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大臣呢。这位大臣呢,已经被皇帝给判定了是死刑啦。按常理来说,一般人到了这个时候,那肯定是想尽办法去求饶,琢磨着怎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赶紧逃命才对。可这位大臣却不走寻常路哦,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是让自己的妻子去向上举报呢,举报啥?说他自己有谋反的心思。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
难道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心里其实并不希望妻子继续活在世上吗?会不会是他想要借着谋反之罪,去促使皇帝对其处以株连九族这样的刑罚呢?如此一来,妻子也就会随着家族一同被处置,而不是孤零零地苟且存活了。
一代权臣
有一位大臣,名叫纳兰明珠,他可是康熙皇帝身边极为得宠的人物,算得上是大红人呐。
有这么一个人,可能有的人并不知晓他本人的名字呢。不过呢,要是提起他儿子的名字,那可就几乎人尽皆知啦,他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
有这么一句话,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它在网络上已经流传挺长时间啦。你知道吗?这句话其实是纳兰性德写的,而纳兰性德呢,就是某人的儿子。
纳兰性德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颇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过呢,要是说到在官场中的作为,纳兰明珠那可比他儿子纳兰性德要厉害得多啦。也就是说,尽管纳兰性德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可在官场这个层面上,纳兰明珠所取得的成就着实要比他儿子纳兰性德大出不少呢。
在入关之后,纳兰一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朝中身负重任的大臣群体。当时那种形势下,随着入关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纳兰家族凭借着自身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可能是家族在之前就积累下的一定势力、人脉资源,或者家族成员自身所具备的出色才能等等,总之就是在入关之后,成功地在朝廷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进而成为了朝中的重臣呢。
明珠也算是有着祖上庇佑的,所以很早就得以进入宫中做事了。不过呢,她在宫中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就始终都没能受到重视,一直都是那种不怎么起眼的存在呢。
要知道,其祖上可是享受着高官厚禄的,那种风光无限、地位尊崇的情形和现在的状况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呢。如此巨大的落差摆在眼前,也难怪他会在一段时间里,心里满是挫败之感。
没过多久,顺治帝就在那宏伟的紫禁城内驾崩了。随后呢,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上了皇位,开始称帝,自此便成为了这偌大紫禁城的新主人啦。
实际上,要是依照常规的继承次序来看的话,康熙是没办法当上皇帝的。
在那个时候,北京城里天花肆虐横行,情况十分严重呢。好多年长一些的皇子,都没能逃过天花的魔掌,纷纷在天花这种可怕的疫病之下丢掉了性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当时那场传染病肆虐的情况下,年纪尚幼的康熙竟然成功挺了过来。要知道,那传染病来势汹汹,很多人都没能扛住。而康熙凭借着自身出色的免疫体质,顽强地战胜了病魔的侵袭。也正是因为他成功度过了这一难关,在后续的皇位竞争等一系列事情中得以顺利发展,最终顺利赢得了皇位。
在康熙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毕竟年纪尚小,对于治理国家等诸多事宜那自然是全然不懂的啦。就好比一个初涉世事的孩童,面对如此庞大且繁杂的朝政局面,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呢,很多事情都需要慢慢去了解、去学习。
顺治帝同样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深知自己的儿子年纪尚幼,在自己离世之后,这偌大的江山、繁杂的朝务,年幼的孩子必然难以独自应对。于是呢,顺治帝便精心挑选并为这个年幼的儿子安排下了四位托孤大臣,希望在儿子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之前,这四位大臣能够忠心辅佐,帮着维持朝堂的稳定,处理好各项国家大事呢。
在朝廷之中啊,要是有一位被先帝托付辅佐幼主的托孤大臣,那可就已经很不简单啦。但你知道吗?康熙皇帝身边,竟然有四位这样的托孤大臣呢。这还不算完,后宫里还有太后在呢。您就想想看,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康熙所面临的压力那得是多么巨大,真的是让人不难想象啊。
康熙在年幼的时候,对于朝堂上的各种事务那是完全掌控不了呢。就好比朝堂是一艘大船,可他这个年幼的小皇帝却没办法掌舵,只能任由局势发展,跟那种被人操控着的傀儡皇帝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康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没办法与那些托孤大臣直接相抗衡的。不过呢,他也没有就此坐以待毙,而是在暗中悄悄地做着准备,不断去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呢。其中有一个做法就是,他积极地去和皇宫里面的侍卫们打好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日后的行动奠定一定的基础哦。
