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华盛顿镇的一处公墓,有一座非常特别的墓碑,这座墓碑上则同时雕刻着清政府的黄龙旗以及美国的国旗,并且这座墓碑的墓志铭这样写道:“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那么这座非常特别的墓碑主人到底是谁,他又和晚清政府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我们通过对这座墓碑墓志铭的解读和翻译,便会发现这座墓的主人名叫菲里奥·诺顿·马吉芬,他曾在清政府军械局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一批北洋海军军官、提议创办了威海水师学堂、甲午海战中督导镇远舰力战日寇。
马吉芬出生在美国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皆是美陆军的军官,而出生在这样一个军人传统的家庭,使得马吉芬从小就受到行伍的熏陶,也为他日后从军入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7年,17岁的马吉芬在父亲的支持下报考了一所位于安那波利斯的海军学院,不久后,马吉芬如愿被录取,并顺利进入到这所海军学院学习。
马吉芬进入到了这所海军学院后,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船舶驾驶,领航和蒸汽轮机维护等运用知识,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海军军事学员。
马吉芬在这所海军学院学习期间,还因为一件事情,令他不仅受到了海军部长的表扬,还成为了这所海军学院的名人。
当时,海军学院一位教授的房子遭了火灾,房子里还有两个被困现场的孩子,马吉芬目睹这一幕后,没有片刻的多想,便一个人冒险冲进燃着大火的房子,将这两个被困的孩子给救了出来,事后,马吉芬受到了家属的感谢,还让他受到了海军部长的称赞。
1884年,24岁的马吉芬即将结束他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求学生涯时,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消息便传来了,当时美国国会突然出台一个法案,只有当海军军舰上缺少海军兵士了,才能有新兵替补,补充空缺,并且这个补充的空缺名额每年只有12个,而马吉芬则落选了这12人名单,使得他只能够领取了一笔安置费后,遗憾的结束了他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求学之旅,然后回到家中待业,寻找其他进入到军队服役的机会。
但是等了很长时间,这个机会都没有出现,这就让马吉芬想要到国外去寻找机会,以此来将自己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的军事知识付诸实践。
1885年,25岁的马吉芬在权衡利弊了一番后,搭乘轮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奔清廷海军。
然而,投奔清廷海军的这个过程却并不顺利,马吉芬来到天津后,找到了美国副领事派曲克先生,请他将自己介绍给清廷重臣李鸿章,安排自己进入到清廷海军的序列。
但是,马吉芬如愿在总督府见到了李鸿章,并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入到清廷海军服役的想法后,李鸿章并没有直接安排他进入清廷海军服役,而是要求他必须参加军械局水师学堂的多学科考试,待考试成绩合格后,才能够受雇进入到清廷海军服役。
马吉芬对李鸿章这样的要求,有点小情绪,但是他还是在心中说服了自己,参加了军械局水师学堂的多学科考试。
在随后的多学科考试,马吉芬发挥出色,各学科考试成绩皆顺利通过,如愿在李鸿章的安排下,进入到天津水师学堂,担任外籍教习。
马吉芬进入到天津水师学堂担任外籍教习期间,不仅负责教授水师学堂学员们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还负责训练清军陆军和炮兵的学员,教授他们如何筑防和构筑防御工事,因此无论是在北洋水师亦或者是清军的陆军部队中有许多军官都曾是马吉芬的学生。
马吉芬除了在天津水师学堂兢兢业业的从教以外,他还建议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在威海创办一所新型水师学堂,来进一步发展清廷的海军和培养海军军官,李鸿章和丁汝昌等清廷大臣接受了这个建议,创办了威海水师学堂,并邀请马吉芬来出任威海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马吉芬作为“镇远”号大副与清廷海军一道,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在这次海战中,马吉芬带领“镇远”号战略舰的全体官兵奋力抗击日军军舰,在战斗中,马吉芬多处负伤,几近双目失明,在昏迷中被“镇远”号的海军士兵送去治伤。
中日甲午海战最终以清廷惨败作为告终后,马吉芬在失意中返回了美国,回到美国之后的马吉芬曾想用自己在清廷海军工作的经历来换取进入到美国海军的资格,但遭到了拒绝,这就让马吉芬感到很是失落。
除此以外,清军的海军在甲午海战中惨败后,西方各国舆论都认为日本海军即战力强,战斗素养极佳,而相反清廷海军则是指挥混乱,毫无战斗力可言,这样的舆论让参与过中日甲午海战的经历者马吉芬很是愤怒,为此,他四处演讲,叙说清廷舰队的英勇作战,以此来为清廷海军证明。
但是即便,马吉芬拖着病躯到处演讲,为清廷海军的证明,但抨击和贬低清廷海军的舆论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越来越多,这就让马吉芬越发的愤慨和无奈。
1897年2月11日,在清廷海军将领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马吉芬选择了这一天,向他的人生告别,他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医院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马吉芬死后,他的父亲和亲属遵照其遗愿,给他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北洋海军军服下葬,并在,棺木上覆盖着一面清廷海军的黄龙旗,以此来证明他曾为清廷的海军效力和作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