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强烈的大一统思想来自于何处?

浊酒史话 2020-02-29 02:57:36

文/鱼尾

自秦汉以后,中国大部分政权的初创者、领导者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不管是汉人领袖、还是入主中原的异族领袖,皆是如此。似乎,能不能统一天下,是评判这些政权领导者是否合格或者能不能凝聚天下人心的一个重要标准。强烈的大一统思想,仿佛就扎根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在历朝历代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那么,中国人如此强烈的大一统思想究竟来源于何处?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的人们因为超大型工程走到一起

周朝以前的原始社会和夏、商两个时代,生活在后来长城以南这块地区的人们,并没有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当时,在这片区域内,遍布着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的方国和部落。大家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首领,彼此之间互不统属。众多方国和部落之间,只是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部落联盟、部落国家联盟和国家联盟。

在每一个联盟内部,大家都会推举出一个联盟领袖,并共同尊奉他。上古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共工、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就是这样的人。这时,生活在广阔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系。在大多数的和平时期,大家只会在为了贸易或者涉及多个联盟的超大型工程的时候,才会聚集在一起、强化彼此交流融合。而那些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可能只是其中某个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与炎帝

然而,这样的情况,在传说中的虞舜后期发生了改变。当时,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黄河、淮河、长江等江河爆发的滔天洪水,侵袭了两岸的庄稼,危害了中原居民的生命安全。巨大的洪水并不是当时某一个或几个部落就能治理好的,它要求当时所有受洪水影响地区的人们采取联合行动。就这样,在虞舜的任命下,当时夏部落一个叫禹的首领担起了治水重任。夏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中原的山川大河,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遍行天下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夏禹带领中原大地上各个部落、各个方国的人群一起上前线视察水患,一起组织人力疏浚河道。这些项目,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及其庞大的工程。要做好这些超级大工程,只能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就这样,为了治理大洪水,为了建设这些超级大工程,中原大地上首次有了把广阔空间内的人群统一联合在一起的想法。

此外,基于中国特有的季风气候和数条大江大河资源,以及广阔的平原地形,中国人很早就发展出了发达的农业体系。发展农业,就要加强灌溉、兴修水利,并防治洪水。这些物质上的原因,都使得周朝以前的中原人产生了最早的联合统一想法。

大禹治水

成功治理洪水后,夏禹的威望达到极致。此时,虞舜不得不宣布把联盟领袖之位让给夏禹。夏禹根据当年治理洪水的经历,把他所知的天下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区,即九州。夏禹在每个州都任命了一个方伯,并由这位方伯向他提供一块产自这个州的青铜。随后,夏禹命工匠将分别产自九州的青铜熔炼在一起,铸成“九鼎”,史称“禹铸九鼎”。此后,九鼎就有了“权力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含义。

当然,以上说法都源自传说,并非信史。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上古先民联合治水等内容确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保住中原先民赖以生存的农业成果,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建设超级大工程,大家开始走到一起,准备联合成为一个疆域更大、效率更高的统一国家。

象征权力和统一的九鼎

周朝:奠定中国人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基础

公元前1046年,史籍相传周武王率天下八百诸侯誓师孟津、伐纣灭商,开启周朝天下。从周朝开始,中原大地上的人们正式形成了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心理基础。

周朝以前,中原大地上的人们被粗略划分为中央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个部分。五个部分彼此之间虽有交流,并共同尊奉一个“王”,但却习俗迥异、文化不同。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了加强对四方的统治,于是分封了一批宗室和功臣居于四周,以拱卫中央的周王室。宗室中比较著名的有周公旦之子伯禽的鲁国和召公奭的燕国。鲁国封地深入东夷境内,在泰山之南。而燕国封地更是紧邻渤海,僻处河北。而功臣中比较著名的就要数太公望的齐国了。齐国封地在泰山之北、大海之滨,也深入了东夷领地之内。此后,在武王之子成王时代,周王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分封,四周更多的土地被分配给了周王宗室。

