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女士,35岁,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平日生活规律、爱好运动,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脚略肿,穿鞋微有疼痛。
当时,谷女士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以为是休息不好所致,但近3天,除双脚浮肿加剧外,还伴有全身乏力、多汗等表现,这才前往医院寻求治疗。
就诊时,大夫安排谷女士进行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血小板数值都高于正常值,初步考虑为白血病。
为保证谷女士的安全以及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
住院当天,大夫就立即为其进行了骨髓穿刺术以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查,3天后骨髓穿刺结果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中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增多的粒细胞比中幼、晚幼的杆状核粒细胞增高明显,红细胞相对减少,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合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但不需要化疗和移植,服药即可。
最终,谷女士通过按时口服药物治疗后,脚肿、乏力、多汗等不适症状逐渐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在住院治疗1周后,病情恢复稳定,医生同意出院,并嘱咐其出院回家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医生提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受到抑制,这种疾病通常较为缓慢,病程较长,因此被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被称为是“最幸运的的白血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的治疗并不像其他白血病那样复杂,很多时候就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只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就能够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存活率从2002年的30%提高到了90%左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或查出白细胞数异常升高、血小板数异常增高时,无需太过紧张,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及时治疗即可。
现在的人到医院看病,基本都是先从血常规检查开始。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项常用而广泛的检查方法,血液中含有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大量信息,其各项指标变化可以初步反映受检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通过对人体血液中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各种炎症感染、贫血、内脏器官出血、免疫性疾病,及一些潜在的恶变。
尤其是血常规中这3个指标出现异常时,更要提高警惕!
01
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免疫系统的应答反应,在人体的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能够吞噬异物,在机体损伤的治愈、抵御病原的入侵,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第一道防线!
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低于正常范围或高于正常范围都属于异常情况。
白细胞又分成五类细胞,分别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五类细胞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伤寒,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化疗药物副作用等。
白细胞增高,可见于细菌感染,急性中毒,组织损伤,严重大出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等。
此外,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如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剧烈运动后等,如果没有不适症状,一般不用特殊处理。
如果具体细说的话,中性粒细胞升高见于细菌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以见于寄生虫的感染或过敏性的疾病,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病毒的感染,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伴发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02
红细胞计数异常
红细胞是由红骨髓产生的,主要功能是从肺部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且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而呼出体外,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00~120天,也就是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到红细胞凋亡大约在100~120天。
红细胞的数量变化能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红细胞减少症、贫血等疾病。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5~5.5)×10^12/L(450~550万/mm3);成年女性为(3.5~5.0)×10^12/L(350~500万/mm3);新生儿为(6.0~7.0)×10^12/L(600~700万/mm3)。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或低于正常范围,都是不正常的。
低于正常范围,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贫血,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贫血,都会出现红细胞数量减少,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引起的贫血等。
患者会出现携氧能力下降的情况,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头疼、头晕,活动后心慌、胸闷等症状。
而红细胞数量增多,在临床上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慢性缺氧性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等。
所以,当患者发现体内红细胞异常上升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对症治疗。
03
白小板异常
血小板是血细胞中最小的细胞,参与凝血机制,主要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颗粒。
当机体组织损伤后,血小板首先释放缩血管物质,包括肾上腺素、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促进血管收缩,其次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起到初步止血的作用。
血小板会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还可以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都属于不正常现象。
血小板增多,可能是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缺铁性贫血等所致。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也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所致。
除造血系统本身疾病,还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主要考虑自身免疫病、肝脏疾病、脾脏疾病等。
不懂就问: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中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检查的意义包括机体的炎症程度、白血病、有没有贫血以及血小板的多少。
普通的血常规检查,通常是不能查出癌症的,尤其是对于癌症分期较早的患者,通过血常规一般难以发现。
虽然血常规中的一些指标异常对于癌症的诊断,可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如不明原因的白细胞的增高或降低,血小板的异常增高,或不明原因的严重的贫血等,有可能提示是由于恶性肿瘤导致的,但是这不能作为癌症检查的重要指标,也不能通过血常规的变化来直接推断是否患有癌症。
癌症有专门的检查项目肿瘤标志物,可以先进行该项检查,但并非所有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都是异常,一些炎症也会导致其升高。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继发引起血常规的异常,如癌症引起了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会下降,发生类白反应,又会出现白细胞的升高,如果癌症侵犯到骨髓,还会引起血小板的下降。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