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人们的希望。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乡村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现象令人揪心。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留得住人,让人安居乐业的乡村,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根据2023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1550.56万。这意味着有1550万个16岁以下、连续三个月以上由农民父母托留在户籍地家乡,通过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少年儿童。
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较“十三五”初期下降28.6%。
此前有数据推算,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约有4700多万,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
留守儿童面临着一些成长问题,例如容易出现分离困境和自我认同困境。分离困境可能导致他们建立深度人际关系困难;自我认同困境则会直接影响其自我成就、人生价值、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水平。
留守老人在生活上面临各种困境,他们可能长期处于勉强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话语权萎缩,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对家庭的价值感降低。部分留守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晚,再生产效率也不高,当他们不能继续创造财富时,常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
留守妇女一方面要承受婚姻的痛苦和伤害,她们的婚姻关系较为脆弱,可能面临丈夫常年外出甚至组成临时家庭等问题,且部分婚姻缺乏伦理或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她们还要承担沉重的劳动和照料家人的责任,很多年轻的留守妇女需要照料三代人,却没有经济自主权,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发展乡村经济、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丰富文化生活等多种方式,让乡村留得住人,实现安居乐业,从而真正告别这些现象,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首在解决人的问题。提高乡村的经济吸引力,是关键的一步。发展特色农业,让肥沃的土地孕育出更具价值的果实。那一片片果园中,挂满枝头的不仅仅是水果,更是农民增收的希望;那一望无际的农田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更是乡村经济腾飞的基石。乡村旅游如同一股春风,吹开了乡村封闭的大门。古老的村落、宁静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城市里的人们纷至沓来。农家乐里飘出的阵阵饭菜香,民宿中传出的欢声笑语,都在诉说着乡村旅游的魅力。农村电商则为农产品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深山里的珍宝飞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加,年轻人看到了在乡村广阔的发展前景,纷纷踏上归乡之路。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优秀的教育人才扎根乡村。一间间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熠熠生辉。乡村教师们用爱心和耐心,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让他们在家乡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当孩子们不再因为教育资源匮乏而远离家乡,乡村的未来便充满了无限可能。
医疗,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改善乡村的医疗条件,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培养专业的乡村医生。那一座座整洁的乡村卫生站,成为村民们健康的守护者。村民们不再为看病难而发愁,在乡村就能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有了健康的身体,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丰富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活,让乡村充满活力和乐趣。建设乡村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傍晚时分,音乐响起,人们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图书馆里,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引领着村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活动室中,各种趣味活动丰富多彩,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举办民俗活动、文艺表演,让乡村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那热闹的场面,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故事,展示着乡村的魅力。
当乡村留得住人,年轻人不再远离家乡,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的陪伴,他们的童年将充满温暖;留守妇女不再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她们的生活将充满希望;留守老人不再孤独寂寞,他们的晚年将充满幸福。乡村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美丽的地方,乡村振兴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乡村留得住人,让人安居乐业。让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让那个充满希望、和谐美丽的乡村真正回归到我们的视野之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将收获幸福,收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