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乌矿产协议博弈:5000 亿美元稀土换军援

在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一场围绕 "稀土换军援" 的争议性协议正在重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美国与乌克兰关于矿

在俄乌冲突三周年之际,一场围绕 "稀土换军援" 的争议性协议正在重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美国与乌克兰关于矿产资源的谈判持续发酵,这份被称为 "新殖民条约" 的草案,不仅暴露了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野心,更折射出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

一、协议框架:资源换资金的 "不平等条约"

根据俄方披露的协议草案,乌克兰需将国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资产收入的 50% 注入总规模 5000 亿美元的重建基金,直至达到目标金额。作为交换,美国将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协议中并未包含乌克兰迫切需要的安全保障条款。该基金将由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及副总统办公室共同管理,监督机制则确保符合美国制裁政策。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要求乌克兰的注资额需达到美方投入的两倍以上。以当前美国累计援乌约 1000 亿美元计算,乌克兰需通过出让资源获得至少 2000 亿美元收入。这一要求被批评为 "将乌克兰经济殖民化",其苛刻程度堪比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

二、利益博弈:美国的战略算盘与乌克兰的生存困境

美国对 50 种关键矿产的进口依赖度超过 50%,而乌克兰蕴藏着欧盟所列 30 种关键矿物中的 22 种,稀土储量估值达 2 万亿 - 7 万亿美元。控制这些资源可显著降低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 "资源回收" 向国内选民证明援乌资金的 "合理性",同时以 "商人思维" 将地缘政治转化为经济利益。

美国计划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通过矿产协议既获取资源补偿,又迫使乌克兰在俄乌谈判中妥协,为战略东移腾出资源。乌克兰则陷入 "生存还是主权" 的两难境地。冲突导致乌克兰 GDP 累计缩水 40%,基础设施损失超 1 万亿美元。出让资源开采权可短期内缓解财政危机。乌军对美制武器和星链系统高度依赖,美国近期以断供星链相威胁,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谈判压力。泽连斯基支持率已跌破 30%,国内爆发多场反对 "卖国协议" 的抗议活动,极右翼政党甚至威胁发动 "颜色革命"。

三、争议焦点:价值错位与战略悖论

乌克兰稀土资源实际可开采价值约 800 亿美元,与 5000 亿美元援助要求差距悬殊。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乌克兰稀土矿品位较低,开采成本高昂,商业价值存疑。协议规定美国对乌克兰能源、港口等战略资产的收益享有永久分成权,被视为 "将国家命脉交于外国"。美国拒绝提供安全承诺,仅表示 "考虑在协议中提及安全合作",这意味着乌克兰在失去资源主权后,仍无法获得实质性安全保障。

四、地缘影响:重构欧亚资源版图

若协议最终落地,将产生深远影响。乌克兰稀土进入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体系,可能打破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乌政局稳定性和开采技术短板或成制约因素。俄罗斯已将该协议定性为 "经济侵略",不排除采取能源断供、网络攻击等反制措施,俄乌谈判进程将更加复杂。德国、法国对美国 "吃独食" 的做法深表不满,马克龙访美期间明确表示 "欧洲应主导乌克兰重建",跨大西洋裂痕进一步扩大。

五、前景预测:妥协还是破裂?

目前协议陷入僵局:泽连斯基要求将资源分成比例降至 25%,并加入安全保障条款;美国则坚持 50% 分成,仅同意在协议外 "讨论安全议题"。美国总统威胁若本周内无法签约,将削减 30% 的援乌资金,并重新评估星链服务。乌总统 25 日表示 "愿在合理范围内让步",暗示可能接受分阶段资源出让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计划 3 月初访问基辅,试图促成 "资源换和平" 的折中方案。

这场价值 5000 亿美元的资源博弈,本质上是大国战略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地缘利益,乌克兰则在生存与主权间艰难抉择。随着 3 月 1 日乌克兰大选临近,泽连斯基的每一步决策都将影响国家命运。而这份充满争议的协议能否最终签署,或将成为改变欧亚地缘格局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