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拓跋珪光复代国,自称魏王,他的城府究竟有多深?

抗抗说历史 2024-08-01 17:24:52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公元376年,大秦天王苻坚,灭掉了代国,将其分为两部,交给匈奴部落的两个首领统管,黄河以东归刘库仁,黄河以西归刘卫辰。原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和他的老娘贺氏,跟刘库仁那儿住着。

史称,东部首领刘库仁施行仁政,赢得百姓爱戴。代国虽然已经灭亡,但刘库仁对六岁的拓跋珪十分尊重,不但照顾得很好,而且礼数也周到。刘库仁常对儿子们说:

这个娃娃不一般,将来兴复大业、重耀祖宗,一定是他。你们要好好地侍奉他。

大秦天王苻坚晋升刘库仁为广武将军,赐予旌旗、战鼓、伞盖,一切仪仗,都按诸侯的标准。

衣赐履说:之前我们讲过,贺氏本来带着拓跋珪住在娘家贺兰部,等到苻坚命刘库仁打理黄河东部地区,贺氏和拓跋珪就投奔了刘库仁。

他们为什么不在娘家呆着,而要投奔刘库仁?

因为,贺兰部和拓跋部互不隶属,只是姻亲关系。而刘库仁所属的独孤部,本为拓跋部臣属部落,刘库仁是拓跋什翼犍任命的南部大人。刘库仁之于拓跋珪,有点像是在少主成年之前,替少主行使职权的老管家。

因此,拓跋珪投奔刘库仁,才是回家;在贺兰部,实为寄居。

【独孤求败,实际上是匈奴人】

刘库仁受到苻坚的封赏,刘卫辰毛都没有一根,非常愤怒,就斩杀前秦的五原(内蒙古包头市)太守,之后,进攻刘库仁。刘库仁举兵迎战,大破刘卫辰,一直追到阴山西北一千余里处,抓了刘卫辰的老婆娃娃,收服他的部众。刘库仁又乘势西征库狄部落,抢夺大量牲畜,把库狄部落迁徙到桑干川(山西省阴县南桑干河上游)。苻坚将公孙氏的闺女嫁给刘库仁,嫁妆丰厚。刘库仁谒见苻坚,苻坚加其为振威将军。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

公元384年,慕容垂反叛苻坚,自称燕王。

后燕宁朔将军平视,数次暴打前秦幽州刺史王永(王猛子),王永向刘库仁求救。刘库仁派大舅哥公孙希,率三千骑兵前往救援,大破平视军,长驱直入,占据唐城(河北省唐县),与后燕抚军大将军慕容麟相持。

十月,刘库仁听说公孙希战胜平视,就想率大军救援前秦长乐公苻丕(苻坚庶长子),调遣雁门(山西省代县)、上谷(河北省怀来县)、代郡(河北省蔚县)的军队,屯驻于繁畤(山西省浑源县西南)。

前燕太子太保慕舆句的儿子慕舆文,还有零陵公慕舆虔的儿子慕舆常,这哥儿俩当时都在刘库仁手下做事。当初,前秦灭前燕时,慕舆文等都应该被送到长安,但他们逃奔了刘库仁。此番,慕舆文等知道三郡部队不愿远征,他们就于夜间,率三郡之人突袭刘库仁。刘库仁躲到马厩里,被慕舆文薅出来一刀杀了,跳上刘库仁的骏马,一道烟逃奔了慕容垂。公孙希的部众听说刘库仁死了,瞬间崩盘,公孙希逃亡,刘库仁的老弟刘头眷接管了刘库仁的部众。

公元385年,白部首领系佛反叛,刘头眷无力平叛,就向前秦并州刺史张蚝求援,击破系佛。之后,刘头眷在善无(山西省右玉县)击败了贺兰部落(内蒙古阴山山脉北),又在意亲山(内蒙古四子王旗北中蒙边境)击败了柔然部落(又称蠕蠕),获牛羊数十万头。

刘头眷的次子刘罗辰,性机警,有智谋,对刘头眷说:

老爹啊,近来征战,所向无敌,然而对心腹之患,要早作图谋!

