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为何仅活了40岁?朱元璋评价徐达时,无意间给出了一种解释

静者为王 2021-12-16 14:47:41

一、“神仙”命我来归顺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军进驻和州(今安徽和县),并在这里,发生了两件很玄幻的事。

第一件出自《明朝小史》(野史)。朱元璋在街上瞎转悠时,遇到一测字先生。于是朱元璋过去测字,在地上写了个“一”字。惊得那位测字先生,嗖就蹦起来,连忙擦掉说:“兄弟赶紧跑,听说朱重八来了,若得知你测这个字,必会杀你!”

朱元璋这个懵,咋了?非要问清楚,测字先生说:“地为土,土上一字,乃王!这证明你以后要当皇上啊,若朱重八知道了,还能放过你呀?”

还有一个版本是,测字先生当即下跪表示:日后你必能当皇上。但无论哪个,都足以让朱元璋嘚瑟好多年!

第二件是出自《明史》。朱元璋带兵来到和州时,遭遇到土匪抢掠百姓,见到大军开来后,呼啦一下都跑了。几天后突然一位大汉跑来要归顺。朱元璋喊来那大汉说:“听说你是土匪,是不是吃不上饭了,才来投靠我?”

大汉摇头,说出了一件神奇之事。总的意思就是:其实,在你朱元璋率军来和州之前,我突然做了个怪梦:一位金甲神人指着我鼻子吼:“睡啥啊还睡,起来嘿,真命天子马上就要来了,赶紧去归顺!”(《明史》: 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日:起起,主君来。)

果然,第二天我跟着老大抢劫时,就发现你的人马,那可真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我就想,当土匪能有啥前途?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爽是爽,可没奔头,哪如跟着你朱元璋打天下。所以我要跟着你干!

朱元璋心里这个美,别管奉神人之命来归顺,是真的还是胡扯,给脸上贴金这事,谁不高兴?于是朱元璋就问:“你叫啥?”大汉道:“常遇春!”

朱元璋点头:“夺下和州后,我马上就要渡江攻打集庆(今南京)了,看你体格健壮,一表人才,敢不敢跟我去?”

常遇春一听就懂,吼:“敢,我给老大当马前卒。”朱元璋大喜!由此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隆重登场了!

如今,分析这两个奇幻记载。不必讨论真假,显然能得出一条结论:朱元璋风云际会的人生,发迹于和州!更确切来言就是因为他在这里得到了常遇春,因为随后就是决定朱元璋前途的“采石矶大战”。

在这一战中,常遇春犹如开挂,乘一条小船,冒着雨箭,左手盾牌,右手宝剑,在滔滔江水中奋进,第一个且还是独身登上了对岸,虎入羊群般大杀四方,无人可阻。

朱元璋的后续渡江大军,则趁此机会纷纷抢滩成功,一举打垮了元军蛮子海牙部,并最终夺下南京城,奠定了朱元璋的成功基础。常遇春,也由此一跃成为朱元璋的爱将,跟另一位名将徐达,双星闪耀。

二、大明第一“万人敌”

相比于徐达来言,常遇春更彪悍。都有个“常十万”的江湖绰号?所谓:给我十万兵,我就能横扫天下。朱元璋却不这么看,曾用关羽的例子教育他,说:常老弟啊,知道关羽不?牛不牛?可为啥却败给吕蒙呢?就一个原因,智谋!故而“克敌在勇,全胜在谋”!

朱元璋没有否认常遇春的勇猛,无非提醒他多动脑子罢了。这其实也是为啥,朱元璋让徐达为主帅,常遇春当副手的原因。同时常遇春也对得起“常十万”这个绰号,参加了几乎所有朱元璋的重要战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跟号称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巅峰对决。

那是决定朱元璋和陈友谅命运的“鄱阳湖大战”,双方精锐尽出。尤其是陈友谅手下的张定边,出人意料地对朱元璋发起了“斩首行动”。

一叶小舟在前,后面还跟着两艘战舰,于硝烟弥漫的湖面上杀出,却突然冲向朱元璋乘坐的帅船,谁也没想到还有这么玩的。故而都没反应过来,直到张定边冲来,朱元璋才意识到:不好,他是冲我来的。

其他离朱元璋主舰比较近的战船,连忙纷纷来救驾和截击,却哪里是张定边的对手,大将韩成、宋贵等,皆被张定边斩杀,根本就挡不住。惊得朱元璋连忙命战船掉头,咱赶紧逃,却忙中出乱,战舰偏偏又给搁浅了。

张定边是越来越近,一时间朱元璋都绝望了,莫非天灭我朱重八?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羽箭破空而至,不偏不倚正中张定边。人们寻箭看去,却见常遇春,立在不远处一艘战船上,是怒目握弓!

