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景德镇瓷业与传统瓷业,有何区别?

紫山看历史 2023-04-19 23:57:02

1949 年至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手工业,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逐渐恢复,这一恢复过程也伴随着瓷器装饰艺术的延续与发展。

景德镇瓷业发展原因

建国初期,全国手工业处于凋敝状态,各行各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根据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记载,民国时期的工农业生产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与压迫,长期以来处于“国弱民贫、百业凋零”的局面,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亦是如此。

建国初期,景德镇的瓷厂所剩无几,陶瓷工人们也四处流散,大多数的瓷厂都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窑厂主们都面临着原料缺乏、资金不足、销路不通等各种困难。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提出优先发展特种手工艺的经济政策。在1949 年至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景德镇的工作重心集中于恢复瓷业生产和稳定市场。因此市委市政府积极疏通销售渠道、解决原料供应,并发放贷款救济以帮助瓷业恢复。

除此之外,在基础生产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景德镇开始积极创办“市画瓷合作社”,并将旧时代的老艺人组织进“陶瓷工艺美术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不仅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也是对陶瓷美术家及传统瓷绘艺术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恢复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培养了一大批工人技术队伍。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景德镇的主要工作重心在于恢复生产,因此瓷绘艺术的新发展是微乎其微的。

三年恢复时期的景德镇瓷绘艺术主要着重于对传统瓷绘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继承和延续,这也为 50 年代瓷绘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景德镇瓷业表现内容的延续

在1949年至1952年间,景德镇瓷绘题材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神仙罗汉、花鸟鱼虫等传统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国家政策以恢复、稳定为主,瓷绘艺术没有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

其二,民众的审美意识本身有很强的延续性与习惯性。传统题材仍受到民众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其三,景德镇人历来重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一直以来“师徒相承”、“父子相授”的传承方式使旧有的创作观念与创作习惯长久存在并延续下来。

因此,这一时期的景德镇日用瓷器在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与明清瓷器别无二致,仅部分作品在题款时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等时间字样,透露出新时代的气息。

1.人物题材的延续

景德镇瓷绘中的人物题材主要包括婴戏、仕女、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和戏曲小说人物。由于一脉相承和大体相近的创作模式,建国初期的瓷器纹饰缺少转变的动力,画面内容尚未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长期盛行的仕女图在新中国初期依然有广阔的社会基础。仕女形象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柳叶眉丹凤眼,悬胆鼻子樱桃唇”,人物身姿修长婀娜、举止优雅舒缓。

人物形象在装扮上也与古人一致,发髻盘于顶或挽于脑后,部分可见珠钗。服饰多着长裙,飘带绕身,帛巾披肩,腰系长带,外罩褙子或披风,有飘飘欲仙之态,是典型的古代贵族女性形象。

神话人物题材在解放初期也依然延续传统画面内容,以佛道等宗教传说、民间传说和仙人神话的历史典故为主,以历史人物44故事情节为瓷器绘主题的装饰纹样在建国初期依然延续下来。

在创作过程中,景德镇的瓷工们挑选在历史长河中举世无双的文人隐士、代代相传的才子佳人、大智大勇的英雄将士作为瓷绘题材,此类纹饰着意于对儒家思想忠孝节义的弘扬或传统精英文化的表现。 戏曲小说人物纹饰于明末清初之际蓬勃兴起,在建国后依然大量流行。瓷绘画面大多选择所盛行的文学作品中戏剧冲突性强、人物互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加以描绘,如空城计、桃园结义、长亭送别等,种类繁多。2.花鸟题材的延续

自宋代始,花鸟画独立分科,其表现内容和题材范围逐渐固定,至新中国建国而未有大变。花卉蔬果、麟甲草虫、飞禽走兽成为约定俗成的花鸟画题材,瓷器彩绘的选择空间极大。

题材内容覆盖面极其广泛,种类繁多,为表达某种约定俗成的吉祥寓意,各类纹饰不仅单独出现,还常与其他纹样按照一定的规律相组合。如仙鹤配松树寓意松鹤延年,蝙蝠寿桃组成五蝠捧寿;新中国初期景德镇艺人与瓷工也基本沿袭传统画面内容。

如50年代初期日用瓷器《花鸟纹提梁壶》,雍正年间珐琅彩《花鸟纹碗》题材内容与组合形式一致,均为“竹梅双雀”组合程式,都有福寿吉祥的象征寓意,仅制作工艺与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3.山水题材的延续

