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新推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助力碳中和?

面对碳中和,许多人依然不明就里,许多企业依然固步自封,许多国家依然熟视无睹。大部分人都认为事不关己,但是气候灾难越发严峻

  面对碳中和,许多人依然不明就里,许多企业依然固步自封,许多国家依然熟视无睹。大部分人都认为事不关己,但是气候灾难越发严峻,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地球已经发起对人类的最后考验,我们有且只有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对于中国而言,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6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已积累起新一轮变革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实力。站在今天的时点展望,碳中和将是未来数十年中全球最高层次的政治较量,也是最根本的变革动力,为经济发展输血活命的金融行业首当其冲。2021年11月8日人民银行公布,已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其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样便能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9日发表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是明确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燃烧化石燃料,2020年的西伯利亚热浪和2016年亚洲的酷热本不可能发生。在2003年巴黎热浪期间的753起死亡事故中,有506起可能归咎于气候变化。科学家们一直在预测气候变化加速的可能性,但他们的警告常常被忽视。地球气候正接近不可逆转的转折点。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全球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为实现被视为对一些脆弱社区和生态系统生存至关重要的目标,未来10年需要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大国重任担当。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爬坡,到2030年爬到顶峰,然后又要开始下坡,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个过程中,怎么进行爬坡设计至关重要。 从现在到2030年,每年的斜坡都会有所不同。上坡的坡度(斜率)和下坡的坡度(斜率)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影响到能源安全。因此,设计好这些斜坡就要求相关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综合思维,需要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数字生产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区别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征,需要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共同支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是经济基础的三个支柱,而人文网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四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可以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出行)革命联动起来,其核心是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建立“人—机—物理系统”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发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红利所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并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总和的基础上爆发出指数级的增长。

  碳中和是中国乃至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仅从中国来看,到 2060 年要实现碳中和,在清洁能源相关方面的投资将高达百万亿元级规模。谁的敏感性强、学习能力快,谁捕捉到的发展机会就会多一些。哪个国家适应性与创新性强,就有机会引领未来,否则极有可能身陷落后挨打的危险境地。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都会伴随着质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说:“盖变者,天道也。”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改革是积极的,保守是消极的,前者以真理为目标,后者以安宁为目标。”

  1879 年10 月21 日,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但是仅两个多月之后,《纽约时报》就发表社论开始嘲笑这个发明,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绝对不是煤气灯的竞争对手。《纽约时报》给出的理由是,要点 8 只电灯,就要配 1台发电机,所以整个纽约起码要配 25 万台发电机。而 1 台发电机的费用为 3000 美元,因此总共需要 7.5 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才能照亮整个纽约,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煤气灯公司的老板们也抓住电灯诸如“安全”之类的一些缺点进行贬低。《纽约时报》还引用了一位著名的电气学家的“权威性”意见,认为电灯可能会昙花一现地热闹于一时,过不了多久,爱迪生的名字将同他的电灯一起销声匿迹。

  但是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中叶,电灯在美国终于战胜了煤气灯,千家万户都开始使用电灯,从而让人类文明大放异彩。电灯战胜煤气灯阻力重重,汽车战胜马车同样如此。19 世纪前半叶的美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布局紧凑,马车是当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车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属于汽车的时代还没有到来。那是马车最后的辉煌时代,几乎每一个男人都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马车。1886 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获得内燃机汽车专利,这位后来创办了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发明家开始面向公众生产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即使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汽车也没有被迅速推广。究其原因,当然有公众需要适应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当时有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马车。在当时的伦敦、纽约等大都市,马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据统计,当时仅伦敦一地就养了 30 万匹马,供私人马车、出租马车、公交马车、有轨马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之用。马车行业的雇员,除了车夫,还有马夫、马车生产商、马厩管理员、马粪清理工等许多工作。在伦敦,靠此吃饭的雇员再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有将近 10 万人。伦敦当时虽号称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全城也不过 200 万人。要用汽车替换马车,就要砸掉全城 1/20 人口的饭碗。汽车最终还是战胜了马车。而在过去百余年历史中,煤炭和石油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产业,加上其配套产业,拥有数以亿计的就业人口。庞大的就业人口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最大的阻力。煤炭和石油产业,也时不时以失业、不稳定、发展为借口,延缓碳中和的到来。

  推动碳中和、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必须特别重视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巨大,但很大程度上取得的成果是已有知识的扩展,或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经之路。德国开始工业化时也学习了英国,日本明治维新也学习西方。但它们后来都有自己的创新,甚至后来者居上。实现碳中和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和创新,要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真正生根,在中国文化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