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祺:论综合能力,李世民不如皇太极

为竟然史说 2025-02-22 16:31:34

你所描述的内容存在与客观事实不符的错误认知,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卓越功绩和深远影响的杰出帝王,他们在各自所处时代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绝不能被如此贬低去和不恰当的表述相比较呢。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虚心纳谏、任用贤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宋朝初期的稳定发展等。而清朝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诸多帝王的作为,但各个朝代的情况不同,帝王们所处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所做出的贡献都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所以我们应该以尊重历史、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不同朝代帝王们的功过是非,而不是传播这种有失偏颇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当说法哦。

陈康祺曾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他说皇太极那可是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气魄,既聪慧过人又十分英勇,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所建立的功绩那是相当的了不起。在他看来,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这类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跟皇太极相比的话,那可都完全不是对手呢,甚至夸张点说,就如同在一场追逐赛中,李世民和宋太祖连皇太极的尾灯都瞧不见,这话语无疑是把李世民、宋太祖给狠狠比下去了,仿佛将他们踩到了脚底一般。

那么,真的就像陈康祺所说的那样,李世民和赵匡胤连给皇太极提鞋都不配吗?这可不一定哦。咱们不妨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好好对比一下,这样就能知道他们到底谁更加厉害一些啦。

首先来说自身资源方面的情况。李世民有着极为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紧紧依靠关陇集团,这使得其内部拥有很强的凝聚力,各方势力紧密团结在他周围,为他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再看赵匡胤,他本就是后周的主帅,手中掌握着重兵,在特定的形势下,通过“黄袍加身”这样的事件,便轻而易举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其自身掌握的军事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皇太极面临的状况就比较棘手了。后金内部局势很不稳定,女真族和汉民之间的关系相当糟糕,并且努尔哈赤留给他的是一个颇为混乱的烂摊子,各种矛盾交织,难题众多,这对皇太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需要他花费诸多精力去应对和解决。

接下来讲讲对手实力方面的情况。李世民所面临的外部对手有不少,像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等等这一批人。这里面呢,他们有些人原本只是隋朝的低级将领,而另外一些则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要知道在那个门阀势力极为盛行的时代,他们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因为他们自身的威望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在号召众人这方面的能力也不强,而且能够利用起来的各种资源也并不多。再看看李世民的内部对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了。李建成这个人呢,能力其实还是很强悍的,不过呢,他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在做一些关键决策,尤其是涉及到需要果断采取杀伐手段的时候,就显得不够果断了。

赵匡胤所面临的外部对手呢,主要是契丹、北汉、南唐、荆楚这些朝廷。在后周的时候呢,柴荣差不多已经把局势都快掌控住了,呈现出一种走向统一的态势哦。在这些外部对手当中,除了契丹的实力比较强劲之外,像北汉、南唐、荆楚等,它们的力量都不算强大,根本就没办法和赵匡胤去较量一番、一争高下呢。再说说赵匡胤面临的内部对手吧,那就是手中掌握着重兵的将领们啦,这些将领都是各路的节度使哦。

皇太极所面临的外部对手主要有明朝、蒙古以及朝鲜这几个方面。先来说说蒙古的情况吧,当时的蒙古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了。虽说林丹汗乃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按道理来讲应该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和统治力,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蒙古部落都并不服从他的领导,在这样一种内部都无法有效统一的局面下,蒙古也就很难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后金进行抗衡了。再看看明朝这边,当时已经处于末期阶段了,不过呢,明朝毕竟有着深厚的底蕴,整个国家的体量那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明朝当时可是名将众多,就好比天空中的繁星一般,要是崇祯皇帝能够懂得如何去任用这些名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那么皇太极面对这样的明朝,恐怕也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皇太极面临的内部情况可不简单。就说他的那些对手吧,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几位被称作“三大贝勒”的,他们的地位可不低呢,居然能够和君主也就是皇太极一起“南面而坐”,这在当时的规制里,可见其权势不小。而且呢,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这些“小贝勒”,他们同样也是潜在的挑战者哦,对皇太极的地位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呢。再看看皇太极这边自身的情况吧,在那个时候,他仅仅掌握着正白旗呢,而且还是在没进行变旗之前哦。要知道,在八旗当中,按照兵力来算的话,正白旗的兵力可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这么综合起来看,就可以发现,皇太极所面临的内部局势真的是相当糟糕,各方的情况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呢。

第三点呢,得讲讲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方面的情况。李世民是在关陇集团大力支持下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的。首先,他成功击败了薛仁杲,这一战意义重大,之后顺利收复了河西地区。接着,又进行了远征河东的军事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把刘武周和宋金刚给消灭掉了,由此得以控制住山西这片区域。再就是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啦,在这场战役里,李世民采取的是打持久战的策略哦。为啥能这么打呢?就是因为他有着极为强大的后勤保障优势。凭借着这些,他最终成功拿下了窦建德和王世充,这样一来,河南、河北地区也就被他给搞定了。还有洺水之战呢,在这场战斗中,李世民再次采用拼消耗的战术,通过这场战役,把刘黑闼打得元气大伤。

