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青花忍冬纹小碗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10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青花忍冬纹小碗侈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为饰,外壁主体绘忍冬纹,茎叶繁茂,线条流畅,布局疏密有致,青花发色沉稳。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清时期,瓷器在制作中有明显传承关系。此式小碗最早见于明成化朝,其上以青花绘缠枝莲纹、折枝蕃莲纹为饰,清逸典雅,隽永俊秀,与清雍正皇帝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故而雍正朝也制作了这类青花缠枝莲纹小碗。但以忍冬纹装饰的则较为少见,应为雍正独创。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又因其凌冬不雕,故有忍冬之称。忍冬图案因其越冬不死,所以起初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装饰中,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有研究表示其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忍冬作为清代御窑纹饰,应始于雍正一朝,《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因此,其又具有延年益寿的吉祥寓意。雍正皇帝极崇道教,渴望从道家炼丹方术中求得长生不老,亦有此方面因素。 此式忍冬纹小碗除青花为饰外,还有青花五彩类,可参考南京博物院藏品,亦有青花五彩忍冬盘,但相较而言,青花器少于青花五彩类。
清康熙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一对
年代清康熙
尺寸直径13cm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来源: 苏格兰 Lawrence Edward Coleman 爵士(1943年1月1日授勋)旧藏,1939年前得于马来西亚槟城,由家族传承 此对碗敞口弧腹,其质精良,温润似玉,内壁光素,外壁饰以青花缠枝花卉纹,朵瓣盛开,枝叶蔓蔓,舒展自如,娇艳动人,整器造型周正标致,笔触细腻文静,青花淡雅清逸,构图丰满有序,极具成窑品格,殊为难得。底足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识。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至此开始,康熙青花瓷在传承前朝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器浑厚,制作精良,小器玲珑,巧夺天工。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间,青花器的钴蓝色调变化很大,从鲜亮到灰暗,包括多种不同的浓淡色调,但终以青翠明快、色泽浓艳、清新悦目和层次分明的色泽为主流,并成为清代之冠。此时,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以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彩,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因此,康熙青花往往深具文人画之意境,晚清鉴赏大师寂园叟即曾赞赏康熙青花“颇有天趣”,意为能在瓷器绘画中达到妙趣天然的效果。本件作品即充分运用了青花色调的多端变化,虽为单色却有深浅、浓淡、虚实之分,层次丰富,青花为墨,水墨写意,潇洒自如。 本品上下简单装饰弦纹与缠枝花卉纹呼应。所绘诸花妍美绽放,枝蔓轻柔舒展,俯仰有姿,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有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一如康熙盛世,威加四海之气势。如此青花呈色和绘画效果属于康熙窑青花中的上乘之品,尽得康熙青花之美备。
清雍正 斗彩福寿纹小碗
年代清雍正
尺寸直径10.5cm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来源: 台湾黄鼎轩旧藏 著录: 《黄鼎轩珍藏展》,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第65页 展览: 《黄鼎轩珍藏展》,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1999年2月13日-3月21日 碗敞口,深腹,圈足。胎体缜密细腻,釉面润泽如玉,釉色甜美白皙。内壁素白,外壁用青花绘变形寿字纹,并以红、绿、蓝三色填彩,另绘红彩蝙蝠,构成福寿纹,绘制工整精美,制作精细。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朝瓷器历来以精致细腻为最大之特色,此小碗亦不例外,其胎质细密,绘画与填彩皆佳,为雍正朝斗彩瓷器之典。外壁的斗彩贯套花卉纹,寓意“连绵不绝”、“福禄相连”。每组纹饰正中绘一种艺术化的象征花卉样式。 雍正朝斗彩福寿纹碗口径自10-14公分皆有,纹饰相近,青花线内所施釉上彩配色略有不同。本品为可见同类里的最小尺寸,盈手可握,可爱非常。可比较一对尺寸稍大的例子,口径12.8公分,曾为仇焱之先生雅蓄,后售于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1日,编号3351。
清乾隆 青花洋彩穿花螭龙纹贲巴瓶一对
年代清乾隆
尺寸高27cm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来源: 纽约苏富比,1998年3月23、24日,lot637 亚洲私人旧藏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督陶官唐英殚心竭虑,仿古采今,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乾隆皇帝爱好广博,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借鉴西洋,遂成洋彩一项,是为中国彩瓷之名品。 贲巴瓶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其中金质者更是确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程序的“金瓶掣签”制度的圣物,本品是以瓷摹仿金属贲巴瓶,较之瓷质同类者,其独特之处有二:一是白地施彩,此类法器以胭脂红、松石绿、娇黄、粉红等色地为常见,而白地罕少。二是其主题纹饰是穿花夔龙图而非传统的缠枝莲托吉祥八宝纹,纹饰新颖,相似纹饰可见于一例乾隆时期的孔雀绿地福寿耳瓶上,售于香港苏富比,1999年11月1日,编号401。另仅见有一例阿尔弗雷德·莫里森旧藏,售于伦敦佳士得,2004年11月9日,编号46,与本品形制及纹饰相同,设色略有不同,可堪对比。 本品腹部各绘一对以胭脂红色料彩绘就的螭龙,隔着莲花遥遥相对,肢体翻卷,手持卷草,其余画面点缀各式缠枝花卉纹,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白釉地匀净厚润,诸彩绚丽浓妍。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一是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二是颈部和腹部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三是以胭脂红洋彩绘画龙纹,这种色彩也是由西方影响下的铜胎画珐琅器和瓷胎画珐琅器中最具代表性之色彩。近足处饰蕉叶纹一周,并以蓝彩点染装饰。底为松石绿地,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式贲巴瓶在《清宫瓷器档》内曾有记载。乾隆四十七年正月日立佛堂收贮瓷铁木石各样供器账一本:“(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七日收宗镜大昭之庙换下,洋彩磁塔三座(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六日方壶胜境供)……白地红龙贲巴壶一对(紫檀座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六日方壶胜境供)”。此条清档中所提“白地红龙贲巴壶”推测或为本品式样。原供在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六年入库。 宗镜大昭之庙是清朝朝廷为接待六世班禅来北京而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禅得知乾隆帝七十大寿庆典即将举行,主动请求进京参加庆典,并托章嘉·若必多吉向乾隆帝奏报:“班禅额尔德尼欲来京朝觐大皇帝”。乾隆帝很高兴,随即下令:“过两年,朕七十万寿,请他到热河相见。”考虑到热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热,为六世班禅避暑计,乾隆帝下旨在热河建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班禅夏季驻地,将北京西黄寺作为班禅冬季驻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十九日,昭庙开光,乾隆帝赏赐六世班禅一行。《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收录了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永瑢奏遵旨备办班禅于香山昭庙开光讽经事宜片”:“……钦命十八日始在昭庙诵经,十九日班禅额尔德尼于昭庙迎驾,开光讽经,逾三日事毕,二十一日班禅额尔德尼返黄寺。” 从目前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乾隆皇帝对贲巴瓶、壶此类法器尤为虔诚恭敬。《乾隆五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金玉作》中记载:”十月二十四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掌库福海、催长舒与来说,太监鄂鲁里交青花白地磁奔巴壶一把(紫檀木座,春耦斋,壶嘴伤折磕缺)。传旨:将伤折处粘好,壶嘴边上磕缺处磨齐,呈览。钦此。”由此条清档,下旨修复有残破者,足可见盛世之君对此品类之珍视。 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除了供自身修持佛法,清宫礼佛之供之外,也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本品以代表宫廷纹样的螭龙纹描绘,且成对流传至今,值得珍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