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喃风 编辑丨喃风
老李,朋友都叫他“拖鞋哥”,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华人餐厅。
他趿拉着双塑料拖鞋,大裤衩、白背心,黝黑的皮肤,一口河南话,笑起来憨厚又真诚,很难把他和“非洲蔬菜大王”联系起来。

老李是河南周口人,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进过皮鞋厂,卖过粉条,也做过化工原料销售,常年在外奔波,但始终没能摆脱穷困的命运。
2008年,在河北做化工原料销售时,老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想在非洲开皮革厂的老板。老板看中老李踏实肯干,想带他一起去非洲“闯一闯”。

彼时,老李对非洲的印象,仅限于电视新闻里的“索马里海盗”,但想到高额的工资和两个儿子将来的负担,老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那是2008年9月,老李第一次坐飞机,从北京飞往索马里,在埃塞俄比亚转机,经过2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一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与北京的凉爽秋季形成鲜明对比。索马里白天气温高达四五十度,老李感觉自己像进了蒸笼,浑身黏糊糊的。
过安检时,他注意到传送带破破烂烂的,当地人穿的衣服虽然颜色鲜艳,但大多破旧不堪。初到索马里的老李,深刻体会到了“贫穷”和“落后”。
他和老板住在用土坯搭建的铁皮房里,铁皮被太阳晒得滚烫,中午根本进不去人。
吃的也只有从国内带来的大米和面粉,没有蔬菜,顿顿白米饭馒头,吃了一个月,老李看到米饭就反胃。

在索马里,老李和老板白手起家,建厂房、招工人、装设备,一步步把皮革厂办了起来。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工作开展异常艰难。
老李毫无怨言,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资也水涨船高。在索马里待了三年,老李攒了一些钱,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他发现,在非洲,蔬菜非常紧俏,当地气候炎热干燥,蔬菜种植不易,有钱也买不到新鲜蔬菜,很多华人餐厅只能用价格高昂的进口蔬菜。

这个发现让老李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地道的河南农村人,他对种菜并不陌生。于是,老李萌生了自己租地种菜的想法。
2011年,老李离开索马里,来到了气候相对湿润的埃塞俄比亚。他租了一块地,建起了简易的大棚,开始尝试种植蔬菜。
万事开头难,非洲的土壤、气候和国内不同,老李种的第一批蔬菜,长势并不好,产量很低。但他没有气馁,不断向当地农民请教,改良土壤,摸索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老李逐渐掌握了在非洲种植蔬菜的诀窍,他种的蔬菜也越长越好。
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这些在国内常见的蔬菜,在非洲却成了稀罕物,吸引了不少华人前来购买。

老李为人实在,价格公道,他种的蔬菜新鲜又便宜,很快就在华人圈里打开了销路。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老李的蔬菜大棚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亩地,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亩地,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蔬菜。
老李的蔬菜不仅供应华人餐厅,还销往当地市场,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老李的成功,引来不少人效仿,但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
有人问老李成功的秘诀,老李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我就是肯吃苦,不怕失败,用心对待每一颗种子,每一棵蔬菜。”

在非洲的十几年里,老李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也经历了不少惊险与感动。有一次,老李去外地送货,半路遇到抢劫,四个持枪歹徒,把他的货车团团围住。
老李当时吓得腿都软了,但他急中生智,把身上所有的现金都掏了出来,并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我只是一名菜农,这些钱都给你们,求你们别伤害我。”

或许是被老李的真诚所打动,歹徒抢了钱后,并没有为难他,而是放他离开了。
惊魂未定的老李,事后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他说:“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除了惊险,老李也感受过来自非洲人民的善意。有一年,老李的蔬菜大棚遭遇了蝗灾,损失惨重。
当地村民得知后,自发组织起来,帮老李一起灭蝗,重建大棚,还送来了一些蔬菜种子,帮他渡过难关。

老李说:“非洲人虽然穷,但他们很善良,很淳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份情谊,我永远记在心里。”
在非洲,老李还遇到过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
当时,他雇了一个当地人做翻译,结果这个翻译利用老李不懂当地语言,经常在中间吃回扣,甚至还怂恿老李娶当地老婆,说这样可以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方便做生意。

老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傻,他一眼就看穿了翻译的小心思,果断辞退了他。后来,老李找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做翻译,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生意也越做越顺利。
谈到非洲的“一夫多妻”习俗,老李表示,刚开始很不理解,觉得一个男人娶那么多老婆,怎么养活得起?后来,随着对当地文化了解的深入,老李逐渐理解了这种习俗背后的原因。

在非洲,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女性被视为劳动力和财富的象征,娶的老婆越多,家里劳动力就越充足,生产的粮食就越多,生活也就越富裕。
当然,老李也看到了“一夫多妻”制下,女性地位的低下。很多非洲女性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还要外出务农,养家糊口,而男人却可以“坐享其成”。

老李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根源和合理性,我们作为外来者,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但并不代表我们要认同和接受。”
虽然在非洲取得了成功,但老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这些年,老李把赚到的钱,大部分都寄回了老家,盖了新房,娶了儿媳妇,两个孙子也已经上小学了。

每当想家的时候,老李就会和家人视频聊天,看看家乡的变化,听听孙子的声音,一解思乡之情。老李说:“等再干几年,我就回老家,把在非洲学到的技术带回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老李的非洲故事,还在继续,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经历,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