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涪陵区不知名的小场,巧的是正好遇上赶场天,索性就停下脚步凑一下这个远离城区但又不知名的小乡场。说不知名那是刚停下脚步之时,逛了一圈后才得知这个场叫酒井场,曾是酒井乡的场镇驻地,90年代初期撤乡并镇时撤销,好在这里还有赶场,显得不那么的默默无闻。

酒井场形成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拥有近400年历史的酒井场为何升格为乡后不再升格为镇而是撤销并入石沱镇确实感到不可思议。相传明朝末期有一户外来人在此地落业,经过两辈人的开荒垦地总算在这里落脚。户主因缺水而打一口井,无意间打通地下河,井水常年不枯,而且清凉可口,包治百病谈不上,但解渴好比当今的瓶装绿茶。

户主好酒,想喝酒得到几公里外的韩市镇去打酒,户主的爱人觉得去这么远打酒非常的麻烦,索性就在自家酿酒。户主喝到爱人自酿的酒后觉得好喝从此就不到韩市镇去打酒,也因爱人酿的酒好喝,夫妻两的更加的恩爱,生活更加的甜蜜。此段两次提到韩市镇,韩市镇就在石沱场辖有1000米处,当时的镇不是行政单位而是军事单位,不过明代的韩市镇已有小集市。前段时间去过韩市镇,没有看到任何足迹,只有一大片厂房。

户主家自酿酒好喝的事传到周边的各个村,方圆十里内的酒鬼们都前来此地买酒,不仅是村民连知县出门办差都找借口来喝上两口,户主觉得有商机便开一家酒坊专售卖自家的酿酒。这户人家也因售卖自酿酒而发家致富,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人家。

明末清初的大变革,外来人口激增,酒量销售猛增,这户人家的财富更是翻上两翻,也正因为财富积累过于加快,引来恶霸的霸占。恶霸本以为酒好喝是工艺问题,对比得知不是工艺问题而是水源问题,也就是这户人家开挖的那口井。这对夫妇没有利用价值被恶霸杀害,这家酒坊的生意则被恶霸占为己有。

恶霸认为只要产量大就能够发大财,便加大力度酿酒,使得方圆50里内的食用酒都被恶霸占据。恶霸太贪财,每次都将井水抽空,导致最后井水枯竭,更可怕的是往后再也没有水导出而成为废井。恶霸本以为可以一走了之,没想到涪陵知县追查下来,恶霸最后也被县衙给处死,人们为纪念这对夫妇而将此地起名为酒井,此处又是一个垭口,为此人们将此地称之为酒井垭口。

多年后此地又叫酒井垭口村,简称为酒垭村,民国20年(1931)设酒井乡,乡公所驻地酒垭村。酒井是乡,酒垭是村,其实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同时存在并不觉得突兀。解放后保留酒井乡建制,集体经济时期改为酒井公社,分单干后改为乡,1993年酒井乡以及石和乡同时撤销并入石沱镇。

酒井乡撤销后仍保留赶场,而且热度不减,想来必有它热闹的理由。酒井场位于涪陵至南川、石沱镇的交叉路口,酒垭村就是位于这处垭口而得名。交通便利使得酒井场热度不减,即便酒井乡撤销,人口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反而人口有所增加,人口增加的原因不是年轻人的繁殖能力强,而是库区移民安置而人口增加。

上图几栋整齐有序,相对比较豪华的住宅楼绝对不是开发商建设的商品楼小区,有开发商来酒井场这小地方开发楼盘可能亏得裤衩都不剩。既然不是商品楼,最有可能的就是库区移民安置小区了。居住在小区的村民得偷着乐了,若没有库区移民,想来都没有机会居住上这么豪华的小区,或许不是电梯房,但比起乡下的民房、石瓦房要强不知多少。

游玩就是个吃吃喝喝的过程,来到酒井场不吃当地的美食岂不是白来?本想在酒井场吃一份豆花饭,看到台上放有一盆鸡腿就只能吃一碗面加上两个鸡腿。或许没有红汤的小面吃不出精髓,无奈的是自己的胃不好,只能吃点清淡的食物,索性就来一碗清汤面结束酒井场的游玩之旅。酒井场或许不是涪陵区耳熟能详的地方,但仍保留赶场而且还很热闹,想必应该会有很多人关注酒井场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路过敬请留下脚步,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