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清时代的宫廷歌舞为何衰落,而民间歌舞、器乐却盛行于世?

民间歌舞风格独特,民族琴派技艺高深——明清时期的音乐(4)向阳光一、民间歌舞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歌舞已完全

民间歌舞风格独特,民族琴派技艺高深

——明清时期的音乐(4)

向阳光

一、民间歌舞

明清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歌舞已完全失去了固有的地位,加之宫廷又不重视歌舞音乐,城市上层社会也很少有歌舞演出,从而导致宫廷歌舞衰落。然而,民间歌舞音乐却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十分丰富多样,有花灯、采茶、秧歌、花鼓、连厢、跑旱船、狮子、龙灯、竹马灯等等名目,音乐都是民间小调,如《采茶调》、《对花》、《观灯》、《绣荷花》、《放风筝》之类,通常在春节期间表演。少数民族歌舞也很丰富。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锅庄、弦子舞,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蒙古族的安代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长鼓舞。以及有关婚俗的歌舞,如苗、彝、撒尼等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器乐发展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

古琴和琵琶音乐,在明清亦有突出表现。明初,特别是万历前后,有些贵族文人提倡琴学,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家以及学者对曲谱私人搜集整理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对于古代音乐的曲谱进行整理,对当代音乐文化学习交流做出了铺垫。他们常常将古代琴曲和当时民间流传的琴谱汇编成册,集资刊印,使许多古代琴曲得以保存下来。最早刊印的一部较有系统的琴谱集是朱权(1378-1448)编撰的《神奇秘谱》(1425),其中收录的大都是古代名曲如《广陵散》、《流水操》、《大胡笳》、《小胡笳》、《潇湘水云》等,也有少数是当代的新作,如《秋鸿》就是朱权自己的作品。

朱权注重器乐曲,故而所收琴曲都是无歌词的。其后常熟琴家严徵(1547-1625)也主张发展器乐曲。他编有《松弦馆琴谱》(1614)。除收录古曲外,也有当代作品,如北京琴家沈太昭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严徴提倡轻、微、淡、远的演奏风格,选曲重慢曲而不喜欢节奏较急速的曲子,因他家住虞山,所以继承其琴艺者称“虞山派”。

与虞山派相对的是活动于南京一带的“江宁派”,代表人物有谢琳、杨表正、杨抢等。他们提倡声乐曲,认为古琴曲都可歌唱,应该发扬这个传统,所作琴歌如《听琴赋》、《湘江怨》、《苏武思居》等,都用一字配一音,曲调比较简单,但结构严整,音调清新、倒也别具风格。由于琴歌在弹琴技术上不容易得到发挥,因此这派琴家远不如虞山派的影响大。

清代各琴派,如以徐长迂、徐祺为代表的广陵派,以张孔山为代表的蜀派,以祝凤嘴为代表的浦城派等,都接受虞山派注重器乐曲的影响。但这些琴家多以整理古曲为要务,注意对古曲的考订、删节或改编,而较少创作新曲。这方面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如《潇湘水云》、《流水》等。经过徐祺、张孔山等整理加工后,在艺术上确实有很大提高。

琵琶方面,除产生于元代的《海青拿天鹅》继续流传外,明代又出现了《楚汉》、《洞庭秋思》、《塞上曲》等著名大曲。清代嘉庆年间,华秋苹(1784-1859)整理编订出版了第一部《华秋萍琵琶谱》(1818),其中收有《海青拿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等六部大曲和《昭君怨》、《旁妆台》等小曲。后来李芳园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中,除上述六部大曲外,又加入了《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平沙落雁》、《浔阳琵琶》、《陈隋古调》、《塞上曲》、《青莲乐府》等七曲,合为十三曲。这些乐曲,都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琵琶名曲。

明清见于记载的琵琶演奏者有明初的李东坦、江对峰、蒋山人、张雄,明末的汤应曾、查十八,清初的杨廷果,乾、嘉年间的王君锡、陈牧夫、华秋苹、鞠士林和晚清的陈子敬、李南棠、李芳园等。

明清民间合乐主要有鼓吹、丝竹、弦索、清锣鼓等形式。其中以鼓吹形式最为普遍。“鼓吹”又叫“吹打”,一般是用唢呐、管子或笛子等乐器主奏,以锣鼓等打击乐器相和或相间进行。如西安鼓乐《双九拍折桂令》、山东鼓乐《普天乐》,淅东锣鼓《大辕门》,苏南吹打《将军令》等。

“清锣鼓”是单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如浙东锣鼓《八仙序》,十番锣鼓中的《七五三》、《清钹锣鼓》等。“丝竹”是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形式,如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江南丝竹《三六》、《欢乐歌》等。“弦索”是只用弦乐器的合奏形式,是宋元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新品种,本来只用于戏曲、曲艺,如诸宫调、北曲等的伴奏,后渐成为独立的器乐品种。现存有“弦索十三套”的曲谱,载清、蒙族文人明谊(荣斋)所编的民间器乐合奏乐谱《弦索备考》(书成于1814年)。其中《月儿高》、《普庵咒》、《舞名马》等曲均用琵琶、弦子、筝、胡琴四种乐器演奏,是典型的弦索乐。但也有加用一种或几种管乐器的,如《十六板》、《琴音板》等。

唐宋以前,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基本上只限于东方各国之间,直到元代开始与西洋音乐发生联系。元宪宗西征大食等国,曾获得欧洲的七十二弦琵琶(拟为撞弦古钢琴),后来又获得回国所献的古制管风琴,命名为“兴隆笙”。经过改制,曾在宫廷里应用了较长一段时期。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开始传入一些圣咏歌曲以及西洋乐理、五线谱等知识。但总的说来,清代中叶以前,西洋音乐对于中国的实际影响非常小。

三、乐律成就

“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朱载堉(公元1536-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明仁宗后裔、郑恭王朱厚烷之子。他不重爵位,潜心学术研究,著述宏富。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写成 《律学新说》 ,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也就是说,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堉在明代末叶(1584年),展发了他精心研究的“新法密率”理论及其详细计算方法,并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且精确到了二十五位数字,在音乐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乐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为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