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鉴于各地的藩王势力太大,便着手进行削藩。
但对于削藩的步骤,朱允炆的两位核心幕僚齐泰、黄子澄之间,产生了意见冲突。
在当时的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最强。
齐泰主张从燕王开始下手。
黄子澄则认为先易后难,从周王开始,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这样可以削弱燕王的实力。然后削齐、湘、代、岷等弱小的藩王,最后再收拾燕王。
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
削藩的工作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周、齐、湘、代、岷等诸王相继被废除。下一个就该轮到燕王朱棣了。
对于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朱允炆也做了严密的部署。
1、令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握北平的行政权;让谢贵、张信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接手北平的防务;
2、令诸王不能节制王府的官吏,这其实是为燕王朱棣量身定制的一条命令,进一步削弱燕王的行政权;
3、令都督宋忠等带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对北平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4、削弱朱棣的兵力,将北平、永清(今天的廊坊)二卫的军马调走,朱棣的兵力被抽空。
通过上述四条,实际上让朱棣失去了对北平的控制,失去了行政权和军权,并用重兵把北京包围起来。
在北平的朱棣,插翅难飞。
在南京的允炆,开始收网。
朱允炆下诏逮捕燕王。
但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点小意外,这个小意外发生在了北平都指挥使张信身上,并改变了朱棣的命运。
张信本是朱允炆派来对付朱棣的,但张信在这个时候反而背叛了朝廷,投降了朱棣。
当时朝廷在北平主要是三个人,张昺为北平布政使,实际上是朝廷在北平的总负责人;谢贵、张信掌管着北平的军权。
张信投降朱棣的行为十分关键,使得朱棣对朝廷的动向了若指掌,进而进行部署。
在当时,朱允炆的捉拿诏书已经到了,接到命令的谢贵,立即带领北平城防的七卫军队,以及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明朝一卫是5600人,七卫39200人,加上屯田的的兵力,谢贵的总兵力在5万人之上。
而朱棣的王城空虚,兵力早就被抽空,急需军队保护王城。朱棣让亲信张玉、朱能带了800名军士进入王城。
但当时的城防在朝廷手上,道路也被封死,800军士的入城没有人帮忙,肯定是进不了城的,很显然,这个人就是张信。
但800人即便入了城,与谢贵的数万人相比,那也是以卵击石。对燕王来讲,危在旦夕。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情势突然发生剧变,朱贵和张昺被朱棣诱杀了。
在情势已经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朱贵和张昺二人不可能不防备朱棣,二人孤身入端礼门,进入王府的行为于理不通。很显然,是有某人让他们放下了防备,这个人同样只能是张信。
朱棣起兵造反本只有可怜的800多人,在杀了张昺、谢贵之后,夺取了北平九门,接手了北平防务,兵力直接扩充为数万人。
朱棣也就有了和朱允炆扳手腕的能力。
可以说,张信是朱棣顺利起兵的关键性人物,朱棣称其为“恩张”。
那么这里有一个小疑问,张信明明是朝廷派前来对付朱棣的,为何又投降了朱棣呢?《明史》的说法是,张信的母亲告知张信,燕王府有王气,所以不能对付燕王。此种说法太过乖张,不足为信。但也没有其他的材料可以证明张信反叛的原因,推测的话,很有可能是朱棣通过贿赂收买了张信。
张信因为在北平的功劳,被朱棣一直厚待。即便后来犯了法,朱棣也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惩罚。
张信被朱棣封为隆平候,其子子孙孙都承袭其爵位,直到崇祯末年,第十代永平候张拱薇战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