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5年得知曾希圣处境艰难,毛主席批评与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朱德和我了……”在谈及长征时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朱德和我了……”

在谈及长征时,毛主席如此高度的评价二局以及二局局长曾希圣。

作为我军的“破译三杰”之一,曾希圣在情报工作中出类拔萃,屡破国民党重要军事情报,为我军料敌于先、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建国之后,在毛主席提议下曾希圣主政安徽。

主政安徽期间,曾希圣查勘安徽的地理、水文特点,提出治理淮河方略,兴修水利工程;同时在安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在农业生产上力排众议为安徽农民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也恰恰是在农业生产上的举措让曾希圣深陷政治泥淖的旋涡之中,他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处境十分困难,更甚者有主张将他明正典刑者。

好在1965年,毛主席视察杭州时召开了由华东高层多人参加的会议,此时只担任华东局第二书记的曾希圣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看到戚戚然的曾希圣,毛主席又怎么会不明白,随即勃然大怒。

“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你们这些长征走来的同志为什么不给曾希圣分配工作?做人不要忘了本!”

可以说这些话极重,曾希圣在长征中做了那些功绩会让毛主席念念不忘?他又在主政安徽时犯下了什么“错误”让他处境困难?会议之后,他又有何结局呢?

情报工作“创业人”,“假电”发敌军,红军度乌江

1904年,曾希圣出生于湖南资兴牵牛拗。

曾家乃是书香之家,7岁时曾希圣入书馆读书,后又在1920年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从这一点上说,曾希圣还是毛主席的师弟。而这里也是湖南革命的摇篮,在这里曾希圣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进步思想,并完成了人生信念的建立。

1924年,曾希圣在毕业时拒绝了父母亲故赴日留学的建议,投身于革命之中,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之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并赴苏联学习,而在1927年时曾希圣已经担任了国民党的中层军官。不过纵使当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大肆清除共产党人,又有父亲被农会判处死刑,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加入了共产党。

而在正面的武装斗争之外,党也需要一大批同志投身于隐秘战线,以此获取敌人的动向情报。就这样曾希圣奉命潜伏敌营,并被委任参与筹建无线电通讯队伍。1930年,曾希圣调往上海担任谍报科科长。

当时时局紧张,为了掩人耳目曾希圣与黄杰、何书衡组建了“家庭”。何书衡与黄杰假扮父女,曾希圣则为黄杰的小叔子。期间,曾希圣更是敏锐的意识到国民党对军事新闻管理的漏洞从报纸上搜集情报,也是因此而弄清了国民党的3次“围剿”计划。然而顾顺章的叛变,在造成了党的重大损失的同时,也让曾希圣不得不转移到中央苏区。到达苏区后,曾希圣被委任为侦查科负责人(即二局前身)。

众所周知,无线电密码的破译绝非易事,其难度可想而知,它不仅需要熟稔的技术,更需要破译人员缜密的心思。

1932年,宜黄战争中我军缴获了国民党两大箱敌军文书,其中更有孙连仲部的密电,曾希圣很快想到了办法——在抄收孙连仲部密电的同时,不断的反复猜译,就这样密电破除。

而在曹祥仁、邹毕兆到了二局后,破译三人组上线。他们通力合作破译了国民党众多的密电,让国民党的部署暴露无遗,我军的应对也就极其轻松。

在红军四渡赤水后,红军局面十分凶险。

危险之际,曾希圣又提出利用破译的密电发送假电给相关国民党军队,以此调虎离山打乱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所发出的“假电”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也让红军顺利渡过乌江,进军贵阳。

责任田起风波 问心无愧真党员

建国前夕,曾在安徽多年,对安徽有了极深感情的曾希圣曾对毛主席表达了想在安徽干一番事业的决定。毛主席对于这一点也是记忆深刻,随即提名曾希圣主政安徽,很快便得到了领导同志的一致赞同。

坦白讲,安徽在当时旁人看来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仅有淮河泛滥,又有众多贫民,所以治皖的担子极重。

可是曾希圣并不怕,他也是实干派。出任安徽省省委书记后,他便迅速调阅、查勘地理、水文水情,并向毛主席、治淮委员会提交了《治淮方略》,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一如佛子岭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极大的缓解了淮河水患。

然而1959年到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叠加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饿死、逃荒者也是比比皆是,安徽尤甚。

必须要解决困局,此时的曾希圣兼任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可是他却并不贪恋高位主动请辞,心中有愧的他回到安徽主持解决问题。

很快他便冒着风险同意搞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这显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徽的粮食产量也迅速恢复并达到了最高点。

可是这样的施政方案显然是有悖于大方针的。虽然此间毛主席曾经对曾希圣推行的责任田表示了肯定,可曾希圣作为推行者仍旧被推上风口浪尖,举报者众。他也被严厉批评被调往华东局担任第二书记,同时还不安排具体工作,甚至不让他出席会议。

但就他本人而言却并不后悔,在赋闲期间甚至还制作了一些农业相关的图纸、模型。对于这样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党员,毛主席也同样不忍心。

于是也就有了片头的一幕。

而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曾希圣被调往西南局担任书记处书记一职。可惜的是一场风波他再度被卷入其中,毛主席、周总理将他保护到北京后,他又被查出罹患重病,最终1968年病逝,终年64岁。

1978年,他平反昭雪,对于他的功绩也得到了一众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