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处理其他问题时常听到“逻辑思维”这一能力。
不同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上的沟通、表达、处理方式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会更加让人感到信服,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可能经常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在对方心里形成不好的印象。
举个例子,假如老板发现:公司信息传导效率非常低下,公司组织架构层级过多,员工工作效率不够高。老板在沟通中表达想减少组织架构,但是涉及到的人员和问题非常多,让A同事做一份方案。
A通宵达旦写了一份方案,详细阐明了调整后的组织架构、共有多少个层级、每一级的岗位职责等等,但是上交后老板并不满意,A同事感受到非常委屈。
我们在交流沟通中能否打动对方?写作时能否让读者信服?表达是否清晰明了等一些列情况,其实都需要应用到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
什么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客观对象,并满足逻辑学中的同一规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要求的思维形式。”
1.借助概念认识客观对象。
概念是通过事物本质属性反应事物的思维形式。
例如“儿童是茁壮成长的花朵”和“儿童是18岁以下的人群”这两句话。
第一句“儿童”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没有定义出儿童的本质属性。第二句“儿童”这一概念就清晰很多,概括出了“儿童”的本质属性,概念具有确定性,范围非常明确。
2.借助判断认识客观对象。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断定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肯定和否定。
例如“儿童是18岁以下的人群”这句话,其中的“是”就是一种断定。
3.借助推理认识客观对象。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例如“儿童是18岁以下的人群”,“我孩子今年13岁”,“我孩子是儿童”这三句话,就是通过前两个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4.满足“同一律”要求,具有“确定性”。
同一律重点强调不能够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例如买衣服时,客户问“你们家有好衣服吗?”老板回答“我们家都是好衣服,从来不卖坏衣服”。
其中客户的“好衣服”概念指的是“质量好、款式好的衣服”,老板说的“好衣服”概念是指“合格的商品”,这就不满足逻辑中的同一律,是偷换了概念的,不符合“确定性”。
5.满足“排中律”要求,具有“明确性”。
排中律重点强调不能同时否认,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例如买衣服时,客户说“谁说我不买这件?”老板包起来后,客户说“我要是买早就让你包装了。”
这里客户同时否定了“买”和“不买”,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情况,不符合“明确性”。
6.满足"矛盾律"要求,具有“一致性”。
矛盾律重点强调不能同时肯定,出现不融贯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买衣服时,客户说“根据网上的评论,我认为你家有好看的衣服,不过也有可能没有。”
这既肯定了“有好看衣服”,又肯定了“可能没有好看衣服”,这就出现了不融贯不一致的情况,不符合“一致性”。
述(最多18字
满足以上6点要求的思维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 但是提高逻辑思考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多进行练习和阅读才是提升的关键。
我们与其去羡慕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不如让打好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地基,这将会让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感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