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吴皇后和朱见深的故事时,虽然之前看了不少关于明史的书,但是仍然看了很久的史料,对我自己来说,我写的故事,我要写得尽量让我自己满意。
一般我会看多种史料,包括《明实录》《明史》这些基本的,也会查阅一些现代人写的书,从这些书补充一些史料的细节。
那天我就看到一段让我很疑惑的史料,在写吴皇后被选定的过程中,在《胜朝彤史拾遗记》里有一段,这是一本著名的野史,记录了很多明朝后宫的故事。
“先是英宗择太子宫妃,有司以十二人进,英宗亲选得三人,一吴氏,一王氏,一柏氏也。三人皆留居宫中,而第王为首。会孝肃太后与英宗先后崩,宪宗不敢主,复奉太后旨,命礼部选择三人,选如故。”
这段话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翻译了,你能猜到我思考半天很疑惑的是哪句话吗?
是会孝肃太后与英宗先后崩”这句话,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字面意思就是孝肃太后与明英宗先后崩,让我疑问的词在“先后崩”,因为根据我查阅的史料,孝肃太后死于1504年,朱祁镇死于1464年,中间差着40年,而且是朱祁镇先死的,是怎么用上先后崩这个词的,况且感觉顺序也不大对?
就因为这句逻辑上就不通顺的话,以至于我对后面又出现的让太后干涉选妃的事也看不懂了。
明朝历史上,不少的皇后,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有的史料的写法,她是皇后的时候,就是某一个姓氏加皇后这种的称呼,等到了皇后变成了太后,就变成了某一个姓氏加太后,这称呼有时候都能看懵了。
文言文用词简略,就像上面那句话,“宪宗不敢主,复奉太后旨”,就是写得这么简单,哪个太后,它没写,就是用一个太后这个词,你不仔细看,或者如果你对明朝历史上的人物不熟悉,就很容易迷惑了。
二就是这段史料里的“先后崩”,我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过来这句话的问题在哪,这句话的问题不在“先后崩”,而在孝肃太后这儿。
实际上,这儿应该是想写孝恭章太后孙氏,而不是孝肃太后。
孝恭章太后孙氏死于1462年,朱祁镇死于1464年,这么一看,就通顺了,只要把孝肃太后改成孝恭章太后孙氏先后崩,这句话就通顺了,而且是孝恭章太后孙氏是先死的,两人死的时间相隔2年,先后这词用在这也就理解了。
关于孙氏,有的史料说孙氏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
而且是《明史》说的,“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罪惟录》也是这么说,“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淂立为太子,是为英宗。”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上,还是值得商榷的。
孝肃周皇后是朱祁镇的妃子,至于钱皇后和周皇后之间的故事,那又是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了,这故事我以前也有写过,总之,后宫的争斗让人大开眼界。
我之所以提到这段,就是想说,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就太后之间的关系,都有可能对史料的分析出现错误。
我还是无意中去搜孙氏的资料,才最终明白了这“会孝肃太后与英宗先后崩”的问题在哪,其实就是写错了人。
如果我不是去搜索这资料,我可能还在很困惑,最后恍然大悟理解了,也才明白其实事情也不难理解。
但是就因为这句话,我当时的疑惑点是,一是不是我自己理解这句话理解得不对,二是如果我解释的字面意思是对的,那后面的史料我又有疑问了。三是不是我看的版本问题。就因为我的这些疑问,让我自己陷入了对史料的怀疑。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电子版,我从网上搜的这本书的其他版本,也是用的孝肃太后。
后来我看《罪惟录》,“会章皇后崩,既英宗亦崩,宪宗即位。”这本书其实就说的很明白了,就是孙氏,但是我看到这段史料的时间比较晚,我自己明白了,才看到这段史料,其实就是这段史料验证了我的想法。
三我这人读史料就这样,遇到了困惑,就想弄明白,有的史书我读过,有的史书其实还比较难找,于是一边读一边找其他的史料再去研究,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自己去研究的史料,让我印象还是很深的,而且对史料的辨别过程,虽然麻烦,找资料找得也痛苦,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希望尽我的能力,去认真写这些历史上的人和事,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我尽力而为。
史料参考:《明史》《罪惟录》《胜朝彤史拾遗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