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逐年增加,校园规划如何设计?

未来有苑 2024-02-02 03:52:20

当前,全国陆续建成一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至高中三年级毕业),它极大地优化了教育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衔接,并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一贯制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发展。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独立中小学来说,其建设规模普遍更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加大,教学理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建设同时满足6-18岁学生需求的学习空间,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探索。

1、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背景和现状

目前,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传统的一校一址学校到一校多址、上伸下延、对口直升等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一贯制学校。《北京市教委关于印发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第17条中写到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普通初中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2017年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教育新闻《北京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论坛在朝阳举办》中提到,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成为北京基础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学校类型。由此可见,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培养越来越受到认可与重视,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优势的认可,全国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数量逐年增加(如图 1-1)。在新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由于学校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部分学校还增设了国际部,学校规模往往较大,远大于对应学段的独立学校的规模。

图 1-1 全国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数目变化趋势图

此外,为了解决城市中心区用地不足以及城市新区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的问题,多数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选择在城市新区或经济开发区建设,只有少数在城市中心区建设。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建设情况较为突出的前沿城市为例, 将市郊与市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数量进行对比(如图 1-2)。自1993年以来,新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市郊建设数量均大于市内建设数量,且相对于新建的总量来说,二者数量相差较大,可以得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倾向于往市郊发展。

图 1-2 北京、广东、上海地区市内及市郊新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数量对比图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促进各学段的衔接,整合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办学规模扩大,不同学段的教师融合后的教师待遇、考核制度以及人事编制等问题给教师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学生培养方面,长期处于固定环境中,不利于培养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总的来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具有发展与不断完善的潜力。

▌国家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明确指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陕西省吴起县率先试行十二年义务教育。随后,中国特区、民族地区、广东等多地近几年都尝试了高中免费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台湾地区正式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热议十二年义务教育,他们认为实施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教育与知识水平,推动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年限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了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国家应把十二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虽然这一提案还有待论证,但是各地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已有了初步成效。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议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动力。

▌既有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问题较多

目前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园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实验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部分学校将小初高三学部分设,并分别建设教学及活动空间,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现有规范中缺乏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指标与建设标准,既有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往往根据对应学段的独立中小学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不是最科学的;共享资源与功能空间的布局设置未充分考虑各学段使用需求情况,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情况差异性,并保证三学部公平使用教育资源;现有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数采用普通独立中小学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未能充分体现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和校园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等办学特色;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十二年大循环教学和全员育人导师制等特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空间已不适应特色教学模式的需求。

2、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园规划设计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的选址、校园环境建设与校园总平面布局(包括道路及广场、停车场、建筑用地、体育用地以及绿化用地四个方面的规划布局)。下面主要针对校园总平面布局进行探讨。

校园规划应确保各功能分区明确、整体协调且布局合理。各类教育设施应配置齐全、使用安全、外形美观。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因其办学特点,在校园规划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或强调:

1、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条件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包含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6-18岁的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校园规划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中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课间活动可到达的区域有限,华南理工大学硕士陈淑群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共享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中提到,各类共享空间到教室的适宜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运动空间可酌情稍远于300m。小学生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距离设置应该更近。

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在三学部教室周围就近设置独立的活动场地。三学部共用的出入口、操场、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资源与三学部教学楼的距离不宜过远,且应优先考虑小学部的使用。

▲ 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各功能区布局示意图(左)及鸟瞰图(右)(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及运动区分区明确,教学区包含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及国际部四个学部,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并采用两列建筑交错布局的形式将综合楼排列其中,形成了各学部围绕综合楼布置的模式,从而使各学部与公共教育资源的距离相近,且使用方便;教学区与运动区分别布置在用地的西侧与东侧,相邻且平行的布局方式使各学部学生可以快捷到达运动区。

此外,小学部的东南侧设有一个200m的小型操场,可供小学部独立使用,缓和了中学生抢占运动场地的现象;学校南北两侧相邻道路上均设有校园出入口,方便了小学部和中学部的使用。校园用地的西侧另设有幼儿园、交流展示中心及大片绿化景观,方便了对外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

