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角色很重要,他们对盘活经济、活跃市场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很多企业家面对时局变化内心无疑是忐忑不安的。原因无它,眼见人民翻身当家做主,害怕自己以及家眷被清算。
这一点上,即便是如重庆著名实业家汪云松这等人物,在面对解放军解放重庆入城时也是内心惴惴不安。
1949年11月30日, 重庆解放,解放军大军进入重庆。虽然期间解放军秋毫无犯,更有外侄孙劝说,可是汪云松心中仍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之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二野进驻重庆,又有探听自己的人员,吓得汪云松不由得躲了起来,唯恐是来捉拿自己的。可是躲得了和尚那躲得了庙,在外侄孙的劝说下汪云松觉得找寻自己的解放军态度良好,这才决定相见。
令他意外的是,接见他的不是旁人正是邓小平。而在师生推杯换盏之间,汪云松才算是放下了心。令他更意外的是,1950年他还受邀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期间他更是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称赞。
毛主席赞扬他对重庆发展作出的贡献,还特别提到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两位副总理。不过,没想到一旁的陈毅却立刻补充应该是三位,包括我。
汪云松有着怎么传奇的经历,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三位总理?
1873年,此时的清廷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这一年,汪云松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商人家庭中,汪家乃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积累了实力不俗的家业。
凭借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他从小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年轻的时候就进入了清朝官方最高的学习机构国子监。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大部分是达官贵人的后代,他也因此积累了不少社会高端人脉,其中就包括溥仪的哥哥,两人结拜为兄弟。
而在和达官贵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也见到了很多普通人看不到的典藏书籍和文玩字画,逐渐也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
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廪生秀才后,他也靠着家世、关系、才华开始走上了仕途。
1905年,清廷委派他去江苏担任知县。虽然当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汪云松却坚持廉政爱民,改善百姓生活,颇有口碑。
是以,不久也升任道台。然而,清廷此时的矛盾已经彻底激化,辛亥革命爆发后汪云松去职返回重庆。
家族雄厚的底蕴,汪云松也开始积极投身商界和社会活动之中。于是他筹建了医学堂,邀请名医来重庆授课,还办起了大中银行。凭借着良好的信用和家族背书,大中银行很快就赢得了储户们的信任, 其资本一度达到了100万元,支行遍布各大城市。
凭借着如此的地位与成功经历,汪云松也被推举为重庆商会会长。
而在对待新思想席卷全国后,国内兴起了留学潮。虽然曾为清朝官吏,但对于新思想、新文化他却十分认同,但是考虑到当时国内不少青年受困于资金并无力出国留学。汪云松选择筹资数万,成立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
如此举动,自然引来很多开明人士的注意。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适逢在重庆,听闻后也修书邓小平要其前来考取留法预科班。
如是一来,邓小平与汪云松之间也有了师生名分。而在近一年的学习中,汪云松对于这个身材矮小但却十分热爱学习的青年也倍加关照,甚至于还特意在他们即将成行时给予了邓小平300元资助,热情勉励。
在帮助邓小平之外,汪云松还曾帮助陈毅兄弟、聂荣臻等几十人出国留学。得知陈毅等人在法国因为爱国运动惨遭驱逐,生活困顿后,汪云松第一时间筹资5万元帮助他们。对于聂荣臻,汪云松帮其办理护照,同样资助他前往法国留学。
除此之外,1922年朱德避祸经过重庆时,汪云松了解情况后爽快的帮助朱德。
后来,汪云松还出钱参与了筹办重庆大学。另外,他还发起参与创建了重庆自来水公司和公交公司、孤儿院等这些民生工程。
在抗战期间,他多次为抗战部队捐款,仅仅在支持防空事业方面就捐款40多万元。
从这种种的履历来看,汪云松无疑是一位传奇的爱国商人,他也确实在山城声名赫赫。
但是对于汪云松而言,由于此前经商不免与国民党打交道,同时国民党又污名化宣传我党,让他对于自己的命运不由得感到担忧。
同时,解放军入城后他又没收到前去迎接的邀请,更让他平添几分担忧。
而直到邓小平派人来接他请他吃饭,席间推杯换盏并讲明了相关我党的政策,汪云松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之后,邓小平还推举他为重庆市第一届人大特邀代表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
1950年,受邀全国政协会议,并与毛主席等人相见也再次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对于党的政策,对于党对于民主人士的重视,汪云松也是备受感动。
于是,1954年元旦作为收藏家的他,决定拿出一件珍品——乾隆年间宝石料瓶作为献礼献给党中央。
坦白讲,这让党中央颇为为难,毕竟有纪律。可是,正当同志们感到棘手时,邓小平听闻随即叮嘱道:汪先生的礼,无论如何都要收下。不能伤了老先生的心。
就这样这件珍贵的文物,由重庆市政府代收。此间在重庆文史研究馆成立时,汪云松又担任副馆长一职,为重庆市志的编纂做出了贡献。
令人感动的是,1957年在查出胃癌自觉时日无多后,他还嘱咐家人将多年珍藏的377件文物古玩捐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