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是肤浅”看,发现漏字难
有话想说
读者 高致贤
深圳商报4月11日B2版所载的《豆包不粘要散花》一文中,第6个自然段第11、12行里有句“这笑料其实并是肤浅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话,随便看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其中不过多了个“并”字,但仔细领会前后文呢,不是多个“并”而是少个“不”,其中的“并是肤浅”应为“并不是肤浅”.如果去掉“并”字,意思完全相反.由此看来,在纠正“错、别、漏”字之中,发现漏字比较困难.为什么呢?有的字漏掉了,句子也是通的,可是意思恰好相反.如将“某某是反革命的”这句话中的“反”字漏掉,就变成“某某是革命的”.两句皆通,性质却变了!若不统观全文,就不容易发现漏字,更不敢补上那个漏掉的“反”字了!有的字漏了,问题虽然没有这样严重,但也似是而非,令人费解.

就如深圳商报4月11的B4版第2自然段第3行中的“现在城市化建设可谓新月异”句,猛一看,不知这“新月异”是哪来的新词,新月怎么个异法?再联系前后文看,原来这“新月异”应是“日新月异”,其中漏了一个“日”字.这就告诉我们:浏览报刊是不易发现错别漏字的,仔细阅读才能加入贵报的“纠错三人组”,参与纠错,对提高自己运用文字的水平和能力都很有好处.在纠正别人的错误中提高自己.这便是我积极参与贵报纠错工作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