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学缠论》 可谓是实打实学习缠论的好地方,涵完整版缠论视频教程、缠论中枢指标软件(电脑版和手机版),每日缠论精品复盘视频以及缠论社群。
一、走势的完全分类
缠论对走势的完全分类是一种是缠论技术分析有别于其他理论的一大特色,通过对走势的分类,投资者可以最大限度的把握走势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到不测而测。对走势进行完全分类,涉及到级别和结构,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很难在短期内掌握分类的技巧,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在分类时,面对走势的动态变化导致的多义性,尤其困难的是对各种走势部件的命名无法统一认识。这样就会对我们在分类时陷入麻烦,不能形成对当下走势的有效把握,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走势类别进行统一界定,提高自己对走势完全分类的能力。
一般而言,投资者必须根据资金量的大小,选择一个操作级别,操作级别就是本级别,本级别就的在一个固定图表上寻找买卖点。本级别指的是观察走势的周期窗口,之上就是高级别,之下就是次级别。比如,本级别是30分钟级别,高级别就是日线级别,次级别就是5分钟级别。当我们对各种走势进行分类时,我们所说的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等级别,并不是在说图表走势的观察周期,而是在说,当下走势中包含的中枢级别。中枢是缠论定义走势的核心概念,没有中枢就没有线段的概念,有了中枢,线段也就有了级别,任何级别的线段内部都包含中枢。
缠论定义的走势与传统定义的走势不是同一个概念。缠论定义的走势指的是:a+A+b+B+c或者是a+A+b。前者称之为趋势走势,后者称之为盘整走势。其中,以a,b,c作为标记的是线段,以A,B作为标记的是中枢。这两种走势类型的区别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中枢数量不同。有时,我们也会把缠论定义的走势称之为模型走势。
2、线段级别的分类
什么是线段?线段就是缠论定义的模型走势。模型走势中包含中枢,所以,线段的级别就是其内部中枢的级别。线段是面子,走势是里子;线段是已经完成的走势,走势是尚未完成的线段。当走势完成后,就会发生转折,之前的走势就会被称之为线段,新线段的构筑就会重新开始,这个新老线段的转折点,就是缠论定义的第一类买卖点。本级别线段是由本级别图表上的K线构筑的模型走势,我们可以把K线走势看成是最低级别的线段。本级别上的其他级别的线段都是由最低线段生长出来的。
在缠论的命名体系中,存在着两种命名方式:一种是整体命名法,一种是分类命名法。所谓的整体命名方法,就是把模型走势看成是一条线段,对这样的线段,我们可以采用级别+走势类型的方法命名。比如,5分钟趋势走势、5分钟盘整走势、30分钟趋势走势、30分钟盘整走势。其中,由时间表示的级别指的是走势中的中枢级别,走势类型指的是模型走势中所包含的中枢数量。
分类命名法,就是把模型a+A+b+B+c分成线段和中枢两大类部件,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别对其命名。我们采用的是级别+部件的方法命名。比如,5分钟线段、30分钟线段,或者是5分钟中枢、30分钟中枢等。需要注意的是,模型走势中的以a,b,c作为标记的线段的级别显然低于以A,B作为标记的中枢。所以,我们会发现5分钟线段的级别一定小于5分钟中枢的级别;30分钟线段的级别一定小于30分钟中枢的级别;同级别的线段和中枢是不可能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型走势,只有低级别的线段才能与高级别的中枢构成一个模型走势。这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把模型走势分解进行重新命名后,我们就会发现线段和中枢具有相同的N型结构。三条最低级别的线段可以构筑一条次级别线段;三条次级别线段可以构筑一条本级别线段。同样,三条最低级别线段可以构筑一个次级别中枢;三个次级别中枢重叠可以形成一个本级别中枢。也就是说,以本级别最低线段为基准,所有的线段或中枢,都是以N型结构为一个数量单元,递增叠加上去的。