西周分封

这些被周王分封到四方边地去的宗室功臣,在当地建立国家成为诸侯,并尊奉居于中央的周王为天子。这些诸侯及其所率领的本部臣民,实质上就成了周王分派到各地去的武装开拓团。他们在当地传播周人的文化、周人的思想,逐渐融合教化了当地百姓,使之认同周王的领导。

同时,在周成王时代,辅政大臣周公旦也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通俗点解释,就是当时的行为规范、法律准则。周公旦作《尚书》,提出“敬天保民”思想;立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尊卑有序”观念;行祭祀祖先之制,废止殷商祭祀鬼神之风。这些做法,自上而下确立了以周王为核心的贵族等级制度,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四方百姓认同了周王的统治、周人的文化。就这样,以周人为核心的统一的文化思想体系在天下各封国逐步建立起来。

周公旦

到了春秋时期,尽管周王权威已经崩塌,天下也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周人所创制的那套礼乐制度依旧有强大生命力,它依旧是天下各国贵族之间交往所遵循的准则。并且,通过西周三百年和春秋初期百年的教化,周人的礼乐制度大规模向四方扩散。楚国人、秦国人、莒国人、吴国人、越国人纷纷学习这套由周人创制的礼乐文化,并像齐晋等中原传统大国一样,加入争霸行列。他们这些外围国家,有的属于东夷文化、如莒国;有的长期居于南蛮,如楚国;有的属于西戎文化,如秦国;有的更是仅停留在“断发文身”的原始阶段,如吴越。他们与齐晋等国一样,共同争夺霸主之名,就表明他们这些国家已经发自内心的认同了中原国家的文化、认可了中原国家的游戏规则,并加入到中原国家的游戏对局中来。

等到春秋结束,由周人发展出来的中原文化、礼乐文化已经扩散到北至燕山、南达洞庭,东起会稽,西到陇山的广阔地域。到了战国时期,居于这片土地中的一些戎狄族群也纷纷加入到以中原文化、礼乐文化为代表的华夏体系中来。如白狄族人在今天的河北中部建立起了中山国,中山国君王长期与韩赵魏燕齐等国君王有来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中山国后期,国内甚至大兴儒学,尊贤重士之风浓厚。从后世出土的双耳铜釜等中山国文物来看,其上有用篆书书写的长篇铭文,而其形制也充分展现出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特点。这些证据都足以说明,作为白狄族人建立的中山国,已经完全被中原礼乐文明所同化,形成了与中原国家一致的文化认同。

中山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秦朝:确立中国大一统思想的经济文化政治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称秦始皇。统一之后,为了防止天下再度出现长期的分裂局面,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共同制定了新的旨在巩固统一成果的制度。这些制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确立了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由皇帝一人直辖全国地方的郡县制。为此,秦始皇召集丞相王绾和李斯,在朝堂上展开了一场“郡县制和分封制孰优孰劣”的大辩论。最终,以李斯为代表的支持郡县制一派取得了胜利。通过郡县制,秦朝中央政府牢牢掌控了地方各项权力。地方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并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大大增强了。

秦朝货币统一

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举措,把全国的文字系统、交通体系、货币体系、经济制度等都统一成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打破了过去各诸侯国之间人们交往的阻碍,方便了文化、物资在全国的传播和沟通,加强了全国各地彼此之间的统一认同。

“六王毕,四海一”“百代皆行秦政制”,秦始皇这些促进全国统一融合的功绩,后人无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秦始皇的相关成就,领先世界一千余年。直到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区,当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统一程度还不及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水平。秦始皇功莫大焉。

秦朝驰道

汉朝:巩固确立大一统思想

秦朝由于自身的各种问题,在经历15年的短暂统治后,迅速崩溃。在灭秦后,天下最强的势力——西楚霸王项羽重新将秦朝旧土分封给部分有功将士和诸侯后裔。这让分封制得以死灰复燃,历史出现了暂时的倒退。所幸,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再次一统天下,建立起汉朝的统治。两汉四百余年,终于在中国人心中巩固并最终确立了大一统思想。