就在这一时期,康熙皇帝和纳兰明珠之间建立起了极为深厚的情谊,他们俩称得上是“莫逆之交”呢。要知道,纳兰明珠可是比康熙年长了足足二十岁。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明珠渐渐察觉到,这个小皇帝可真的是不简单呐。就拿他的谈吐来说吧,那是相当的不凡,条理清晰,言辞得体,尽显聪慧与睿智。再看看他的行动力呢,也是极为出色的,做事果断,有规划,丝毫不拖泥带水。整体对比下来,这小皇帝在这些方面,竟然一点都不比先帝顺治逊色。
康熙在日常的留意中发现,明主虽然担任的仅仅是宫中侍卫这样的职位,然而其学识方面却极为深厚。特别是在对汉文化的研究上,明主有着很深的造诣,掌握的知识相当丰富,在这方面表现得颇为突出。
就这样,康熙皇帝对他颇为赏识,不断地对其予以提拔。在一次次的晋升之后,他最终坐到了内务府总管这个位置上,主要负责管理宫廷里面皇帝以及皇室成员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事宜。
要知道,有这么一个职位,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担任的哦,只有皇帝极为亲信的人,才有资格去做呢。就拿明珠来说吧,他能担任这个职位,从中就能明显看出来,小康熙对明珠那可是相当的喜爱呢。
要知道,当时可是存在着托孤大臣的。而纳兰明珠呢,他正一天天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宠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那些身负托孤重任的大臣们,难道会容忍纳兰明珠这般日益受宠的状况吗?他们真的能眼睁睁看着纳兰明珠得宠而无动于衷吗?这实在是一个很值得去探究、让人不禁会琢磨的情况。
行事果决
你瞧,在那朝堂之上,每天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其实啊,除了去处理那些必须要办的国事之外,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呢,可都耗在了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勾心斗角上头啦。大臣们彼此算计,各怀心思,都想着在权力的争斗中占得一席之地呢,整个朝堂的氛围常常因为这些勾心斗角的事儿显得格外复杂又微妙。
在当时那个时期,鳌拜可是作为托孤大臣中的首要人物呢。然而呢,这一帮托孤大臣可没干出什么利于朝堂、利于国家的好事。就说鳌拜他们吧,彼此之间老是互相算计、互相诬陷,整天就忙着在朝堂之上搞这些小动作,弄得整个朝堂那是一片乌烟瘴气的景象,完全没了该有的庄重和清明。
在情况最为夸张的那个时候,鳌拜一心想着争权夺利呢。他居然随随便便就编造出一个借口来,然后凭借着这个莫须有的借口,把另一位同样身为托孤大臣的人给害死了,其行径实在是令人发指。
彼时的康熙还只是个少年,面对当时的局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在那个时候,明珠虽说也算是能常在皇帝身边的、比较受宠信的人物,可要是论起实力来,他和鳌拜相比,那可差得远了,根本就没办法与鳌拜相抗衡呢。
明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向康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觉得,想要除掉对方的话,可别指望着能通过那些常规的、正当的途径去实现。因为那样的话,很可能没办法达到目的,还会留下诸多隐患呢。只有瞅准时机,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果断地使出那种极为强硬、迅猛的手段,就如同雷霆一般干脆利落,才能够彻底消除往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祸患。
在暗地里悄悄地接受着各种各样有关暗杀方面的训练,目的就是期望着能够成功地将鳌拜给擒拿下呢。
在经过了一段时日的精心谋划之后,两人心里琢磨着,这准备工作做得也差不多了,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乎,他们便下达诏书,宣鳌拜独自一人进入皇宫。而这背后,其实是暗藏玄机的,就等着鳌拜进宫之后,瞅准合适的时机,一举将他擒拿住呢。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康熙皇帝意识到鳌拜一方势力的不断膨胀已经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局势,康熙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他决定采取行动来改变这一局面。而明珠呢,作为朝廷中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严峻性,并且坚定地站在了康熙这一边。就这样,康熙与明珠达成了默契,二人紧密联手,精心谋划着应对之策。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就成功地将鳌拜一方势力给铲除得干干净净。如此一来,原本被鳌拜势力所把控的权力,又重新回到了康熙皇帝的手中,使得朝廷的局势再度回到了正轨之上。
康熙皇帝手握皇权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国理政的大业当中。他一心想要励精图治,对天下展开全面的整治工作。在他的治理下,十分注重让百姓休养生息,给予民众安居乐业的环境。通过康熙的这些举措,清朝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迎来了属于它的第一个盛世之象。