刘头眷说,谁是心腹之患?

刘罗辰说,我堂兄刘显(刘库仁子)啊,这家伙是个狠人(忍人也),他一定会作乱,早晚间事(为乱非旦则夕耳)。

刘头眷笑了笑,没当回事儿。

果然,刘显找个机会就把叔父刘头眷给做了,自己做了老大。刘显跟他老爹刘库仁不一样,他早就想把拓跋珪干掉,上位之后,即行实施。刘显老弟刘亢泥的老婆,是拓跋珪的姑姑,立即派人密告拓跋珪的老娘贺氏。刘显的智囊梁六眷,是原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外甥,他也派手下干部穆崇、奚牧,暗中通知拓跋珪。梁六眷把自己最宠的老婆和所骑骏马交给穆崇,说:

兄弟,刘显很可能会怀疑是我告的密,你骑上我的马,带上我的女人,对外宣称畏罪逃跑,我能不能躲过这一劫,全靠你了。

当天晚上,拓跋珪的老娘贺氏,请刘显喝酒,一直喝到半夜,把刘显灌了个七荤八素(后夜饮显使醉)。乘刘显酒醉,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等人,跳上电单车一道烟跑了。

第二天早晨,贺氏故意惊动马厩中的马匹,刘显起身察看。贺氏哭着说:

我的儿子们本来都在这里,现在全都不见了。你们谁杀了他们?

刘显于是没有派人去追拓跋珪。

【献明皇后贺氏】

衣赐履说:这一段很有点意思,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贺氏是请刘显喝酒吗?不是喝酒,是“夜饮”,内涵丰富很多。喝酒,挑逗,上床,昏睡……反正,从开喝直到第二天早上,贺氏不能让刘显离开自己的视线,为拓跋珪赢得充分的逃跑时间。

第二,贺氏究竟有几个儿子?贺氏说“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也即是说,贺氏不止拓跋珪一个儿子。贺氏是前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儿媳妇儿,世子拓跋寔的正妻,拓跋珪是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被视为代王的继承人,则说明他是拓跋寔的长子,既是长子,又是遗腹子,说明贺氏其他的儿子,都不是拓跋寔的儿子。

《魏书·刘库仁传》载,于是献明皇后携太祖及卫秦二王自贺兰部来居焉。

太祖指拓跋珪,卫、秦二王,大约就是贺氏另外两个儿子,拓跋珪的老弟,即后来的卫王拓跋仪和秦王拓跋觚(读如孤)。

拓跋仪和拓跋觚,都是拓跋寔的老弟、秦明王拓跋翰的儿子,也即是说,拓跋寔死后,贺氏就跟了小叔子拓跋翰,生了这两个儿子。

彼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老爹死了,儿子收编小妈;老哥死了,小叔子收编嫂子,是极正常的事情。

但是,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风俗,当小叔子死后,被收编的嫂子,在名份上,又回到以前老公那头儿。

八月,拓跋珪逃到贺兰部,投靠了大舅贺讷。贺讷十分惊喜,说,官家复国之后,不要忘了老臣啊!

拓跋珪笑说,真能如舅舅所言,怎能忘记?

刘显那头儿,果然怀疑梁六眷泄露了他的计谋,就要把梁六眷抓起来。

这时,穆崇四处扬言说:

梁六眷不是个东西,不讲恩义,居然帮着刘显做叛逆之事!老子抢了他的老婆和骏马,以泄心头之恨!