张定边被常遇春一箭射伤,不得不撤退,朱元璋也长松一口气,死里逃生!

这就是被记录在《明史》中的,元末明初间两大猛人的决斗。张定边悍勇无敌,万马从中欲斩朱元璋。常遇春泰山压顶不变色,一箭逆乾坤!由此,张定边和常遇春,就都有个各自的定位。

一提张定边,前缀基本上是“元末第一猛将”,常遇春的前缀则是“大明第一猛将”,两人就各领风骚,交相辉映。

故而大明第一统帅,非徐达莫属,而大明第一万人敌,则必是常遇春。所谓“鄂国公尉迟敬德,宋少保、万寿观使、鄂国公岳飞,明太子少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骁勇善战称万人敌。”(出自《皇明奇事述》)

这是历史定位,常遇春终于从 “常十万”的江湖绰号,盖棺定论为“万人敌”。

三、为何仅活了40岁?

朱元璋毫不掩饰对常遇春的喜爱,不但让儿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还经常赞两句,如最著名的这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这是在徐达和常遇春扫北时,朱元璋说出的话。也就是说那时的朱元璋,刚当上皇上没多久,便接到了徐达和常遇春的捷报之后。此刻的朱元璋只顾高兴去了,根本没意识到,万人敌常遇春,即将谢幕而去。

公元1369年,也就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突然接到消息:常遇春暴毙于柳河川(《明史》:暴疾卒,年仅四十) 。朱元璋如闻霹雳……那么常遇春为何会突然暴亡,仅活了40岁?从如今的史料来分析,大致有如下两点原因。

其一:死于“卸甲风”。所谓卸甲风,就是由于过去的盔甲,虽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散热效果也很差。经过高强度的搏命厮杀后,人已经大汗淋漓,在盔甲内热不可挡,为了降温,马上就脱去了盔甲,寒风趁机侵入,造成了的中风现象。

不过,笔者却认为这种说法只能当参考。常遇春久经战阵,怎么可能不懂这个常识性问题?况且据《明史》载,当时常遇春是“师还,次柳河川”。也就是说,常遇春扫北得胜(常遇春六月回师北京,攻克上都),在南归途中来到柳河川时(七月)暴亡,期间有一个月左右时间。

所谓暴疾,是发病异常迅猛,从发病到病亡时间非常短,如《东周列国志》记载:陈侯酒后暴疾身亡,遗命立世子午为君。因此,常遇春死于“卸甲风”之说,笔者认为应代表着一种惋惜,所谓“大将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幸也”的翻版美化。

其二:死于“杀戮过多”。常遇春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喜欢杀降,也就是杀戮过多。如九华山大战后生擒陈友谅的四千多兵士。常遇春要全部杀掉,以此威慑敌军。徐达表示:不能滥杀,所谓杀降不祥。

两人谁也没法说服谁,决定请示朱元璋。徐达这里还写奏折呢,那边常遇春就私开了杀戒。后来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很是生气,怒斥常了遇春一通。

且朱元璋后来评价徐达时,不经意间也曾流露出了这种看法。当时徐达带着女儿去皇宫。朱元璋很喜欢徐达的女儿,便说道:“卿不杀人,最有阴骘,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意思是:你徐达从不滥杀,积了大量阴德,故而你女儿日后必贵,干脆长大后嫁给我儿子得了(后嫁给朱棣),你要给我好好养着。

须知,徐达和常遇春是大明双子星,只能是这两人对标,不能用别人来比。所以朱元璋评价徐达“积阴德”,就等于反向承认了常遇春杀戮过重伤了天和,因此暴疾而亡,没活过四十。

不过笔者却认为:哪怕有朱元璋的“金口玉言”,此说法也只能当作一种参考。毕竟这代表着咱传统文化中的仁善思维,以此委婉对常遇春的滥杀行为提出批评罢了,是不能真当成证据的。

笔者的看法就一条:累死的!常遇春既是费脑子,跟徐达一起,制定战略战术(他是副帅),又拼体力每战冲锋在前(先登,摧锋陷阵)。再牛的人,也没法如此高强度的长久运转。

现实中,不也是时常出现这类消息吗?昨儿还生龙活虎加班到凌晨几点,结果却再也醒不来了……

因此与其说常遇春是暴疾而亡,不如说是猝死。从这个角度切入,其实就等于给我们都提了个醒:身体是本钱,不要过度消耗,该休息时务必休息,这才是长久之道……

0 阅读: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