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之下,清朝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方面似乎都发展得很不错。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际上却暗暗涌动着不安的潮流。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处南疆地区的藩王吴三桂,他的存在就如同平静湖面下潜藏的漩涡,给清朝的安稳局势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满清入关之际,其一心想着要尽快平定天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呢,采取了分封汉人藩王的举措,总共封了三个汉人藩王。这其中啊,要数主动打开山海关的吴三桂最为突出啦,他不仅实力是这三人当中最为强大的,而且名气也是相当大的,在那段历史时期可是个颇为关键且引人注目的人物呢。
平南王尚可喜,他的封地和吴三桂的封地是接壤的。在这种情况下,尚可喜没少受气,经常遭遇来自吴三桂一方的打压,还时不时地被其欺负呢。
话说在那个时候,为了去整治吴三桂呢,尚可喜琢磨出了一个不怎么高明的主意哦。他呢,主动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疏,还打着所谓“表忠心”的旗号呢,向康熙皇帝提出要求,希望康熙能把他自己的藩王头衔给撤掉。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吴三桂以及靖南王耿精忠看到相关情形后,立刻就向康熙皇帝呈上了奏疏。在奏疏里,他们明确地提出请求,希望康熙能够将他们所拥有的藩王之位给撤掉。
乍然一看呐,那三个藩王可真是太让人意想不到啦,居然会主动提出来要撤掉自己的藩王之位呢。要知道,放在其他的朝代,要是有藩王能这么做,皇帝恐怕连做梦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真的是太少见、太让人觉得意外的情况啦。
就这样,朝堂之上的那些臣子们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纷纷对那三名汉人藩王赞不绝口。他们觉得这三位藩王可真是表现不错呢,居然能够主动地开了口,向皇帝提出让皇帝对他们进行削藩的要求。
当奏本递到康熙跟前,而且是来自三个人的奏本时,康熙一下子就犯了愁,这愁绪浓重得很呐,以至于接连好几天,他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其中会不会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这着实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权力博弈
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诸多的权力博弈呢。要知道,那三个人都只是请求撤销自己藩王的位子,可对于兵权的事儿呢,却是只字未提,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哦。
藩王呢,说到底其实就只是一个头衔而已哦。但大家要知道,真正关键、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们所掌握着的兵权呢。这兵权可不容小觑,在很多时候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哦。
要知道,当初祖上可是有着“共治天下”的承诺的。倘若康熙仅仅只是把那三位藩王的头衔给剥夺了,这可就等同于违背了祖上的这个承诺呢。如此一来,那三位藩王必然是会起兵反叛的。
要是不进行削藩这件事的话,那康熙在他这一辈子当中,恐怕都没办法能够畅快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就如同被什么给束缚住了嘴巴一样,啥都不好施展,啥事都得受着藩王们的制约,根本就别指望能毫无顾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啦,也就等同于别想能痛痛快快地“开口”去处理诸多涉及权力和统治方面的事宜了。
要知道,削藩这件事,通常情况下那只能喊一次口号就行动起来。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旦第一次削藩没成功,或者没彻底完成,要喊第二次的时候,在民众心里可就不占优势喽。民众心里会想,怎么又来这一出,是不是朝廷做事不靠谱之类的。而且呢,这时候藩王们可就占据主动优势啦,他们经过了第一次的情况,心里有了防备,行动上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应对朝廷的削藩举措了,所以说第二次削藩往往会面临更多难题。
大家知道明朝初期建文帝进行的削藩之事吧,在这件事情上呢,其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供选择哦。一种呢,是采取雷厉风行的做法,就好比大刀阔斧地快速推进,毫不拖泥带水,一下子就对藩王们采取较为强硬且迅速的削藩举措。而另一种呢,则是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也就是一步一步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慢慢地、稳稳地去开展削藩相关的事宜啦,就如同建文帝当时面临的削藩情况,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可以去走呢。
在当时,出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摆在众人面前。而明珠呢,他的表现十分果敢坚决。在大家各有看法、议论纷纷的情况下,明珠全然不顾那些不同的声音,凭借着自己的判断和决心,态度强硬且坚定地主张让康熙皇帝采取削藩的举措,一心推动着这件事的进行。
他心里是这么想的,那三个藩王居然敢呈上这样的奏疏,依他看来,这几个藩王肯定是事先就已经做好了要造反的充分准备,不然哪有这样的胆子做出如此举动呢。