刘显听说之后,打消了对梁六眷的怀疑。

拓跋珪到贺兰部后,老娘贺氏的堂弟、外朝大人贺悦,率其部众尊奉拓跋珪。

刘显听到消息,心中火起,打算杀掉贺氏。贺氏于夜间逃到刘亢泥家,跟神车中躲了三天。刘亢泥以全家性命相保,刘显才放过贺氏。

衣赐履说:神车就是放置神像的车辆。胡三省注说,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房屋,因而把神像供奉在车上祭祀膜拜,庄严不可侵犯。

以前的南部大人长孙嵩率部众七百多家,背叛刘显,逃到五原(内蒙古包头市)。当时,拓跋寔君的儿子拓跋渥聚众自立,长孙嵩想去归附他。手下干部乌渥说:

老爹是反贼,我们岂可归附他的儿子?不如归附拓跋珪。

长孙嵩有些犹豫,乌渥就上前掉转了长孙嵩牛车的方向,长孙嵩就这么半推半就投奔了拓跋珪。

衣赐履说:彼时,少数民族政权的继位制度并未固定,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行,所以,继承人的确定,很容易引起巨大纷争。拓跋珪并非唯一的代王继承者,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兄弟叔侄,恐怕不少,这位拓跋渥就是一位。

拓跋渥的老爹拓跋寔君,是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公元376年,杀了自己一堆兄弟,顺便把老爹拓跋什翼犍也给做了,后被苻坚押到长安,车裂。

后来,刘显部发生内乱,以前的中部大人庾和辰,乘机护送贺氏投奔拓跋珪。

支持拓跋珪的人越来越多,贺氏的老弟贺染干心中忌恨,率军包围了拓跋珪的居处,贺氏对贺染干说:

你们当我不存在吗,竟然要杀我的儿子(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

被老姐一通熊,贺染干有些惭愧,就退走了。

衣赐履说:贺兰部和拓跋部互不隶属,归附拓跋部的多了,就意味着贺兰部的少了,贺染干对拓跋珪的愤恨,还真不是毫无道理。

之后,拓跋珪的叔伯曾祖父拓跋纥罗(神元皇帝之曾孙)与他的老弟拓跋建,以及七七八八的部落首领,向贺讷请求,共同推举拓跋珪为国主。

衣赐履说:这个拓跋纥罗是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的曾孙,拓跋珪是拓跋力微的六世孙,拓跋纥罗和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是同辈儿的。

公元386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在牛川(内蒙古兴和县西)召开大会,即代王位,改年号为登国。

拓跋珪任命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别统领各自部众;上谷(河北省怀来县)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广宁(河北省涿鹿县)人王建、代国人和跋、叔孙建、庾岳为外朝大人,奚牧为治民长,全都掌管宫中警卫,参与讨论军国大事;长孙道生、贺毗等人为拓跋珪左右侍从,上传下达。

王建是拓跋珪的姑夫,庾岳是庾和辰的老弟,长孙道生是长孙嵩的侄子。

衣赐履说: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公元386年,代国复国。本年,拓跋珪十六岁。

拓跋珪是在贺兰部的大力支持下才复国的,而拓跋珪任命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拓跋部以前的旧部,再次印证,贺兰部和拓跋部互不隶属。

另,本月,慕容垂即皇帝位。

二月,拓跋珪率众迁到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城(郡政府所在城),致力农耕,休养生息,国人安乐。

三月,刘显从善无(山西省右玉县)向南迁徙到马邑(山西省朔州市)。

衣赐履说:善无北接盛乐,刘显南迁,应该是感受到了来自拓跋珪的压力,甚至可能过交手。

刘显的同族刘奴真,率部众归附代国。刘奴真向拓跋珪请求,把他的老哥刘鞬召来,统领自己的部众。拓跋珪同意。刘鞬曾经依附过贺兰部,统领刘奴真的部众后,派老弟刘去斤给贺兰部的首领贺讷送去黄金和马匹,表示感激之情。贺染干对刘去斤说:

我对你们兄弟不薄,如今你们统领了部众,应该归附我诶。

刘去斤就向刘奴真请示。

刘奴真说:

我们家世代都是代国的忠臣,我把部众交给你们,为的就是让你们奉行大义。如今你们不但功业未建,反而阴谋叛主,你们道义何在!