此外,校园规划应重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中小学生创造变化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包括了道路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及运动空间等,满足学生们通行、游乐、休憩、交往等多种功能,各公共开放空间的设施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条件进行设置,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如深圳海岸小学,将室外休息设施设置为不同高度的座椅,适应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尺度需求,创造了丰富的交往活动空间。法国国际学校将整个首层地板向外挑出,结合室外地面的高差,自然形成休憩平台,方便了所有学生的课间休息,此外,配合校园绿地及休息座椅,为学生创造了舒适方便的公共开放空间。

▲ 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设施

除了休息设施的设置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尺度差距外,游戏设施也应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使用需求。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运动场设置有跳格子、跳房子等地面游戏空间、排球场、篮球场以及高低不同的攀岩场地,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用。

2、提高建筑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包含了小、初、高三个学习阶段的教育设施,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独立中小学校来说,有着更齐全、更多样的教育设施。若将这些教育设施按照三学部教学特点重新整合,减少重复建设,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建设标准更高、质量更好的教育设施,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设施与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为所有师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

人大附中北京航天城学校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将办公及管理用房和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实验室等公共教学用房整合设计为综合教学楼,布置于小学部与高中部之间,方便各学部使用。将各学部食堂与宿舍整合为生活服务楼,布置于校园用地的东北角,与教学区分区明确。

学校操场及运动场集中布置于校园用地的西南角,东侧与北侧分别与小学部和中学部相邻,既方便各学部的使用,又巧妙地将小学部与中学部隔开,避免两者的相互干扰,同时又将各学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各学部快捷且公平使用。由于用地的限制,将报告厅、风雨操场、冰球馆及大排练厅等大空间置于地下,并与各学部连接通畅,有效地解决了用地不足的问题。

▲ 人大附中北京航天城学校各功能区鸟瞰示意图(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这种整合教育资源的方式有效的弥补了独立中小学校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使三学部共同使用各个资源,有效的提高了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避免了教育设施的重复建设,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3、推动学校资源对外开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紧张局促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环境资源严重紧缺。由于资金和土地的限制,社区中很难完善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体育与文化设施。

因此,国家鼓励学校的相关设施对外开放,使其不止为学生学习而服务,也可以作为社区的体育与文化设施而服务市民。目前,中小学校教育设施对外开放探索中已经有了开放体育运动设施、礼堂等文化设施以及资源中心等教育设施的探索。由于管理实施的不便,礼堂及资源中心等文化教学类设施开放程度不大,而体育运动设施的对外开放有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各个国家对于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均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分别提出了学校的体育设施要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开放。

▲ 国内外学校设施对外开放支持政策统计表

由此可见,学校设施对外开放已普遍受到了国家与民众的认可与欢迎。对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其建设规模往往较大,教育资源也相对来说更完善。若将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不仅可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校园资源的作用,也有利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在今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中,生活服务楼综合教学楼中学部小学部要探索学校设施对社区开放的可行性。在不干扰学校教学与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推动校园社区资源共享模式的发展,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如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将体育馆独立设置在校园用地的东北角,操场及运动场在体育馆南侧临街布置,体育馆东侧设有前广场与直接对外的出入口,方便运动区的对外开放。同时,前广场设有多个停车位,方便外来人员停车。

▲ 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体育馆总平面布局示意图和效果图

此外,多数新建设的学校建有地下停车场,可以满足学校内部教职工的使用以及外来人员的临时停车。由于学校教职工及外来人员的停车时间与社区居民的停车时间不同,所以可以向社区开放共同使用。早上社区居民要上班将车开走,学校教职人员与外来人员来学校停车,晚上学校教职人员下班将车开走,方便社区居民过来停车。通过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体制,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差交错停车,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停车位紧张的问题。

