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我们可能错了,土星环可能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

魅力科学君 2025-01-12 18:14:57

说到土星,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太阳系第二大行星”的身份,而是它那美丽的行星环,实际上,科学家对土星环也非常感兴趣,并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

根据之前的理论,土星环的颗粒主要由水冰构成,而这些水冰颗粒会不断受到太空中微流星体的撞击,由于微流星体带来的尘埃物质会污染土星环上的颗粒,使它们逐渐变得暗淡,因此如果土星环已经像土星本身一样存在了数十亿年,它就理应变得非常暗淡。

而观测数据却表明,土星环是非常“光洁明亮”的,所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与土星本身的年龄相比,它应该很“年轻”,由于这种观点合情合理,因此在过去的日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科学家甚至还通过理论估算出,土星环的年龄应该在在1亿至4亿年之间。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却发现,实际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 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表明,我们可能错了,土星环可能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年轻”。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根据介绍,在此次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了来自“卡西尼”号探测器(Cassini)的数据建立了计算机模型,用于仔细研究微流星体与土星环的相互作用。

(↑“卡西尼号”探测器)

科学家发现,撞击土星环的微流星体虽然非常微小(直径一般在1至100微米之间),但它们的速度却很快(一般都可达到每秒30公里),因此它们都蕴含了很高的动能,能够在撞击瞬间产生较为极端的物理效应。

模拟结果表明,当撞击发生时,这些微流星体通常会受到超过100GPa的高压(这大概是地球海平面气压的100万倍),同时其温度会骤然上升到超过1万摄氏度,这种剧烈的冲击会导致构成微流星体的物质,以及土星环中极少一部分的物质迅速气化,进而形成高温的气体。

接下来,这些高温气体会以较快的速度(平均超过每秒14公里)向外膨胀,并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逐渐形成大量的纳米级颗粒,这些颗粒主要由硅酸盐物质构成(因为硅酸盐蒸气比水蒸气更容易凝结),在土星磁场的作用下,它们很快就会带上电荷,成为带电颗粒。

在此之后,这些带电颗粒并不会留在土星环之中,根据计算机模型的模拟,它们会被土星磁场“驱逐”出土星环的平面,其中的一部分会在土星引力的作用下坠入土星的大气层,另一部分则会因为具有足够高的速度而直接从土星的引力场逃逸。

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指出,这样的结果表明,尽管微流星体会不断撞击土星环,但是它们所产生的“污染物”却并没有积累在土星环上,而是很快就会“带”走,这种机制就像是土星环的“自洁系统”,可以让其始终保持着相对“光洁明亮”的状态。

而这就意味着,土星环可能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年轻”,其真正年龄可能会远远超过几亿年,甚至在土星形成之初,它就可能已经存在了。当然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也只能说是一种合理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否真是这样,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能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资料:Pollution resistance of Saturn’s ring particles during micrometeoroid impact,Nature Geoscience. doi.org/10.1038/s41561-024-01598-9

5 阅读:2494
评论列表
  • 2025-01-15 00:09

    卖棉花糖了,5元一串,10元三串[呲牙笑]

  • 2025-01-14 14:11

    在太阳系,气体星体都有光环,太阳也不例外,它有小行星带。在本人研究的太阳系形成模式《物质对流环形成行星》里,原始太阳是一个缓慢旋转的球体,旋转加快了球体中心物质的聚合,而在表面,物质个体的大小则由于离心力的原因随球体纬度分布,纬度越高个体越小;纬度越纸个体越大。这些较大个体的物质,被离心力甩到原始太阳赤道面后就变成了太阳的光环一一小行星带。同时,在原始太阳的所有表面,都存在一个里外温差,也就是下面的物质向表面升起形成流体,并受太阳的自转向而偏转形成物质对流环。这些环一边旋转一边收缩并被太阳的离心力抛向远方并形成气体行星和类地行星。气体行星在形成过程中象原始太阳一样,甩出了表面得较大物质个体形成了光环,所以气体行星光环的形成早于该星体本身。而原始太阳中纬度日面产生的物质对流环则形成了内地行星。

魅力科学君

简介:解读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趣闻,感受科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