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与叔齐,一对好兄弟;遗恨首阳山,特行而独立。

今夜读青史 2024-04-13 17:33:07

司马迁写《史记》,七十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殷商时期,在现在的河北、辽宁一带有一个孤竹国,是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临死前遗嘱将君位传给三子叔齐。

叔齐按照礼制将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认为不能违背父命,逃离以避君位。叔齐也不愿继位,与伯夷一起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只好扶立老二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路上听说西伯侯姬昌愿意赡养老人,于是一起去投奔。谁知等他们到了以后,才发现周文王已死,武王姬发正率领大军东征纣王。

他们立即上前拦住马队,责问周武王:“父亲去世了不安葬,却要大动干戈发起战争,是孝吗?以臣弑君,是仁吗?”

周武王的卫士将二人抓住,要杀死他们。姜子牙却说他们是仁义之士,下令放了二人。

后来,周兴商亡,伯夷叔齐二人坚持不吃周粟,以野菜为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后世说起伯夷叔齐,都称赞他们的让国精神和不吃周粟的高尚气节。

东晋吴隐之任广州刺史期间,听说附近有一个“贪泉”,人喝了泉水就会变得贪婪。吴隐之为表达自己的清廉奉公的决心,当众豪饮贪泉之水,并作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劝降,就以伯夷叔齐自励,并吟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孔子说二人是古之贤人,其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儒家“仁、义、礼、孝”的思想,【求仁得仁】,死而不怨。

但司马迁却从两人临死前吟唱的歌声里,听出了他们对世道不公的怨气。天道无情,对万物苍生一视同仁,既不会善待一个好人,也不会亏待一个恶人。【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这样的天道,是对还是错呢?

其实,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更敬佩的是伯夷叔齐特立独行的行为。

两千年来,周朝一直被当做是礼仪的起源,武王伐纣也是除暴安民的典型事件。唯独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逆天而行,并誓死不食周粟,以明心志。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自己呢?

突然想起韩愈在《伯夷颂》中的一句话:【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不错,就是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价值观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认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正确的价值很重要,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更重要。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顶着全家人的反对,坚持不动摇的人很少;能顶着全国人的反对,坚持不动摇的人,放眼天下大概就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能顶着全世界人的反对,坚持不动摇的人,古往千百年来顶多也就只有一个人了。

现在社会,网络上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热点新闻一波接着一波,让人眼花缭乱。再加上有一些专门带节奏的人,故意制造话题,唯恐天下不乱。

古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本就远远大于正面消息。所以,就更需要我们有自己坚定的价值观,以明辨是非黑白了。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参考资料:《史记·伯夷列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