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对周边土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摸底,惊讶地发现这片地区竟然分布着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土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队随后对所有的土墩进行了勘探,结果完全验证了人们的猜想。超过一半的土墩下面都存在墓葬的痕迹,这意味着小小的鸿山镇至少隐藏着50座以上的古代大型墓葬。那么这些大墓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们会被集中葬在同一个地方呢?
根据专家的说法,根据已经发掘的老虎墩大墓来看,这些墓葬应该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江浙一带地处江南水乡,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较浅。稍微往地下挖深一点,就可能遇到地下水。古代的防水技术有限,所以当地的贵族在建墓时,墓坑都被挖得较浅,并尽量在地面上堆土,形成高大的封土堆来保护墓室。这种墓葬形式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土墩墓,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最为常见。而包括老虎墩大墓在内的鸿山墓群,都是典型的土墩墓。基于这一发现,专家们确定了大墓的年代,接下来考古队需要弄清楚的是这些大墓的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最初,专家们想到的是吴国的人。根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的长子太伯率领族人从陕西迁徙至鸿山附近的梅里地区,开创了一个名为句吴的古代文明国家。句吴从兴盛到衰亡共传承了24代君王。然而,这些君王的墓葬究竟位于何处一直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
吴越争霸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无论是规模还是陪葬品,老虎敦大墓都达到了王侯级大墓的标准。此外,吴国的都城位于苏州,而离苏州不远的无锡曾经是吴国的领土。而鸿山镇距离苏州更是不到20公里的距离。难道说鸿山镇的这些春秋大墓里葬着的正是考古界一直在寻找的吴国几十代国君吗?
当然,这只是专家们的一种猜测。考古学讲究的是凭证据进行推断,而老虎敦大墓中并没有发现线索,因此只能通过挖掘其他大墓来寻找答案。
经过深入研究,考古队决定除了已经发掘的老虎墩,还要有选择地挖掘其他六座墓葬,以确定红山古墓群的年代和主人。
这些墓葬都被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从邹家墩到老虎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考古队有计划地挖掘了老坟墩、曹家坟、杜家坟、万家坟,最后是邱成墩。这个从小到大、墓葬级别由低到高的组合非常引人注目。
挖掘这六座墓葬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考古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经历了几千年的大墓几乎没有被盗过,里面的文物大多保存完好。然而,同时也有一些遗憾,考古人员最渴望看到的东西却一个都没有出现。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在这座墓中,考古人员既没有发现棺椁与墓主人的尸骨,也没有找到任何文字信息,使他们无法推断墓主人的身份。这个新的谜题让人倍感焦虑,旧的谜题还未解开,新的谜团又出现了。
正如之前提到的,鸿山镇所在的无锡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领土,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墓很可能属于吴国贵族的墓葬群。然而,当他们仔细研究出土的各种文物时,却感到越来越不对劲,这些文物完全不像是吴国的,反而更像是越国的。
究竟有什么证据呢?比如浅腹、平底、立耳、三足外撇的越氏盆形鼎,这是越国墓中较常见的礼器。此外,在其他越国墓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侈口虞形鼎、兽面鼎等器物,而长方形的兽足炉、陶质的角形器和璧形器则是越国墓中独有的器物类型。
这让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吴国的领土上的大墓里却充斥着越国的文物呢?难道从一开始他们就搞错了吗?等到最后一座土墩墓被发掘时,专家们确认他们没有错,这些墓葬的主人绝对是越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