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献认为:夏商周天文历法是“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目前“夏建寅”还无出土文物考证。但从商末甲骨文材料及西周金文材料中没有任何材料显示夏商周时期已有过干支纪月的纪录,学者们通过研究商末周祭祀谱中发现,商代岁首没有严格固定,商末岁首建已、建辰、建未、建申、建酉、建戌、建午的都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凤先按商末帝辛(纣王)时甲骨文周祭材料及帝辛时期“二祀邲其卣”:“二祀正月丙辰彡日大乙奭妣丙”铭文材料推排出帝辛二祀正月初一有可能为公元前1064年2月15日,则商末帝辛时期确实为“商建丑”。按武王开始伐纣正月初一为公元前1015年12月31日冬至次日壬辰,似乎传统文献“周建子”也是可信的。与文献《诗经·国风·豳风》所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气象也相合。
一.西周历法为一年置十三月的太阳历
西周历法尽管早已出现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但当时还没出现十二地支纪月法。研究西周金文材料发现:西周早期历法是一年分为十三月,每月为二十八天的太阳历!
已知西周青铜器有“十又三月”铭文的有:
《臤尊》:“隹十又三月既生霸丁卯,臤从师……”。
《婜尊》、《婜卣》:“隹十又三月辛卯,王在岈……”。
《小臣静簋》:“隹十又三月,王客蒡京,小臣静即事……”。
《牧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
《吴虎鼎》:“隹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宫徲宫……”。
半农作过粗略统计:在王年、月份、月相、干支纪日俱全的近70件西周青铜器中,月份为一月(正月)的有11件,二月为6件,三月为12件,四、五月各为8件,六月7件,七月1件,八月8件,九月7件,十月2件,十一月没有,十二月3件,十三月为2件,还有个特例就是:十四月也有1件!当然这不能证明什么,但至少能大体知道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十三月出现的几率并不比七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份的小,也就是说西周时期可能每年都置有十三月,不是传统认为十三月只是当年的置闰月,三年或四年才会出现一次。
我们再分析下面比较特别的二件西周青铜器铭文:同一器物但纪录不同年的两个月份时段内容。
《静簋》:“隹六月初吉丁卯……越八月初吉庚寅。”
按丁卯至庚寅有23日,丁卯在六月,中间不可能再插入七月,所以要么本年有闰六月或闰七月,要么八月庚寅在下一年,而本年六月初吉丁卯,只有经过十五个月后才有八月初吉庚寅的可能,非传统历法的十四个月。不管怎样,当年一定有十三个月!
《曶鼎》:“唯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隹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
曶鼎铭文分三段,元年有六月既望乙亥,则同年四月不可能有丁酉,四月丁酉当为下一年事。同样,若元年六月既望乙亥,只有本年有十三个月,则第二年四月既生霸才可以有丁酉。
目前只找到以上两件青铜器,相信还有同一器物记录不同年不同时段内容的西周青铜器未被半农搜寻到。从而有更多材料足证西周历法一年置十三个月或为常态!
以公元前1014年为例列西周历十三个月与儒略历十二个月参考对照表如下图:
西周历十三个月与儒略历十二个月参考对照表
若一年置十三个月,则每个月平均28天,共计364天,比一个回归年少一天,比文献所载的三十六旬有六少2天。
二.按传统文献材料试排西周早期历日
《尚书.周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古人惜字如金,按说应简写为“惟一月癸已旁死魄,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就表达的很清楚了,为何要加“壬辰、越翼日”等“多余”内容呢?原因可能是壬辰日是正月首日,是要特别说明一月首日的干支及月相,因为当时历法只有干支纪日法,而没有今天通行的“初一”纪日法!
又《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粤若来二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同样,“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多余的表述也应是要特别说明周历该年二月首日月相是“既死霸”,甲子日是二月的第五日。
查询儒略历,武王伐纣公元前1015年12月31日壬辰,为周历一月首日。公元前1014年2月1日为甲子,前五日是公元前1014年1月28,周历二月首日。一月正好有28天!
按以上推理的结论,以武王十二年岁首为公元前1015年12月31日,一年按13×28=364计算,拟推排出武王十二年至成王十年岁首与儒略历对照简表:
武王十二年至成王十年岁首历日参照表
从上表我们发现,可能在二十二年之后,成王十年正月首日与冬至日已相差28天,当置十四月修正。成王时期青铜器《叔夨方鼎》:“隹(唯)十又四月,王彡大……”出现“十又四月”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还有疑为春秋时期二件有“十四月”铭文的青铜器,说明此历法一直廷续到春秋中晚期。
《邓公簋》:“唯十又四月,王在侯,邓公作旅簋。”
《下鄀雍公缄鼎》:“唯十有四月既死霸,壬午,下鄀雍公缄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有人认为这是置闰十三月后还不足以历法的修正,又再一次置闰十四月,这显然太过荒谬!这是认为周人制定历法不够严谨而且随意,是在严重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古人一直在努力研究、摸索制定出一套科学规律、简单易行的历法。相反,这应该是西周历法中一年置十三个月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三.关于西周“月相”
学者通过甲骨卜辞殷商“周祭制度”的研究,认为殷商是阴阳合历,但当时殷人还没有找到十七年九闰的先进历法,历法相对混乱,各个时期均有修正迹象。所以西周时开始放弃当时历法混乱的阴阳合历,改用年置十三月,一月二十八天的太阳历,但西周历日并未放弃夏商时期一直沿用且已习惯了的月亮圆缺变化,改用“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形式来辅助纪日。所以西周“月相”纪日法是随着一年置十三月的太阳历的产生而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又改用相对先进的阴阳合历后又慢慢弃用,使用时间不长。因此历代研究者对西周时期月相具体所表达的含义一直争论不休。从月相产生的背景及常理看,“月相定点说”几无可能!
关于月相,国学大师王国维《生霸死霸考》有精彩的论述:“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
王国维的“月相四分说”是不用质疑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月相是周人观察得到的,既望有时可能是阴历十四日,朔日前后三日因无法观察到月亮,有时可能纪录为既死霸,但更多记录为初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