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项链》,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初看上去,不得不说,头脑嗡的一声,就给弄懵了。
写的是啥意思?
对于儿童来说,这篇课文也写得相当的艰涩。
它的艰涩在于,它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而对于儿童来说,能够记得一篇童话的,在于它有着强烈的节奏感的故事情节。
我们先来看一下《项链》这篇课文: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它想表达什么?
我们找来参考资料,帮助我们解读一下:
先找来一本李升华、米绍霞编的《打破阅读的壁垒:全学科阅读课例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12版)一书,其中对这篇课文有如下介绍:
——《项链》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画面感极强,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文质兼美。——
再找来一书,系由张丽主编的《幼儿文学学习活动教程》(新时代出版社,2012年8月版),其中有对此诗的解读剖析:
——这篇写景散文采用变焦镜头式的写法,先向孩子们展现大海宽阔的远景;然后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沙滩、浪花、海螺和贝壳、小娃娃和项链;最后又拉为脚印、沙滩和大海的远景。这些镜头为幼儿展现了美丽的海滨风光,能让幼儿引起无限的遐想,进而感受到大海沙滩的美。——
在周兢主编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中,有对此诗的更详细的解析:
——《项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侧重描绘优美的自然风景,并与孩子们生活相联系,注重孩子们的美感熏陶,引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大海景象。作者的描述由远至近——先是大海宽阔的远景,然后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沙滩、浪花、海螺和贝壳、小娃娃和项链,最后又拉回到脚印、沙滩和大海的远景。其中,对浪花的描述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哗哗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而篇末又把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真是一篇具有美感、充满想象力的好散文。——
在吕明主编的《幼儿文学作品赏析与写作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中,解读的更为详细了。
——夏辇生(1948—),生于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浙江嘉兴日报文学副刊编辑。文学创作涉笔报刊、电视、儿童文学三大领域,已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50多万字,播出各类电视艺术片36部(合计105集)。曾获嘉兴市优秀作家奖、市优秀专业人才称号,浙江省十佳文艺新星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被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
作者以项链为题就已经让人浮想联翩了,而这条项链又是大海悄悄带来的小海螺和小贝壳,这就会让我们想起是大海的浪将它们带到海边的,小娃娃高兴了,串成了一条条美丽的项链.美美地戴了起来。这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个小女孩光着脚丫在沙滩上玩耍,并不时地捡着沙滩上被海水冲上来的贝壳,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
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这个美丽的娃娃在海滩上嬉戏时的样子,拟人手法的运用,海浪冲刷后留下的贝壳,作者这样写道“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悄悄”二字将大海宽大的胸怀和一起陪伴着小女孩玩耍的情形表现出来了,“撤”这个动词就将整个海水带来贝壳的过程写得更活。
但更美的是在沙滩上留下的女孩儿的串串足迹,那才是大海的项链,挂在了大海的胸前。作者的想象如此特别,把我们从一幅小的画面立即带到了大的情景当中。当夕阳西下,小女孩要回家了,橘色的天空与海水连接在一起,远处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远去,而在她背后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就像她的那串美丽的项链。
作者用项链这个意象与贝壳和小脚印相联系在一起,通过海天一线的场景展现出来,意境让人回味深远悠长。——
这些解读,洋洋洒洒,似乎言之甚详,但细读之后,又感到什么也没有说出,这篇散文,究竟想表达什么?
因为散文太过短小,我们有必要探寻一下,这篇文章最初的来源出现在哪里?
笔者略作考察,原来《项链》的最早出处,发表在《幼儿画报》1985年第7期上。
《幼儿画报》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的一份少儿刊物,创刊于1982年5月,主要读者是面向3——7岁的儿童。
这份刊物的编辑风格,是每一期第一、二版中,总是刊登一篇带有童话风格的散文,辅以一、二页的通栏插图,形成一幅颇有气势的图文卷轴,相当于《读者》杂志上的刊首语,文简而意赅,很吸引眼球。
儿童拿到这样的刊物,可能不会注意那寥寥的几行似懂非懂的文字,倒是被那先声夺人的插图给俘获了。
《项链》就是在这样的刊物的编辑风格匡定之下,出现在刊物上的。
我们看一下《项链》发表时的画页:
《幼儿画报》1985第7期
它的原文,与现在的课文相比,稍有不同,我们略作比较,括号内的是现在的课文内容:
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笑着(课文里改成“哗哗地”),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小娃娃嘻嘻笑着(课文里改成“嘻嘻地”),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串(课文里改成“穿”,下同)成彩色的项链,挂在娃娃的胸前(课文里删去“娃娃的”)。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课文里改成“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的胸前(课文里删去“的”)。
夏辇生在《幼儿画报》的首版上发表的儿童散文,除了这一篇《项链》之外,还有多篇类同的短小的朦胧体散文诗,我们可以看一下:
1984年第7期首页
1994年第4期
1995年第4期
1996年第4期
可见,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的时候,就是应刊物的版面布局要求,而有的放矢创作的。
可以说,正是《幼儿画报》的版面特征,才促成了这样的近似格言体的散文诗的应运而生。
那么,《项链》的内涵与意蕴,我们也应该结合《幼儿画报》的卷首文章风格定调而捕捉作者的真正的写作意图。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写作《项链》的指向所在与生成路径:
一是主题上,作者赞美了童年美好。纵观课文,它的“眼”,是最后一句,即“孩子的脚印,如同项链,挂在大海的胸前”。
文章的前部分是实景描写,刻画了孩子用大海馈赠的贝壳,做出了一条项链,但是这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升化,升华的结果 ,就是必须回到儿童散文诗的真正目的上来。
所有的儿童作品,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去享受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赞美童年的那种前途无量的人生存在,一句话,是给予孩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童年情境渲染,让孩子懂得童年是生命最好的赠予。
这份赠予,必然也是孩子在与大自然接触过程中,给予环境的最美一道风景。
整个《项链》,本质上歌颂了人类的童年,歌颂了人类的生命,给孩子一种强烈的印象与教导,就是他们的一切,是大自然的最宝贝的财富。
实际上,这里的大自然是人类价值体系里的“大自然”,是按照人类的审美体系和价值判断而物化的一个载体,所以,作品中的大海才会把人类的幼崽留在沙滩上的脚印,看成是一种回馈,一种项链般的装饰。而事实上,大自然是不可能把脚印看成美丽的回馈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价值体系,施予了作品中的“大海”,所以诗中的“大自然”才会珍爱人类孩子的脚印。
这篇散文,就是通过对大自然的人格化设计,而传输给孩子一种强烈的印象,就是孩子是可爱的,是值得珍爱的。其结果 ,就是达到歌颂与溢美童年的终极需要。
这是儿童作品能够慰藉孩子心灵的需要。也是儿童作品必须恪守的一道终极原则与戒律。
而在我们上面引述的对这篇散文文的评析文章中,只是强调文章的目的是“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而却没有看到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歌颂儿童的生命与价值,把孩子们的地位捧的很高。
这也正是茅盾在《风景谈》里强调的一种观念,那就是最美的风景是有人的风景。
在作者夏辇生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主题,那就是对孩童生命、生活、生存的礼赞与溢美。
二是构思上,实现从现实到意象的升华。在夏辇生创作的散文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在实写的现实情境中,必然要升化成对其它事物的影响。
在《项链》中,孩子在现实的大海上串出了一条项链,但到此是不够的,作品没有意蕴,也无内涵,必须让它升华。作者选择了孩子在大海边活动造成的影响,那就是沙滩上的脚印,然后这个影响升化出去,就构成了作品的“大海项链”的意象。
再看作者的另一个作品《爱唱歌的小草莓》,作者这样写道:“小鸟的歌落在地上,地上就长出红红、香香的草莓”。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构思仍是如出一辙,就是从小鸟的歌,影响到了草莓。
其实,这属于一种无厘头的影响,因为事实上,小鸟的歌,与草莓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作者的“想象力突破屏障”的创作动机之下,“无厘头地”、蛮不讲理地实现了这种“通感式”的跨越。
我们再拿出夏辇生创作的《小鸟的歌》来看一看:
1993年第5期
“小鸟的歌,洒向树枝,在树枝的缝隙里泻成金色的阳光瀑布。”
作者的创作构思,也是从小鸟的歌开始,说声音影响到了树枝,然后影响到了阳光在森林里的穿透,其实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必须进行这种升华,由此产生诗意所必须秉持的“想象的空灵”。
三是在具体的升华上,必须依托一个核心的喻体。因为“现实到意象”之间,有无数个升化的路径,就像《项链》中孩子的脚印,有无数个比喻的可能 ,但这篇作品中,抓住了“项链”这个核心喻体,从而把孩子玩的贝壳项链与孩子的脚印,勾连在一起,实现了孩子的“脚印”到“项链”的升华。
我们可以看一下夏辇生在《幼儿画报》上发表的四季娃娃的散文作品,每一个季节的拟人化的影响,都是通过抓住一个喻体来完成的。
我们先看《春娃娃》,是把“春娃娃”对应成一个会跳舞的孩子,然后诱发了“从现实到意象的升化”:“因为它的跳,引得草绿花开。
《夏娃娃》里,作者抓住了“夏娃娃”的核心关键词“调皮”,展开“影响力联想”。
《秋娃娃》里,把秋娃娃设喻成一个爱吃果实的娃娃,由此引发接续下来的联想。
《冬娃娃》里,把冬娃娃写成一个画家,以此作为拟人化的喻体,一连串地写出它的影响后果。
春夏秋冬有无数个拟人化的可能,但作者仅仅抓住其中的一个对应的比喻主体,展开“影响”的想象,构成了作者的构思联想路径。
因此,从课文《项链》单篇文章来看,我们会感到一头雾水,莫名所以,但结合作者的系列作品以及发表散文作品的《幼儿画报》的风格范式来看,《项链》有着它的适应发表刊物的特殊性与针对性,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悟到《项链》为什么有着这样的语体表述方式及构思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