考虑到他们终究是要谋反的,那倒不如直接应允他们所提出的要求,把他们藩王的头衔给削除掉。如此一来,只要他们胆敢谋反,朝廷这边便即刻出兵对其进行镇压。
如此这般操作的话,一方面可以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也就是在对方尚未有所行动之前,我方先采取行动,从而占据主动优势;另一方面呢,还能够做到师出有名,意思就是我方的行动是有正当的理由、有名正言顺的依据的,并非是无端行事哦。
果不其然,在过了没多久之后,吴三桂等三人相继举兵发起叛乱。其实呢,对于这样的情况,康熙皇帝事先就已经有所预料了。所以在吴三桂等人起兵造反的消息传来之时,康熙当即就果断地派遣军队前往进行镇压行动。在一番激烈的交锋和应对之后,成功地将这藩王所带来的祸患给彻底铲除了,使得局势重新恢复了稳定。
在那之后,明珠越发得到康熙皇帝的垂青与宠爱了。他的权势不断攀升,在当时的朝堂之上那可是风光无限呐,几乎达到了权倾朝野的程度呢。可以说,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就数他的地位最为尊崇了,真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态势。
当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力变得很大之后,往往就会不可避免地涉足到权财交易这样的事情当中去。权力的扩张,有时会让一些人经不住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和财富进行不正当的交换,从而陷入这种违背原则和法律规定的行为之中。
明珠也没能逃过这样的情况,他收受了许多人的钱财,这一点确实是他所犯的过错。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为官期间,也着实推荐了不少贤能之士呢。这些被他推荐的人,往往有着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说,明珠这个人,在官场中的表现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收取钱财的不良行径,又有推荐贤才这值得肯定的一面。
然而,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他人举报的命运。这里面尤其突出的是另一位大臣,名叫索额图,他在这件事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呢。他和相关的另一方,彼此之间互相进行构陷,也就是你诬陷我,我污蔑你,闹得不可开交。而康熙皇帝呢,得知这样混乱又糟糕的情况后,心里那是十分地恼火,毕竟朝堂之上出现这样互相攻击、闹得乌烟瘴气的局面,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呐。
之后呢,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巡抚,他可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向皇帝进谏。他所控诉的对象就是明珠,说这个明珠在朝堂之上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收敛了数目极为可观的钱财呢。
明珠遭到了弹劾,随后没多久便被抓捕起来了。
当明珠失势的情况出现后,有那么一些官员便动起了心思。他们犹如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开始疯狂地炮制所谓的“罪证”。这些官员满心想着要凭借这些编造出来的“罪证”置明珠于死地,好让自己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彻底消除掉这个可能会再度产生威胁的隐患。
话说在当时那个时期,康熙皇帝心里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他想要借着某个契机去打压一下纳兰一族呢。并且,他都已经做好了打算,准备把纳兰一族的相关人员留到秋后再进行问斩的处置。
明珠在得知相关消息之后,反应极为迅速,当下就开始着手去打点各种关系。在经过一番谋划安排后,他成功地给妻子传递了这样一句话,其内容是:要是希望我能够保住性命的话,那就得找人去举报我,就说我有造反的行径!
起初的时候,妻子并未立刻作出反应,她好像一时之间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知道,造反在当时可是极为严重的罪行啊,严重到一旦犯了,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不光犯事的人自己性命不保,连他的亲属,上至高祖、曾祖等长辈,下至玄孙、曾孙等晚辈,连同旁系的亲属等一大批人都要跟着遭殃。在这种情况下,正常来讲,谁会去做这样的事儿呢?毕竟谁也不会希望自己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甚至还牵连众多亲人跟着一起遭受厄运,哪有人会担心自己死得还不够惨而去干这种掉脑袋还祸及全家全族的事儿呢?
康熙打小就一直和明珠相处在一起,所以呢,他对明珠的品性那是相当了解的。明珠这个人,虽说平时会贪那么一点儿小财,可在康熙心里很清楚,就明珠的为人,是绝对不会做出造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儿来的。
就这样,康熙心里开始觉得在此之前所出现的全部证据,说不定是被其他人故意捏造用来诬陷的。
事情是这样的,康熙最终并没有对明珠痛下杀手,不过呢,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重用过明珠了。
明珠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机灵,居然从死囚牢狱中成功逃脱出来。在此之后呢,他自然是再也无法拥有曾经那令人艳羡的荣华富贵了,不过好在最终也能平平静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