解放初期的山水题材也延续了传统画面内容,以山水田园、自然风光为主题装饰纹样。画法深受明清文人山水画的影响,借鉴南宗文人山水画程式,“轻形似而重意趣”,以山川自然寄寓情怀,独抒性灵。

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表现模式,深深地植根于景德镇瓷绘工作者的脑海中,使建国初期的山水题材基本延续传统面貌。题材内容或仿古人画作,或写诗词歌赋,或写生自然,或诗意田园,描绘远避现实的山林世界。

山水纹饰从题材内容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在自然山水中衬以渔樵高士,寄寓了文人雅士淡泊野逸的思想意趣;另一类在自然山水中掩映楼阁亭台,表现深山古寺、田园山居之景,反映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追求

建国初期的山水人物题材主要描绘自然山水景物,人物仅作为象征性的衬景出现。题材内容主要有山石树木、河水孤舟、秋水长天、烟林远帕等,夹以松、竹、梅、蕉叶、卷云等纹饰,以山纹川自然来传达传统文人意趣,有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和浓厚的文人气息。

作为画面点景的人物形象也承袭传统人物形象特征,寄寓了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活的避世心境,反映文人内心洒脱隐逸的思想和物我两忘的高雅情操,氛围寒荒萧瑟,幽静清远,符合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

建国初期《山水风光图盘》,盘心绘山水归帆图。近景处以写意画法描绘流水扁舟,舟上一渔夫撑篙,江水大面积留白,有水天一色之感。远山渐隐,红日高悬,空白处以题跋压偏,画面氛围恬淡高远,画意生动洒脱,青山碧水清远疏阔,颇有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雅致意趣。

山水楼阁图主要以自然山水以及亭台楼阁组成画面,题材内容包括山川乡居、亭台楼阁、风景园林、石栏水榭、田园风光等,传达传统文人的高雅心境与民间对诗意田园的追求。

表现形式的延续

建国初期,景德镇的瓷工们不仅延续了传统的题材内容,还沿袭了一套系统的、固定的瓷绘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基于景德镇匠人们代代相承的创作模式和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积累的经验。

1. 造型审美性的延续

景德镇瓷器中,线描作为画面造型的基本语言,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与审美规则。在绘制工整繁复的图案时,多中锋用笔,笔势缓慢平稳一气呵成,形成舒畅圆润且力透纸背的线条。

在绘制各种花鸟、山水、人物图时,运笔抑扬顿挫,粗线丰润、细线轻盈,显示出强烈的节奏韵律和力度感。线条的长短方向在绘制不同的物象时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质感,运笔时的轻重快慢形成线条的粗细浓淡,提按转折表达出静动刚柔,疏密分布产生流动性,变化丰富。

2.色彩层次感的延续

在景德镇瓷绘的色彩选择上,画工们将水墨画的设色方式运用到瓷器彩绘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色料自身的特征进一步发展。青花在瓷器上,犹之墨笔画之在纸上。彩绘在瓷器上,也等于彩绘在纸上。

3.构图程式化的延续

构图就是将既定的纹饰素材按照传统的规律方法进行排列组合。1949年至1952年,景德镇瓷绘的构图布局与明清时期几乎一致,都是将特定的纹饰排列成固定的组合程式,能够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态度与寓意象征。

构图大致可概括为两种程式:图案性构图与绘画性构图。图案性构图主要受到传统的民俗观念的影响,绘画性构图则吸取了水墨画的布局技巧,两种构图程式截然不同。

图案性构图中,画面布局即图案的组织。将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变形、简化,形成程式化的图案,再将诸多图案运用对称、重叠、旋转、循环等手法排序组合,在多种吉祥纹样中组织位置,形成多而有序、骄罗整肃的构图形式。

这种构图追求特殊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不可避免地“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有图案化的装饰意味。图案性构图注重瓷绘画面的全体满绘,有“满”和“密”的艺术特征,画面几乎不留空白。

绘画性构图则具有绘画的表现特征,没有或极少有图案的组织,构图手法完全参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方式,用散点透视把繁杂的景物铺叙在一个画幅上,疏密相间层次分明。

以瓷上山水为例,有繁密的全景式构图,有疏简的三段式构图,也有平远的横卷构图,布局程式多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等构图手法,整体上看宛然一幅中国水墨画。

综上所述,解放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主要是在恢复时期,延续传统的瓷器工艺,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最终促进现代景德镇瓷业的蓬勃发展。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