比如,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一个5分钟中枢,三个5分钟中枢重叠构筑一个30分钟中枢,而30分钟中枢也可以是由九条1分钟线段,不断盘整延续形成的。一条5分钟下跌趋势走势的内部是一个a+A+b+B+c。我们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由9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当这条走势发生反转后,一定会出现一个30分钟的盘整走势,因为,30分钟的盘整是由三条5分钟线段重叠构成的,每条5分钟线段是由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所以,30分钟的盘整也是由9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这样就可以取得数量上的平衡。结构的匹配经常在盘整走势中找到证据,比如,盘整内部走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结构线段,所以,当走势突破中枢时,它一定要以结构走势突破,这样它会产生一个第二条线段的回抽,这个回抽如果不重新回到中枢内,就形成了一个第三类买卖点。
当你理解了结构与级别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你对当下的走势就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焦点。由此可见,N型结构是走势的灵魂,它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可以当成中枢来使用,有时也可以当成线段来使用。关键的判断条件,就是向下走势的力度表现,力度大结构就形成了线段,力度小结构就形成了中枢盘整。不论如何变化,图表走势都可以分解成,上涨、下跌、盘整,三种类型,所谓的模型走势也就是由这三种类型的排列组合。
缠论的结构还有一个重大运用,它是判断结构走势是否出现盘整背驰的依托。结构有三条线段构成,其中,第二条线段是反向线段,第一、第三条线段是同向,对比第一第三线段的力度大小,就可以判断该结构走势是否会发生反转。背驰与盘整背驰的区别,在于第二条线段的级别大小,如果是三条都是同级别的线段,这就是盘整背驰的判断依托,如果第二条线段级别大于其他两条线段,那么,这就是背驰的判断依托。因为,大于其他两条线段的第二条线段,其实就是一个N型结构的中枢。
二、走势类型连接结合性的简单运用
走势类型的连接符合结合律,即A+B+C=(A+B)+C=A+(B+C),A、B、C的走势类型级别可以不同。因此,站在多义性的角度,根据该结合律,就不难知道,任何一段走势,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释义。A+B+C=(A+B)+C=A+(B+C),A、B、C一定都是独立完整的走势,它跟你的标准有关,跟走势本身没有关系,走势从来没变过。
A、B、C是你按照你要的标准进行划分的,可以用同级别划分,也可以用走势的自同构性划分,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划分是在你的角度下进行的,你是怎么理解市场的,就怎么划分。我一般是采用以走势的自同构性为主、兼顾同级别的划分标准,就是在走势的自同构性保证下,能划分成同级别尽量按同级别划分,不能也无所谓。比如按照同级别分解,A和B都是5分钟级别的走势,那它里面必然有5分钟的中枢存在,而且只能是5分钟中枢,不可能是30分钟中枢,这是不能含糊的,它是客观的。如果你用走势的同构性来分解,这里面必然有结构,所谓的结构一般指的是盘整结构和趋势结构,这些都是不能含糊的。你以此去理解如何拆分走势,才能够真正做到多义性的运用。
一个最简单的释义角度,就是以级别分解,任何一段走势,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级别进行分解。比如,对周线上的一段走势,你可以用1分钟走势进行划分;也可以用5分钟走势进行划分;可以用30分钟走势划分,也可以用日线走势进行划分。虽然用不同级别分解出来的段落数量和精细程度是不同的,但是,走势并不会因为你用不同级别划分而发生任何改变。比如,下面这张图,0-1是一条日线级别的趋势走势。注意,我们所说的一段走势,指的是对模型走势分解出来的不同的部件。另外,在实战中,我们需要捕捉的是未开始的走势,比如,下图所示,一条日线级别的下跌趋势走势反转后形成的第一类买入点,之后就是未完成的走势。而走势的未完成段,一定是在它的次级别已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逻辑。