4、满足校园安全设计要求

校园安全是全社会安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与每个师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要加强中小学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校园规划中的安全包括紧急情况以及日常情况两个方面。紧急情况一般是指校园在发生火灾、地震等突发灾难时的防灾避难。日常情况指师生在校园的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要从校园整体规划、建筑安全设计、避难场所的设置、防火疏散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进行安全设计。

《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校园选址的要求;明确了中小学校抗震设防为乙类(重点设防类);调整了建筑、消防通道和室内外通道的设置。更加注重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强调校园及建筑自身设计的安全,师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提出校园应具备防灾避难能力。并增加了对学校建筑的抗震要求以及对运动场地、停车场和卫生间等的设置要求。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为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出现,建设安全校园,要充分考虑校园防灾避难的功能,可将体育馆、运动场、广场及绿地等合适场所作为学校的应急避难场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中规定,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可以供人睡眠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在进行校园紧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有效避难面积的计算时,应除去建筑物倒塌面积。

▲ 建筑物倒塌范围统计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应便于师生快速到达,并应完善应急避难标识系统的设计。

▲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对于师生而言,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快速安全的到达避难场地在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为了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快速逃到安全区,应对疏散流线进行系统的安全设计。疏散流线分为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

水平疏散强调道路的通畅与可达,完善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地面铺装应尽可能采用平整、柔软、安全、耐久性好并有一定防滑能力的铺装材料,减少师生在紧急避难时发生磕碰受伤,也对可能发生的踩踏情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学校道路用地与消防通道的设置要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垂直疏散又分为地上空间疏散与地下空间疏散。《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规定,小学教学楼高度不超过四层,中学教学楼不超过五层,方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学生能快速下楼避难。此外,随着学校集约化建设的发展,多数学校均建设有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疏散楼梯最好分开设置,合并设置时要在连接处进行有效的分隔,避免地下空间发生火灾时蔓延到地上。

3、校园总体规划布局模式

根据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的整体空间结构,将规划布局模式分为单体式布局模式和集群式布局模式两类。

当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较小或建设用地不足时,多采用单体式布局。即以教学单体或通过连廊、室外平台等将各个建筑空间组合成综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采用这种布局模式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有英国St Mary Magdalene Academy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深圳的平和实验双语学校等。

▲ 英国 St Mary Magdalene Academy 学校总平面布局示意图及鸟瞰图

当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规模较大或建设用地较松散时,多采用集群式布局。集群式布局指将不同功能的建筑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相同或相似功能布局相对紧凑,从而形成集群,通过连廊、广场、庭院等公共空间将各个集群有机组织在一起的布局模式。采用这种布局模式的学校有菏泽华樾实验学校和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等。国外部分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也有采取集群式布局模式,如奥地利Sonnwendviertel教育园区等。

▲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总平面布局示意图

由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建校规模普遍较大。为了便于三学部的教学管理与课程组织安排,多采用集群式布局模式。参照其他类型中小学校校园规划布局模式,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功能区布局类型进行整理,并将其分为核心区辐射模式、分区组团模式、带形轴线模式、网格排布模式和综合布局模式。

▌核心区辐射模式

特点:这种布局模式以教学等主要建筑或校园景观为中心,其他功能分别围绕核心布置在外圈。这种布局模式高效紧凑,使得各学部与中心区距离相近,具有很好的向心性。但也存在功能混乱,各学部不便管理的问题。其他案例还有日本群马县立白银学园及群马县立渡良濑保育学校白银分校等。适宜用地:适合布局紧凑的小规模用地。

▌分区组团模式

特点:这种模式分区明确,围绕多个中心形成组团。再将各个组团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合理化布局,形成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加强各组团的内在联系,促进各学部的教育资源共享,节约建设成本。但这种布局也存在空间组成较为松散,部分空间距离较远的问题。其他案例还有奥地利Sonnwendviertel教育园区、遵义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美国纽约莫礼丝尼亚学校等。适宜用地:适合布局松散的大规模用地。

▌带形轴线模式

特点:以一个或多个带形共享区域为轴线,三学部各类建筑围绕轴线两侧布置。这种布局有利于各学部公平使用教育资源,但如果带形轴线过长,会产生可达性不均一的问题。其他案例还有日本国际圣玛利亚学校等。适宜用地:适合地形狭长的用地。