在内部的诸多事务都处理妥当之后,唐朝开始积攒自身的力量,对兵马进行整顿,就等着合适的时机,好对突厥展开反击行动。在这一过程当中,有着李靖、李绩、苏定方、侯君集等诸多著名的将领全力以赴。凭借着他们的卓越才能以及唐军整体的奋勇作战,先后成功击败了颉利可汗,让其势力土崩瓦解;又消灭了吐谷浑,使其不再成为唐朝边境的一大威胁;还攻克了高昌,进一步稳固了唐朝在相关地区的统治。然而,并非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能如此顺遂。就拿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来说吧,这次出征的结果并不理想,遭遇了失败。当时,唐军对安市城展开了围攻,这一围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可即便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却依旧毫无进展,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这样的无奈之下,李世民也只能选择下令撤兵,结束这次不太成功的远征行动。

李世民可不单单只有显赫的战功哦,他在“文治”方面同样表现得十分出色呢。你看啊,他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这可让老百姓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大家能更安心地去从事农耕生产啦。而且,李世民特别善于发现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放在什么样的岗位上,能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呢。他还特别虚心,能够诚恳地接纳别人的谏言,不断完善自己的治理举措。不仅如此哦,在处理和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上,李世民也很有一套办法呢,正因如此,他还获得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称号——“天可汗”。在李世民统治的这段时期,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经济也从之前的状态慢慢复苏过来啦,这段时期在历史上那可是赫赫有名的,被称作“贞观之治”呢。

咱们来说说赵匡胤的武功情况,和李世民、柴荣比起来的话,赵匡胤的武功那可是要差上不少呢。之前就提到过,周世宗柴荣那可是相当厉害的,他基本上已经把各路诸侯都给搞定了,局面控制得很不错哦。而且,柴荣还制定出了一个叫“先南后北”的作战方案呢,这个方案可太重要啦,它就好比是给后来的赵匡胤准备好了一个现成的战略规划,让赵匡胤在后续的行动中有了可以参照执行的一个清晰路线呢。

话说赵匡胤啊,即便在之前已经经历了诸多事情,但他的表现整体来说还是比较一般的。在成功实现了南方的统一之后呢,赵匡胤就多次发起了对“北汉”的征讨行动,而且他还亲自挂帅,御驾亲征呢。那最终结果又如何呢?在征讨过程中,契丹出兵前来协助北汉进行抵抗。面对这种情况,宋军前去进行拦截,可结果并不理想,没能成功拦截住契丹的军队。如此一来,宋军也没办法继续对太原展开攻势了,只能无奈地解除了对太原的包围,望着太原城,也只能徒生感叹啦。

赵匡胤在武功方面表现较为平常,不过呢,他在“文治”方面着实有着颇为出色的表现,相当给力。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心里一直有着两大重要目标。一方面,他是极力想要避免出现像唐末时期那种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再次上演,毕竟那种各地武将拥兵自重、各自为政的情况,对国家的安稳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呢,他也盼着能够彻底终结“五代十国”这样长期的乱局,让天下重新恢复到安定有序的状态。那他打算怎么做呢?赵匡胤想出了一系列办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削弱武将们手中的兵权。为此,他精心谋划并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而这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那场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啦。通过一场看似轻松平常的酒宴,赵匡胤巧妙地让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主动交出了兵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呢。

在赵匡胤的一番努力运作之下,节度使这个原本手握重权的职位渐渐沦为了“虚职”。如此一来,武将们失去了以往能够倚仗的资本,他们的权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与之相对的是,文官的地位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变化对于整个政局的稳定来说,那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北宋时期来说吧,虽然在军事方面的力量并不是很强盛,但是因为之前赵匡胤对武将权力的种种限制举措,使得那些武人就算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没办法掀起什么大风大浪来,根本无法对政局构成严重的威胁。再往后看,北宋之后的各个时期,再也没有出现过武人凭借武力夺取政权的情况了,那种藩镇割据、地方势力拥兵自重的混乱局面也都不复存在了。这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局面,其实都和赵匡胤当初对武将和节度使权力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皇太极在武功方面的表现,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就拿他远征蒙古和朝鲜的战事来讲吧,清军那可真是厉害,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每次作战基本都是把对手给压着打,完全占据着优势,都不用太费什么心思呢。就说和林丹汗的对战吧,林丹汗在和清军交锋之后战败了,没办法只能远远地逃到青海去了。后来呢,据说他染上了天花,就这么去世了。而在这一系列战事之后,察哈尔蒙古也就归顺了清朝这边啦。