0-1是一条已经完成走势,之后走势就会发生转折,我们预期转折后会有一个30分钟级别的向上运动。为什么会有一个30分钟向上的走势呢?因为日线中枢是由三条30分钟结构线段重叠构筑的,其实,1点之前的下跌线段也是由30分钟走势构成的,所以,反转后一定会出现一个30分钟走势。这个30分钟新走势就是由1-4-6构成的。在向下推演,30分钟走势是由5分钟线段构筑的。在跟踪走势过程中,我们是在2-3(5分钟级别下跌走势)完成之后,才去做多3-4线段,在4-5下跌完成之后,再去做多5-6段。
从整体看,任何当下的走势都是未完成的走势,它一定是某级别下的一个未完成走势,这就是走势的生长逻辑。你总是可以通过拆解后的再组合,来寻找不同级别的未完成段,这个未完成段就是我们操作的依据,我们利用未完成段的次级别的不断完成,来观察以及参与未完成段的最终完成。注意,未完成段的完成是依托次级别走势不断完成而完成的。
比如上证指数日线图上,5178点-2440点的结构走势,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日线中枢,中枢区间是2639-3586。这是一个盘整结构,因此,可以用盘整背驰来判断走势2440点的反转。
日线中枢的结构是由30分钟线段构筑的,所以,当走势下跌到2440点的当下时,从3586点开始的30分钟下跌结束就完成了。之后,从理论上就有一个30分钟向上运动的,这就是它的未完成段。
那么这个未完成段如何完成?如果我们想炒作这段走势,你就要把图表切换到30分钟级别上去观察它的走势细节,看它是如何完成的。在30分钟图表上,由K线构筑的走势就是1分钟级别的线段,5分钟的中枢就是由至少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我们从2440点开始跟踪,当下正在构筑第二个5分钟中枢,当5分钟中枢完成后,还会形成趋势走势的c段,这是一个背驰段,一旦发生背驰,整条30分钟走势就可以完成了。这就是我们用次级别5分钟去看它如何完成30分钟上涨走势的过程。那么要知道5分钟走势如何完成,我们就用1分钟去跟踪它,这是标准的区间套的应用。
走势的多义性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才有意义,否则就不需要多义性了。多义性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哪个是未完成走势,哪个是已完成走势,未完成走势一定是建立在次级别已完成走势的基础上去完成的,这看似好像很绕,但它就是这个过程。
任何的组合方式都要找到一个未完成的走势,这是你完成这个组合的诉求。即结合律的最终应用是为了在拆分走势的前提下进行的组合,组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未完成的走势来进行交易的。这一点你能吃透或者真正领悟,缠论的应用才算入门了。
比如上证指数5分钟图上,当走势到了4这个节点时,0-1段已经结束,1-4是一个N型结构构筑的反向线段,也可以把1-4看成是一个中枢,从4点开始的就是大N型结构的第三条向上的线段。这个上,就是我们可以参与的未完成结构。
什么是未完成结构?任何一个结构都是由奇数段完成的。我们把0作为A0往上看,0-1一段上,1-4是一个下上下的结构,之后,它还会有一个奇数段的上给你出现,因为走势一定是上下相连的。如果走势在4这个地方直接下,只是说明3-4的下没走完,只要3-4这里产生真正的转折,一定会存在一个上。
走到5之后,我们把1作为A0,1-4这段结构就是一个中枢,之后,可以等待4-7的离开段形成一个第三类买入点,结果发现5-6的回抽又跌回了中枢内,可以预计之后的走势将是围绕着中枢区间进行的震荡走势。之后,中枢上移,5-8形成了一个新的同级别中枢,不过,这个新中枢比较弱,5-6这个下的空间不大。当5-8下上下走出一个新中枢来,我们可以把4作为A0看,之后的走势有可能形成一个盘整走势类型,4-5是进入段,5-8是中枢,8-9是离开段。如果9不出新高,我们把5作为A0看,9这里就会被看成是新中枢的震荡向下的走势,未来走势将围绕新中枢震荡,形成第三类买卖点。不过,具体是三卖,还是三买,这个需要市场来告诉你,你所做的就是继续空仓等待。
多义性是变换不变性的,无论你怎么组合,买点只能是买点,卖点只能是卖点。缠论中所有的买卖点,绝无可能出现"在这个周期图看是买点,在另一个周期图看是卖点"的情况。