▌网格排布模式

特点:单个或多个轴线及道路将建筑分为多个排布较均衡的区域,总图呈网格状布局。该布局模式利于学校的分期建设,空间弹性好,分区明确,易融于城市结构。但空间布局较单一缺少变化。适宜用地:适合形状较方正的用地。

▌综合布局模式

特点:综合了上述所有布局模式的特点,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建设。有利于灵活的适应复杂的用地条件。代表案例有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适宜用地:适合所有类型用地。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宜根据校园用地形状、学生规模、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宜的校园规划布局模式。

建设规模小、用地集约或地形近方形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适合采用集中式布局,共享教学空间、共享联系空间及操场等空间宜集中布置,适合三学部共同使用且起到促进三学部联系交流的作用。

建设规模大、用地松散或地形狭长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适合采用分散式布局,共享使用用房多以综合楼的形式设置,考虑到同时方便三学部的使用,其位置宜布置在三学部之间;操场尽量集中布局,当不能满足三学部同时方便使用时,可以各学部分设,或其中两个学部合设,另外一个学部独自设置。

此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应本着促进资源共享利用的原则进行建设,促进三学部间的交流学习,深入贯彻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理念。

4、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筑特点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筑主要特点如下:

1、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空间尺度

建筑的空间尺度要以学生的基本尺度为参照,应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需求。学生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有静态与动态的两种存在方式,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以学生静态的尺度为基本参数,合理分配动态的活动尺度,满足学生在建筑内的所有活动需求,为学生营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国家体育总局2015年印发的《2014年国民体制监测公报》中对中小学生的各项体制指标平均数进行了统计,

▲ 中小学学生身高及各部尺寸

从中小学生男女平均身高及各部尺寸统计上可以看出,国内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的身高及各部尺寸差距较大,因此教学设施与运动设施应参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尺度进行设置,且应有三学部各自独立的活动空间。

例如日本浪合学校包含有幼儿园、小学部及初中部,所有儿童及学生在同一个食堂内就餐,为保证幼儿园学生与小学生、初中生的视线齐平,将幼儿园就餐地点的地面略抬高一些,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就餐环境。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包含幼儿园和小学部,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活动和不同身体尺度对空间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建筑尺度进行建设。即幼儿园到小学的建筑高度逐渐变高,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天际线。小体量的院落组合使校园环境更加亲切宜人。此外,面临北侧城市主干道的教学楼体量较大,使城市界面更加完整。

▲ 杭州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总平面示意图(左)和鸟瞰图(右)

2、独特而多样的空间联系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学部之间及其与公共教育资源之间一般通过走廊、室外平台、公共大厅、公共活动区、室外道路等公共空间进行联系。可适当加大公共联系空间的面积,使其不仅作为学部间的联系通道也可作为学部间的活动交流区。

在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各功能区的联系空间应保证三学部学生公平和谐的使用教育资源,并尽量照顾小学部。

(2)结合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其第二教学空间的作用。

(3)在管理机制上,由于学生年龄差距大,心理行为发展存在差异,因此应正确引导学生公平使用公共空间,避免出现抢占现象。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通过二层的室外平台将三学部与屋顶操场、图书馆、礼堂等公共教育资源有机联系起来,使各功能区的流线更加清晰简洁,加强了各学部之间的联系,同时为三学部提供了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

▲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二层公共联系空间平面示意图(左)与照片(右)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入口处设有一个百米长廊,两层通高的大厅作为进入学校建筑的第一个共享大空间。整个百米长廊可用于举行校内各类大型活动,如开学典礼和文化节等。同时也起到了串联起各个教学楼及校园其他空间的作用。

3、适应教育教学的建筑空间

①多样的教学空间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个性化培养,传统的固定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的、互动的、主动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形态以应对多样的教学需求。

