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还没意识到新中国让15亿人说普通话的壮举是多么了不起

精清评旅游 2024-10-15 18:25:17

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 “书同文,车同轨” 之举,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通过共同的书写系统进行交流与沟通。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尽管有统一的文字,却始终未能实现全国通用的统一语言。无数帝王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统一语言这件事上却未能达成。

令人惊叹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语言的高度统一。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或许还未充分意识到这一壮举是多么了不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帝王未能做到的事,却在新中国得以实现。

中国教育部在 2020 年的调查中发现,80% 的人口能够用普通话进行有效口语交流,并制定了到 2025 年使全国 85% 的人口能说普通话、到 2035 年几乎全国都说普通话的宏伟目标。回首往昔,每回溯十年,说普通话的人口比例便减少 10%,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及更早时期,比例约为 30% 或更少。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虽不到 15 亿,但只有大约 12 亿人能流利说普通话,意味着有 3 亿人不能熟练运用。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全美国的人口无法使用本国语言交流,足见推广普通话的难度之大。中国地域辽阔,历史上语言多样性丰富,有数百种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其中 302 种幸存至今,且不少面临濒危。

与中国在人口和面积上可相媲美的印度,印地语虽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却只有不到总人口一半的 5.3 亿人精通。相比之下,中国 80% 的人口能用普通话交流,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即便是美国,铁路轨道上约有 91% 的人口精通英语,但这一统计数据深受移民趋势影响。

那么,新中国为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语言的高度统一呢?

首先,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小学开始,普通话教育便贯穿始终。通过学校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会了标准的普通话,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力军。

其次,媒体的广泛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平台,大量使用普通话进行传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学习普通话。

再者,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积极推广普通话,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举办各种活动,鼓励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普通话在中文中有多种名称,如通用语言、民族语言等。其起源与中国北方紧密相关,这里是黄河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 和 “中国人” 的概念由此向外扩展,虽会融合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但北方语言逐渐成为代表文明、权威和高雅文化的语言。政府官员和贵族大多说北方话,使其在整个帝国通用。

南方方言通常局限在本地,不同省份的人语言各异,难以互相理解,于是有了官方语言作为通用语。近几个世纪,北方汉语受蒙古语和满族方言等影响,形成现代官话方言,而南方方言保留了大量古代北方汉语。普通话还有不同子方言,有些与标准语言不能相互理解。中国各地虽方言众多,但共享统一的书写系统,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文字。

几千年来,文字将中国不同民族凝聚在一起,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边界。拥有共同书面语言促进了知识分享和民族认同,但日本、韩国和越南虽使用统一汉语却保持独立。中国人统一口语面临独特挑战,汉字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为地区发音多样性提供了空间。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高级语言的记录,如孔子使用雅音。清朝雍正皇帝曾试图推广标准发音,但未成功。1912 年,北京政府制定普通话音标,虽为推广普通话迈出重要一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全面普及。

195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 “国语” 重新命名为 “普通话”,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此后,通过一系列举措,如教育体系中强化普通话教学、媒体传播中广泛使用普通话等,使得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普通话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推广普通话对中国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促进交流团结的重要工具,还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