任何的组合都是建立在它的次级别或次次级别完成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已完成的结构,才能作为独立组件在本级别上用。
我们还可以看另外一个案例。比如上证指数1分钟图上,当5-6的内部结构完成,6是5-6这个1分钟线段的买点。
同时在5分钟图上,6是3-6这个5分钟线段的买点,一定是1分钟结构完成才能产生5分钟结构的买点,而6这个地方一定只能是买点,不可能是卖点。只有在它次级别出现买点的情况下,才能说它在大级别上有可能构成一个向上的介入点,或者说它的一个组件的完成是下一个组件的开始。对比1分钟图表上的5-6和5分钟图表上的5-6,你会发现1分钟图表上的5-6是一条结构线段,它在6点之前有一个中枢结构,我们把这个中枢看成是一条反向线段,因此,可以把5-6分解成一条结构走势。再看5分钟图上的5-6,期间没有中枢结构,因此,要从3-6进行分解,这样才能与0-3线段的级别相匹配。
所有的买卖点一定是唯一性质的,这是缠论的核心要素,一切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要素上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找到独立完整的结构来保证买卖点的成立,而后才可以拆分、组合出不同的结构,然后去看它是一个什么级别的走势,能对应次级别或次次级别的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而不是去猜它是什么。
你要理解级别,级别是建立在走势自同构性下的,有了对走势的拆分,才有级别划分,才有组合,它一定是跟搭积木似的得一层一层地完成,才能到达这个状态。这是变化的一些规则,就是你怎么组合更利于判断、操作。
很多人看1分钟走势,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完成,但它又延伸了,那它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呢?其实难点就在这。我们为什么要观察每一个运动,观察它如何组合成走势?我们是在训练理解"走势如何生长"这种思维,你看不清走势,怎么能知道它在哪里。最底层的自同构性结构你一定要清楚,你要能拆,拆完之后还可以按照缠论的规则组合,而且不同组合你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是需要训练的,你光听懂我讲的,依然不叫明白,听懂和一眼便知是两回事,这个看已经不是眼看了,是眼到心到的东西。当你真正明白之后再看走势就很清楚,就知道市场在干什么,知道什么时候你该干什么。所谓的走势延伸或真正终结是有认定边际的,背驰是一种标准,次次级别的3类买卖点的认定也是一种标准。
缠论不是一种预测的理论,但是,它是一种不测而测的理论,不测而测强调的是量子思维下的应对,就是走势可以有多种变化,它怎么走都可以,它在当下的变点(买卖点)一出你就知道它是什么,能马上做出反应。当然这是需要功力的,需要多维度去思考、训练才行。功力的高低就体现在对买卖点确认的时效上,功力高的人用区间套找背驰,秒级别一转折他就知道这是买卖点了。不测而测强调应对,那么应对的前置是什么?是对买卖点的把握能力。
而缠论本身具备预测性,是因为缠论是建立在"整个市场运动一定是上下相连的波动"基础上的。所有的运动,都是上下起伏的波动运动,当它的上下运动长短一致时,就形成了a这样的运动(黑色线);当它的上比较长,下比较长,就形成了b这样的宽幅震荡(红色线);当它的上比较长,下比较短,就形成了c这样的上涨运动(蓝色线);当它的上比较短,下比较长,就形成了d这样的下跌运动(粉色线)。
它每一个节点的位置构成了结构,不管怎么拆它的本质永远是上下相连的,只是上下相连的长短不同组成了不同的图形。因为有这个本质,我们就知道下结束了一定会对应上,上结束了一定会对应下,有上一定有下,有下一定有上,这就是预测,它是建立在一种循环往复的基础上的,这是核心。我们为什么要找到未完成结构,未完成结构就预示着前面的下结束了,一定要对应一个上,只是上的力度大小不同。
缠论的多义性分解的运用,即走势如何组合,是建立在走势类型、级别、结合律都明白的情况下的,所以有一定基础的人看这节课可能收获会更大,没有基础的人可以先作为悬念搁置,后面慢慢理解。但是你如果不能理解的话,多义性掌握不了,缠论是不可能活起来的。你检验自己学缠论到什么程度就看这节课,缠师是先摆了一个少林寺的十八铜人阵,最后通关的地方是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