▲ 传统教学空间功能构成

▲ 新型教学空间功能构成

在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空间增加了游戏空间、安静空间、计算机角、教师空间及其他多用空间,为师生在课上课下的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式受教向主动式学习的转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代表案例有日本筑波市立东小学,学校采用开放式教学空间,取消传统意义上的走廊空间,采用单元式布局模式,每个单元设有普通教室、教师空间、室内外开放空间及辅助空间,使课堂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 日本筑波市立东小学低年级学区平面图(左)和高年级学区平面图(右)

多样的建筑空间除了上述多功能教学单元的形式外,还有多功能交通空间的形式。《新标准》中对于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的面积均大于《原标准》中数据,在两个使用面积系数K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得出《新标准》中规定的交通空间面积更加宽松。

因此,在满足疏散及日常通行功能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其宽度,或在其中一段设置各类活动空间,使单一乏味的交通空间变成多功能的第二教学空间。如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的教学楼设计,采用普通教室围绕中心开放学习空间布局的方式,为师生创造多元的学习空间。

▲ 潍坊市未来实验学校教学楼平面图与中心开放学习空间示意图 (来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校陆续开展了走班制的教学组织模式,流动的上课模式对于交通空间与储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数学校拓宽了走廊的宽度并在走廊内靠墙设置储藏柜。除了可以设置开放学习空间、储藏空间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讨论空间、阅读空间、休息交流空间、作业展示空间、教师辅导空间等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空间。

②灵活的空间转换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新教学理念的授课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还增加了实践操作式教学、实验展示式教学、探讨交流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模拟与实践操作直观的了解与获取知识,更能积极的启发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互动交流与师生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教学空间更加灵活化,需要灵活的桌椅排布与空间调整,为教师展示教学与师生互动创造空间,从而适应不同的授课方式。

▲ 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空间关系示意图

教学理念的变革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教学空间提出新的、符合变革的要求。即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空间灵活性的要求。

如红岭实验小学将普通教室设计成两个组合的鼓形平面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组合可以通过开闭连接部的灵活隔断来满足合班和分班等不同空间需要。鼓形平面比传统矩形学习单元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为互动式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课室经过连接后产生的富有韵律的折曲线墙面与走廊形成的线性活动场地,为小朋友们课间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半户外活动场地。

除了重视教学空间日常使用的灵活性外,还应提高校园的教学空间灵活调整与功能置换,延长校园的使用寿命。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利用现状,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校园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学校招收三学部学生比例变化的情况,便于学校根据需求将某学部多余的教学空间置换给其他学部使用,提高学校教学空间的使用灵活性。

4、整体统一且相互独立的建筑形象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筑形象受线条、材料、色彩、屋顶形式、特殊的造型元素以及门窗形式等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学生存在审美差异,因此在建筑形象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做到不同学部的建筑既符合对应年龄段的审美特点又在整体上有机统一。

目前各中小学校统一建筑形象的方法多数采用相同的建筑线条(包括水平线条、垂直线条、弯曲线条)、相同的建造材料以及相同的屋顶形式(包括平屋顶、坡屋顶、异形屋顶等)。各学部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元素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

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色彩的感知是不同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建筑外立面可通过多样的、明快的色彩来迎合小学生的视觉需求,营造活泼开朗的氛围。中学生的行为及心理较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成长,对于色彩的感知与审美要求有自己的理解与偏好,普遍来讲,中学生更喜欢冷静、沉稳、朴素大方的颜色。

因此可将不同学部外立面设计成不同的色调来迎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空间感与归属感。如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在教学楼入口处、室内外楼梯及走廊的墙面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学部的区域。其中初中部采用鲜明的橘黄色,高中部采用温柔的粉色。

▲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初中部大台阶处外墙(左)及高中部入口处墙面(右)

结 语

从已建设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来看,此办学模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了小初高学生教育教学的衔接,缓解了升学压力,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有效地节约了学校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缺陷,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一个重要类型。结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以及现实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将是未来中小学校建设的趋势之一。

编辑:阿黎

作者:陈琼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