于是,刘奴真就把刘鞬和刘去斤杀了。

贺染干听说之后,率骑兵攻打刘奴真,刘奴真投奔拓跋珪。拓跋珪亲自迎接,并派使者前去责备贺染干,贺染干退军。刘奴真将妹妹献给拓跋珪,拓跋珪接纳。

衣赐履说:乍一看,刘奴真杀刘鞬和刘去斤,有点没道理。真实情况可能是,贺染干命刘去斤找机会做了拓跋珪,刘去斤找刘奴真商议,刘奴真又惊又怒,斩杀老哥和兄弟,又向拓跋珪献上老妹子,以示忠诚。

拓跋珪派使者责备贺染干,贺染干退军,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刘奴真本属匈奴独孤部,世代事奉拓跋部,刘奴真归附拓跋珪,天经地义;二是以贺染干的实力,搞不掂拓跋珪,只好退军。

四月,代王拓跋珪改称魏王。

衣赐履说:正月,拓跋珪称代王,四月,即改称魏王,似乎有些匆忙。

注意,此时拓跋珪只称魏王,而国号正式定为魏,则是十余年之后的事儿了。

拓跋珪为什么突然改称魏王?

当初,前秦灭掉代国(公元376年),把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小儿子拓跋窟咄弄到了长安。苻坚对拓跋窟咄相当礼敬,让他到太学读书。

衣赐履说:当时,前秦如日中天,苻坚留拓跋窟咄在长安,不排除有日后通过他来控制拓跋部的打算。

本年三月,拓跋窟咄随西燕政权东迁。行至闻喜(山西省闻喜县),西燕实际掌权者慕容永听说慕容垂已经称帝,就将部众都安顿在闻喜,任命拓跋窟咄为新兴(山西省忻州市)太守。

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

衣赐履说:三月,西燕政权东迁至闻喜,闻喜、新兴均属旧魏地,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向慕容永和拓跋窟咄宣告,代地、魏地,都应该是我拓跋珪的地盘儿,你们不要染指。至于拓跋珪正式建国号为魏,原因可能不少,我们以后再探讨。

五月,拓跋珪东巡陵石(盛乐东),护佛侯部首领侯辰、乙佛部首领代题,一齐背叛逃走。众将请求追击,拓跋珪说:

侯辰等人世代为王室效力,即使有罪,也应该暂时容忍。如今国家刚刚建立,人心还不安定,愚昧之人本来就进退无常,不必追击。

衣赐履说:这话出自十六岁的孩子之口,着实让人讶异。

六月,慕容永向慕容垂称臣。

七月十日,拓跋珪回到盛乐,代题又率乙佛部前来归降。十多天之后,代题又投奔了刘显(时驻马邑,山西省朔州市)。拓跋珪命代题的孙子倍斤,接管乙佛部落。刘显的老弟刘肺泥,劫掠了刘奴真部,既而率众来降。

八月,刘显派老弟刘亢泥迎接拓跋窟咄,并派军跟进,逼近魏国的南部边境,各部落骚动不安。

拓跋珪的侍从于桓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控制拓跋珪,送给拓跋窟咄;幢将(禁卫军将领)、代国人莫题等,也暗中与拓跋窟咄勾结。

于桓的同谋单乌干,向拓跋珪揭露于桓的阴谋,拓跋珪恐怕引发更大的骚动,就不动声色,没有行动。数日之后,于桓的舅舅穆崇也告发此事,拓跋珪于是诛杀了于桓等五人,但对莫题等七人(一说七姓),全都没有追究。

拓跋珪担心内部可能还会有人叛乱,便率众离开盛乐,向北越过阴山,再次投靠贺兰部,派外朝大人、辽东(辽宁省辽阳市)人安同、长孙贺,去向后燕求救。长孙贺一扭脸儿投奔了拓跋窟咄,安同日夜兼行,到达中山(后燕首都,河北省定州市),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儿子、赵王慕容麟率步、骑兵六千前往救援。

