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我国古代史上那可是相当伟大的一位诗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可你知道吗?天才大多是孤独的,也很难得到他人肯定,李白这辈子就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李白年少就成名了,他的能力那可不能小看。可是,李白到鲁地的时候却栽了跟头。这口气李白哪能咽得下去,马上就写了一首《嘲鲁儒》来嘲讽。
一说起李白,大家肯定立马就会想到一个词——天才。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大唐盛世,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可不少。但李白就靠着自己的本事,硬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李白五岁就能背课本了,还不到十五岁就作了好多首诗。在当地,他的名字那是家喻户晓。慢慢地,他还结识了一些社会上层的人,这些人见到李白的时候,那都是赞赏有加、推崇备至的。
那时候李白才十五岁,这可是年少成名,起点特别高,也塑造了他的性格。就因为大家都赏识他,年少的李白就有了那种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敢想的自信。
自信特别重要,这是肯定的。不过,啥事儿都得有个度,自信过了头就成自负。就因为他那种自负又狂妄的性子,大半辈子都是孤孤单单的。
李白这人,一辈子除了写诗,就是喝酒了。可以这么说,就这诗和酒陪着他走到人生的最后。在李白写的诗里,咱们基本上都能瞧出他那种率真的性格,还有真挚的感情。这也是他没在朝堂里混的好处。
李白要是经历了朝堂的黑暗,肯定就留不下这么多让人惊叹的著作。
二、《嘲鲁儒》李白这样的人,也有个梦想,就是能拄着拐杖走天涯,那可太潇洒。后来,李白就跑到山东去了,可让李白怎么都没想到的是,这趟山东之行过得不咋开心。
你看,李白打从离开家起,这一路不管到啥地方,那都是备受称赞的,谁让他有那样的才学。能听李白作一首诗,那可太荣幸了。不过,到了山东的李白,却破天荒地被人嘲笑了。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山东子弟影响不小,山东子弟好多都读了不少诗书。但书读太多了,思想就不容易转变过来。李白可不一样,他就喜欢特立独行,不乐意按老一套来。
在今天看来,李白的思想不符合当地人的想法。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思想和作诗风格是一样的。
他,从来就没打算一步一步地去参加科举考试来获得重用,他就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不走科举那一条道儿。
但在当时那些一直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子眼里,这简直就是一种荒诞至极的行为。老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么个理儿。
李白一直是在众人的夸赞里成长起来的。有人觉得他自命不凡,可李白确实有本事站得比别人高。从古至今,哪有天才没点小脾气的?
李白在山东那可真是放荡不羁得没谁了,别人都老老实实守规矩,就他来了之后偏不按常理出牌。就光听着他这样,好多山东学子心里就不待见他了。两边一接触,鲁地的学子那是直接就把对李白的不待见表现出来了。
甚至有激进的学子大放厥词,说李白根本算不上诗人,就是个无所作为的花花公子。一开始李白也忍了,毕竟形势比人强嘛。
学子们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激进,就连李白这么一个向来不把名声当回事儿的人都受不了。他马上就写了一首《嘲鲁儒》,专门用来嘲讽鲁地那些迂腐的学子。现在看来,这事儿也说不上谁对谁错,就是思想不一样呗。
一边讲究创新,一边遵循老规矩。李白对鲁地的学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古板。就像《嘲鲁儒》里第一句说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就这一句,鲁地的学子们脸都变得青一阵红一阵的。
简单讲,跟鲁地的那些学子探讨学问的时候,我就察觉到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啥事都跑到五经里去寻解决办法。
这就相当于在嘲笑鲁地的儒生不会变通嘛。第二句里李白更是直接说“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向当地儒生打听治国的方针和策略时,他们却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秦家的丞相府,根本就不看重那些儒生。怪不得秦朝那时候丞相李斯不重用儒生,就儒生那样子,哪能被重用?
其实,这一句里嘲讽的意思还不算特别严重,可最后一句真能把一些学子气得吐血。“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对国家大事啥都不了解,那就别学了,直接回汶水滨种地去吧!
也许这就是文人嘲讽的手段。在这首诗里,李白一个不雅的字都没用,可即便如此,还是把当地的文人气得不轻。打那以后,李白简直就彻底放开手脚,随心所欲。
要是再碰到鲁地的学子嘲笑自己,李白可就毫不客气地反讽“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了。在这一点上,那些只晓得读书的鲁地学子,可比李白差远了,只能被李白追着嘲讽。
三、蜀文化的影响在李白的诗里,咱们能发现,他老是提到一个地儿——蜀地。这可是他长大的地方,对他的影响那是最大的。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和风格。在李白的诗作里,蜀地对他的影响那是最容易被看出来的。蜀地也被叫做“四塞之国”。就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它可是多种文化交汇的结果。
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蜀地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并没有被儒家思想完全占据所有文化领域。这和后来李白到山东觉得不适应是相呼应的。
在经过了好些年的演变之后,蜀地的文化那可就更杂。这蜀地文化里,不但有儒家的东西,还有道家的,甚至黄老之术也包含在里头。
李白出生的时候,蜀地的文化还没统一,他就在这种文化混乱交汇的环境里长大的。他小时候学了好多思想,这就意味着他身上有着多种文化。
巴蜀那块儿大多都特别浪漫,整个巴蜀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大氛围。李白在这种环境下,肯定受影响,他往后写的诗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
李白对孔子那可是相当尊敬,甚至极为推崇。要不,他咋会大老远跑到鲁地去?就算他后来写诗嘲讽当地的学子,可那也只是针对那些死读书的人,他对孔子的看法从来就没变过。
李白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相当耀眼的存在,他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财富,就因为这个,他才得到大家广泛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