西汉经过初年的暂时和分封制残余思想的妥协,并在成功平定各路异姓王叛乱和同姓的吴楚七国之乱后,终于在汉武帝时代采纳主父偃建议,推行“推恩令”,将握有军政实权的各封国变得有名无实。同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统一人心和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思想,用比秦朝更为柔和的方式把大一统思想推行到民间。如此,民众对家族、对国家、对皇帝的发自内心的自然认同都得到了强化。同时,汉武帝还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各郡国设立郡国学,选派五经博士进行统一的国家文化教育,增强国民对国家、对皇帝的认同感。

可以说,西汉在周朝建立统一的文化认同、在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人们观念中的大一统思想。通过“尊儒学”等举措,汉朝正式在民众心中确立了从家族到皇帝的家国认同感,并使这种情感一以贯之延续至今。

汉朝五经博士在授课

前秦:第一个进行统一天下行动的少数民族王朝

汉末魏晋时期,朝廷大量征兆北方游牧民族为雇佣军,并允许他们居住在塞内。然而,朝廷的残酷兵役和徭役,把这些原本依附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全部逼反了。在这个时代,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王朝国家。但他们与很久以前居住在塞外的祖先不同,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浸润在中原文化之中,受到中原文化持久熏陶,让他们也逐步对中原文化心向往之,产生认同的感情。

376年,来自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在汉人宰相王猛的辅佐下统一北方。此时,前秦版图东起朝鲜,西逾葱岭(帕米尔高原),南并巴蜀,北越阴山,疆域达到极盛。志得意满的苻坚决心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扫平割据东南半壁的东晋王朝。这是少数民族王朝第一次统一北方,更是少数民族王朝第一次产生统一天下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虽然前秦最终因为内部不稳和前线军事失误,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的惨败,但前秦这次行动,说明了受过中原文明洗礼的少数民族,也具有强烈的大一统观念。

前秦(图源:史图馆)

此后,北魏、北周、辽朝、金朝等少数民族王朝都是前秦的后继者。最终,受过中原文明教化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在1279年第一次完成了少数民族王朝的大一统功业,并成就了一次旷古未有的大一统。东北、漠北、西南、藏边,第一次和中原内地同属于一个王朝治下。到了中国第二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清朝时期,东北林海、漠北草原、东南海疆、西南丛林、青藏雪山、西域大漠这些中华历代王朝和政权势力所及之地,都被统一于一体。

鱼尾说:大约从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开始,历经周人制礼作乐建立文化认同,秦人暴力统一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制度、汉朝二度统一推行全民统一的思想,到前秦首次尝试少数民族统一,最终到元清两朝完成古代中国势力所及之处的完全统一,可以说,大一统思想自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不论是中原文明的汉族王朝,还是受中原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王朝,抑或是受中原文明影响的中原周边其他部族的政权,最终都在千百年的浸润熏陶下接受了大一统观念。在中原文明与边疆文明千年的交流与演进中,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终于变成了一种全民认可的共识,而大一统的理想,也成为了历代中国人在每一次山河破碎之后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82 阅读:23720
评论列表
  • 2020-03-01 20:26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浊酒史话 回复:
    是的
  • 2020-03-02 10:19

    不一统江山的,叫偏安

  • 利虎 59
    2020-03-02 19:44

    长痛不如短痛,短暂的战争取得长久的和平。只有统一才会有长久的和平。像西方那群鸟贵族,整天打来打去,死的全是平民,他们这些鸟毛只要交了赎金,照样可以回来骑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 2020-03-02 17:35

    中国有人以来就有大一统思想,从炎帝黄帝蚩尤这些部落战争就开始有统一思想,天性吧

  • 2020-03-01 23:16

    统一的思想源自皇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华夏族,这是统一的雏形,直到秦始皇的大一统,统一的思想被全国认可。所以在历代朝代更替都有群雄割据,不过最后都会统一,所以统一的思想是两千多年的传承

  • 2020-03-02 20:09

    不统一的割据势力有很多。皇帝更多,就只有一个不要脸的孙权敢叫大帝的。

    南门村夫 回复:
    称帝是称帝,但是如果有点实力都想统一
  • 168 12
    2020-03-02 21:28

    我镇平是中国的老家,中原的称呼就是从这里开始,形成了最初的道家文化,最后发展开来,这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根本。

  • 2020-03-05 15:43

    要想留名就得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