿,这时这条腿从白会转成红色。
如果有以上情况就说明这条腿已经发生了血管堵塞,血液已经循环困难,所以才会出现变白然后又迅速变红的情况。

血管堵塞会导致神经缺氧,自然腿毛会出现脱落、变淡、生长缓慢的症状。如果从没有做过腿毛管理的人,对这种情况千万要重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腿毛没有也是好事。严重的时候会伴随脚趾甲产生裂痕,脚部泛黑、泛紫。
这里也有一个自测的小办法,就是可以用一个手指轻轻搭在正中间脚背的最高点上,默默地感受脉搏。如果两侧跳动的强劲十分明显,那么这就证明的血管是正常流通的。但是如果出现一侧脉搏减弱或者是不明显,那就证明下肢血管可能堵塞。

突然发现自己的腿部出现肿胀,有时候还伴随着“麻”感,用手按压会感觉到明显的阵痛感,站立时局部有明显的“沉重感”。甚至严重的还会皮肤还会出现明显的“慢回弹”现象,这些特点在夜间会加重。证明全身血液已经不流通了。
腿部作为身体的末端,是血液循环的最后一步,当自身血管堵塞或者下肢静脉血栓时,腿部就会明显地感觉到发热、肿胀和疼痛。严重的时候手脚会同时出现这种情况,长此以往手脚会严重营养不良。如果出现以上现象不要勉强行走,要尽快就医。

很多人认为抽筋是因为缺钙,其实不是血管堵塞也会导致腿部抽筋。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超标的话,就会造成腿部频繁抽筋。如果不及时就医的话,就会出现麻木的现象,这种麻感可能出现在四肢,也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一侧。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证明身体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体内某个部位的栓塞可能已经脱落,如果不重视的话,这个栓塞就会通过血液流向身体的任何地方,如果一旦到脑部、心脏等关键器官附近,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血液不流通就会造成供血不足,缺少血液流通的腿部会出现活动困难的情况。如果没有前因后果,突然间就出现了跛脚的现象,就要注意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下肢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身上,这类人群往往伴有抽烟喝酒、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以上情况如果出现任何一种,要及时就医。但是不要焦虑,健康的作息会缓解疾病的侵扰。

首先就是避免熬夜,尽量将作息调整到22:30到6:00。每天最少保证七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但如果睡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同样是不健康的休息时间。
健康的饮食,多吃一些瓜果蔬菜,牛肉、虾、鱼这样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吃一些油腻或者高糖的东西,比如猪肉、蛋糕之类,这些食物不仅会造成人体肥胖,还是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最爱。

另外要少喝酒、不要抽烟。像咖啡这样的饮品,也不要经常饮用,如果真的想喝可以换成热牛奶,茶等等。
多运动,很多人下班直接就会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上班已经久坐了8个小时甚至更久,下班的时候尽量要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如果公司离家近的话就可以选择徒步回家。

保持良好的心情,社会压力大,很多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会造成急躁等负面情绪,有很多猝死的人群,都是因为急火攻心。所以一旦出现让自己感到生气的时候,要学会让自己冷静,调节自己的情绪。
最后要保持体检的好习惯,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不仅能给自己一个交代,还能给家人一份安心。

文章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警惕!腿上出现这几种现象,相当于不定时炸弹!严重可致器官衰竭...》
2024年学术论文:《肥厚型心肌病的猝死风险评估及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