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粒子衰变中的宇称与CP对称性及其破缺

从宇称和CP性质的角度研究粒子衰变,是理解基本粒子行为和物理对称性的重要途径。宇称变换涉及空间坐标的反演,而CP变换则结
从宇称和CP性质的角度研究粒子衰变,是理解基本粒子行为和物理对称性的重要途径。宇称变换涉及空间坐标的反演,而CP变换则结合了空间反演和粒子-反粒子互换两个对称操作。对于粒子的衰变过程,这些对称性及其破缺特性直接影响到粒子是否能发生衰变、衰变的途径以及衰变的概率大小。自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和CP破缺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宇称和CP的性质实际上决定了粒子衰变的可能性和特性,揭示了对称性破缺背后深刻的物理规律。 我们首先要明确,宇称变换(P变换)在空间坐标中的表现是,空间位置_x、y、z变为其负值,即 (x, y, z)→(-x, -y, -z),而其他物理量如时间t、能量E、动量p不变。粒子波函数或场在空间反演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变换性质,有的保持不变(宇称守恒粒子),有的则改变符号(宇称非守恒或破缺)。CP变换则是复合了空间反演(P)和粒子-反粒子互换(C),其作用是将粒子变成反粒子,并同时将坐标反转。 一、宇称在粒子衰变中的作用和破缺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理学普遍假设各种自然规律都满足宇称对称性。也就是说,若某个粒子衰变满足宇称对称,则其在空间反演后仍展现相同的衰变性质。典型的例子如电磁相互作用,其场方程和相互作用均满足宇称守恒;因此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衰变也普遍符合宇称对称。 然而,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存在宇称不守恒的可能。在1964年的实验中,吴健雄通过钴-60β衰变的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体现出明显的宇称不守恒。这一发现意味着在弱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中,空间反演对称性已不再适用。这对理解粒子衰变尤为重要,有的衰变路径在宇称守恒假设下被限制,而现实中由于宇称破缺而允许了某些“禁止”的衰变。 具体来说,弱相互作用中,粒子之间的衰变过程,其构成的费曼图顶角涉及左旋性质的场,其对应的张量结构带有γ^μ(伽马矩阵)或γ^μγ^5(伽马5矩阵)元素。当场涉及纤维的有关的矩阵结构出现γ^5时,说明该场不守恒宇称。因为在空间反演变换下,γ^μ变化为反符号,而γ^5变化为自身的符号。根据变换规律: γ^μ → γ^0, γ^i(i=1,2,3)变为-γ^i 而 γ^5 → -γ^5 由此,任何涉及γ^5的弱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满足反演操作下的不变性,即表现出宇称非守恒。 通过对粒子场的变换性质分析,可以写出:如果衰变的相互作用矩阵(M)满足 P(M) ≠ M 那么,这个衰变过程在空间反演后其几率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宇称破缺的特性。具体来说,一个例子是电子与电子中微子之间的β衰变,其衰变振幅中,⟨f|H_W|i⟩(H_W为弱相互作用哈密顿量)中,含有γ^5项。当空间反演作用作用在波函数上时,出现符号变化,使得衰变的几率不同,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此外,伴随宇称破缺的还有一些统计性质,比如测量的偏振角、粒子极化状态等,都符合特定的变换性质。这些实验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真实性。 二、粒子-反粒子对称性(C对称性)与衰变 粒子与其对应反粒子在很多性质上是镜像,但是否和衰变有关,取决于它们参与的相互作用是否遵守C对称性。在电磁和强相互作用中,C对称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其基本表现为:在这些相互作用中,粒子变为反粒子后,衰变性质保持不变。 然而,强相互作用近年来发现不存在任何显著的C破缺现象,因此其衰变路径在C变换下具有对称性。在过去的实验中,强子衰变的过程表现出C对称性守恒。而在弱相互作用中,尤其是涉及到粒子反粒子互换的衰变路径,其涉及的C性质就变得非常关键。 例如,某一粒子X衰变成Y和Z,观察到X反粒子X̄的衰变行为也是同样的,其符合C对称性表现的衰变路径,从而从对称性角度解释了粒子反粒子状态的相似性。这些体现C守恒的衰变路径,满足数学上的C变换:将场变为反场。 C变换的数学表达为:对于场ψ(x),有 C(ψ(x)) = η_C * C(ψ)(x) 其中η_C为相位因子。如果某一衰变的振幅满足 C(M) = M 即C对称成立,否则就表现出C破缺。实验上,虽然大量观察到C对称性守恒,但在一些特殊的弱反应中,也找到了C破缺的例子。 三、CP性质——空间反演与粒子-反粒子对称的结合 CP变换是空间反演(P)和粒子-反粒子互换(C)的复合操作,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称性。在20世纪60年代,实验逐步揭示,弱相互作用不仅表现出宇称破缺,而且还存在CP破缺现象。虽然许多衰变路径符合CP守恒,但也出现反常的CP破缺,比如K-中微子衰变的实验结果。 根据CP变换的定义:通过对场的变换组合 CP(ψ(x)) = η_CP * C(P(ψ))(x) 可以在数学上定义:若某一过程满足 CP(M) = M 则表现出CP守恒,否则就是CP破缺。 在理论上,CP破缺是由哈迪-堪特尔-柯拉(HK)机制导致的。对含有γ^μ和γ^5的弱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其变换规则是: γ^μ → -γ^μ γ^5 → -γ^5 而 ψ(x) → η_CP * C(P(ψ))(x) 从而,带有γ^5的含义在负变换中会导致弥散的相位变化,使得某些过程的振幅在CP变换作用下发生变化。 实验发现,某些衰变路径表现出明显的CP破缺,比如在中微子振荡、K介子衰变和B介子衰变中,CP破缺都得到了验证。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粒子性质的认识,促进了对基本对称性破缺的理论理解。 四、对称性破缺带来的深远影响 理解宇称和CP性质在粒子衰变中的作用,不仅涉及粒子基础性质,更关乎宇宙起源与演化。宇称的破缺表明,学界认知的“自然法则”在微观层面并非绝对普适,而是在某些过程里体现了偏向性。这使得“优缺点”或“对称与破缺”成为自然界的基本特征。CP破缺的出现,更是生物和天体进化的基础——正反物质不再完全对称,使得我们所处的物质宇宙得以形成。 这方面的实例极多,比如在早期宇宙的暴涨和膨胀中,CP破缺被认为是产生“偏向性”的原因之一。理论上,尽管CP破缺的绝对机制还未完全理解,但其存在显然揭示了自然界中的深层对称性和它们的破缺过程,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关键。 总结从宇称和CP性质的角度来看,粒子衰变的发生与否、路径和特性,都是由这些基本的对称性及其破缺决定的。宇称不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充分证实,成功解释了许多粒子衰变的现象,同时催生了对对称性破缺的深入研究。CP性质,尤其是它的破缺,不仅丰富了粒子物理的理论体系,也为解释宇宙中物质—反物质的不对称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切都彰显了自然界中对称性与破缺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也是未来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不断探索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