十月,慕容麟的军队尚未到达,拓跋窟咄从南边逼近拓跋珪,贺染干则从北部入侵,响应拓跋窟咄。拓跋珪的部众惶惑惊恐,一片混乱,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以及一些乌桓人逃奔刘卫辰。慕容麟听说以后,派安同等先期返回。拓跋珪部众得知后燕援军即将到达,人心稍稍安定。

拓跋窟咄进军驻扎在高柳(山西省阳高县),拓跋珪与慕容麟会合,共同攻打高柳,拓跋窟咄大败,逃奔刘卫辰,被刘卫辰斩杀。拓跋珪接收了拓跋窟咄的兵众,任命代国人库狄干为北部大人。慕容麟率军回国。

十二月,后燕皇帝慕容垂任命魏王拓跋珪为西单于,封为上谷王。

拓跋珪不予接受。

衣赐履说:这一段,对少年魏王拓跋珪而言,极为凶险。

第一,拓跋珪的政权合法性受到重大冲击。拓跋珪是前代王拓跋什翼犍世子拓跋寔的儿子,但拓跋寔未即位就死了;拓跋窟咄是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寔的弟弟。拓跋窟咄年长,又是拓跋珪的叔父,其继代王位的合法性、合理性,比拓跋珪更具优势。因之,拓跋窟咄的出现,导致——

第二,拓跋珪政权内部严重分化。有人反水(于桓、莫题谋乱,长孙贺投敌),有人逃跑(叔孙普洛等),有人犹疑反复(代题等),拓跋珪政权岌岌可危。

第三,外部压力山大,四面受敌。支持拓跋窟咄的西燕,亲娘舅贺染干,独孤部的刘显和刘卫辰,这些势力,无不想把新生的代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拓跋珪在政治上相当早熟,内外交困之下,作了三个决策:

第一,只作了有限诛杀。对叛徒的处理,拓跋珪并没有大开杀戒,只处理了于桓等五人,而对莫题等七人(七姓)并没追究,避免了一场大狱,安抚了臣下之心,维护了内部稳定。

但是,如果你以为拓跋珪不记仇,那就错了。

《魏书·莫题传》载:

莫题有了二心,送给拓跋窟咄一支箭,说,三岁犊岂胜重载?意思是拓跋窟咄年长,而拓跋珪年幼,不能承担重任。这个事儿,拓跋珪知道之后,一直没说,但记住了。公元408年,有人举报,莫题倨傲,行为举止,有如人主。于是,拓跋珪让人把那支箭拿给莫题看,对他说,三岁犊,能胜重载不?莫题接诏,父子对泣,次日清晨,走上刑场。

这个事儿,拓跋珪在心里搁了二十二年诶!就这份儿城府,谁是他的对手?

第二,果断举部北迁。拓跋珪知道,想要弄清楚内部还有多少人与拓跋窟咄有勾连,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离开盛乐,投奔贺兰,切断这些人与拓跋窟咄勾连的可能性。

这里要注意,贺兰部分两派,拓跋珪投奔的是大舅贺讷,跟他死磕的是小舅贺染干。

第三,向后燕慕容垂求救。借力打力,壮大自己,是拓跋珪在军事斗争方面最重要的原则,被他玩儿得炉火纯青。

讲真,从战国读到现在,人主这个级别的,不乏少年老成者,但十几岁就能够独挑大梁,在政治上老辣如是的,我心目中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汉和帝刘肇,十四岁灭了大将军窦宪的族,亲政,开创永元之隆;再一个,就是这位拓跋珪,他使拓跋部重新伟大。

拓跋珪从六岁起就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十六岁称王,直面各种尔虞我诈,死生常常一线之间,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如何分辨?谁可以是朋友,谁必须是敌人,怎么决断?

他的遭遇,让他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作出不少让人瞠目的决策,对北魏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点一点挖掘。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