皇太极在与明朝的对抗过程中,有这么一段经历。在和明朝军队作战时,他在宁远、锦州、左安门以及广渠门这些地方,都败给了袁崇焕。可以说,袁崇焕确实是皇太极在军事上的一个强劲对手。不过呢,皇太极也有他的手段。他后来想出了一招“反间计”,就这么巧妙地把袁崇焕给除掉了。在这之后,明朝内部又出现了新的情况。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发起了起义,这可让明朝陷入了不小的麻烦当中。皇太极瞅准了这个时机,多次带着军队翻越长城,然后径直进入中原地区进行劫掠。他为啥要这么干呢?其实啊,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明朝施加压力,好让崇祯皇帝能够回到谈判桌前,和他进行谈判。而他的这些举动,确实也让明朝的国力遭受了极大的损耗呢。

在松锦之战这场重要的战役里,明朝和清朝那可都是把主力部队给派上了用场哦。当时呢,多尔衮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的局面,形势对明朝这边来说似乎出现了转机呢,因为洪承畴眼看就要成功解除锦州之围啦。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皇太极那边呢,尽管身体已经患病了,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御驾亲征哦。这一去,可就改变了整个战局呢。皇太极带领着清军在战场上发挥出色,最后成功地俘虏了洪承畴,就这样赢得了这场松锦会战的胜利。而这场胜利的意义可重大啦,它为清朝之后能够顺利入关可是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呢。

这里有个值得说一说的情况,那就是皇太极在军事方面的成就相当突出呢。怎么个突出法呢?主要就体现在他对于火器的研究、装备以及训练这几个方面都特别重视。在他的推动下,还专门组建起了一支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炮兵部队”哦。大家都知道明清之际发生了不少战争吧,像那场很重要的松锦之战等等。在这些战争当中,起到那种一下子就能决定战局、一锤定音般关键效果的,其实就是红衣大炮啦。这红衣大炮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在当时的战场上那可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

大家知道吗,很多人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觉得清军是靠骑兵取得胜利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哦。清军在作战的时候,采取的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方式呢。而且,他们所使用的火器,在质量方面比明朝还要高呢。也正是因为清军有着这样多兵种配合且火器质量不错的作战特点,所以,历史学家黄一农就把皇太极和被誉为“北欧雄师”的古斯塔夫并列在了一起。这个古斯塔夫可不简单,他可是被称作欧洲近代战争之父呢。

皇太极在“文治”方面那可是相当有成效。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举措,其中呢,就是利用小贝勒的势力去和大贝勒相互抗衡,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削弱大贝勒手中所掌控的兵马力量。而且,皇太极还着力培养汉军的力量呢。要知道,这汉军力量壮大起来后,就能够对满洲勋贵起到一种制衡的作用啦,如此一来,八旗旗主的力量也就被相应地削弱了,而皇权呢,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得到了强化。再说说皇太极对蒙古草原的管理吧。他把八旗制度推广到了蒙古草原上,凭借着这一制度,就能够把蒙古草原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哦。和唐朝、宋朝所实行的羁縻制度相比,皇太极推行的这种管理方式可要严格得多啦,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是更为出色的呢。

在皇太极的不懈努力之下,清朝内部的各方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而且呢,明朝的实力也被极大地削弱了,同时,蒙古各部也被清朝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啦,就这么着,清朝已经具备了入主中原的各种条件喽。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皇太极却突然因病离世了,这下子,他也就没办法去完成那入主中原的重大使命啦。结果呢,反倒是顺治帝捡了个现成的便宜,就好像是直接把这胜利的果实给摘走了似的。

咱们来分析一下啊,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对手具备的实力强弱,还有在文治武功这些方面的表现来看呢,皇太极真的是相当了不起。说他比赵匡胤厉害,这应该是没什么疑问的。您想啊,要是赵匡胤碰到了皇太极,恐怕那种局面会比他碰到契丹的时候还要艰难呢。不过呢,要是和李世民来比的话,这可就不能简单地说谁强谁弱啦,他们俩是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就下结论说谁比谁更强哦。

大家知道吗,历史上有李世民和皇太极这两位帝王,他们死后所获得的谥号都是“太宗”呢。从历史定位的角度来看,这两人是颇为类似的哦。在笔者看来呢,皇太极和李世民就好比是半斤八两的关系,不存在哪一方有着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哦。这里还有个事儿得说一说,之前陈康祺曾说过“李世民不配提鞋”这样的话呢。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他为了讨好清廷才说出的言论啦,根本就不是符合事实的,事实可不是他说的那样哦。

金庸先生给出了一个相对中肯的评价,他是这么说的:“皇太极的能力可不比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这些人差哦。从唐太宗那个时候开始算,能够和皇太极较较劲、掰掰手腕的人可没几个呢。”从他这话的言外之意能看出来,在金庸先生看来,唐太宗和清太宗皇太极那可都是处在同一个档次上的呢。

所参考的书目是《中国古代史》。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