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活法的人:快手人物故事集》是一部非常有温度,也非常有生命力的底层叙事作品。书中收录了许多在快手平台上走红,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故事。
用底层叙事来定义书中收录的故事,或许有些不妥。因为这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在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很多已经实现了财富乃至于阶级跃迁,不再属于底层。
但我们深入每一个故事,会发现即便书中的人们拥有了改善生活的机会,可他们依旧非常珍视他们所拥有的,同时也是深刻塑造了他们的底层经验。
正因如此,《编织活法的人》中的底层叙事才更让人感动。
底层叙事向来是严肃文学中的一个热门主题,有心的作家们也完全可以在《编织活法的人》当中找到足够多,足够丰满的写作素材。
然而和许多一味极力渲染苦难的作品不同,这本书中的故事当然也充满了各种艰难与辛苦,可书中的人物们所传达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同时也和许多书写过去时代,但却流于表面的充满陈腐气的作品不同,《编织活法的人》书写的是属于当下时代的底层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的人物或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曾在某一刻,当真与他们擦身而过,哪怕只是在网络上。
《编织活法的人》中讲述的故事来自各行各业,有从事高空电力维修十年的高空电力工人,有放弃大城市的优渥工作,带孩子们“造水火箭”的科学老师,有扎根故乡从事沙漠治沙工作的青年,也有坚守皮影艺术的老传承人……
上述故事都来自于本书的第一部分。这些人拥有极其独特的生活经验,但我们却能从他们无法被复制的生活中,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对我们自身生活的启示。
在介绍带孩子们造水火箭的科学老师王印一篇中,王印对于孩子们的教育理念就极具启迪性。书里面说,在这个习惯追求标准答案,追求一百分的内卷教育环境里,王印给孩子们足够多的试错空间,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大胆探索。
王印本身的生活经历也足够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思考生活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
安心做一名科学老师的王印,其实原本拥有更优渥的就业机会,然而他放弃了研究生学历,放弃了大都市的高薪工作,成全了自己的讲台梦。
在《编织活法的人》第二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更真实可感的职业与故事,在日本收破烂的女孩,学英语的农民工,大山里的支教老师……
学英语的农民工万君在快手平台上引起了关注,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他职业与爱好的强烈反差,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农民工为什么要学英语?这有什么用?
万君曾无数次听到这些疑问,而他自己则把这个爱好当做是抵御麻木生活的一道光。
大山里的tony老师侯长亮与雷宇丹夫妇则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照亮他人的一道光。
还有将镜头聚焦劳动者们的讲故事的人田斌,他的工作就是和陌生人聊天,偷偷拍下他们工作的样子,将照片打印出来送给他们。
这样一份独特的工作,背后却有一种朴素的哲学:“每个拼搏的平凡人身上,都有一束光。”
《编织活法的人》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女性的故事,看见被忽略的她们。
这部分第一篇讲述的是卡嫂们的故事,卡车上的女性们。书中通过介绍这些被忽略的群体,来发现女性困境。
恰如书中所说,女性在公路和卡车驾驶室的困境鲜少被承认,反而会因为女性的身份而被放大与审判。
这种困境正是我们需要一次次讲述女性故事的原因所在。
恰如开头所说,《编织活法的人》虽然是底层叙事,但比起诉说苦难,这些故事更多的是传达一种生命力与向上的动力。
恰如大山里的tony老师一篇中的教师夫妇那样,他们把简陋的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而这也是本书许许多多其他人所认同的生活哲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悬浮社会。
这个概念由严飞教授提出,他认为,“悬浮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没有根基的状态之下,每个人都非常迫切地渴求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同。相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当下的社会越来越灵活,社会流动性的宽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另外一方面,贫富分化难以避免,向上流动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当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在此间漂泊的人们由此产生了诸多对自我身份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是许许多多现代人所面临的共同的困境,本书中所讲述的这些人们也曾一度被深深困惑。然而他们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凭借旺盛的生命力与向上的希望,克服了这种对生活的迷茫。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生活中从此不存在苦难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摆脱了底层阶级的命运。
他们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在一个无根的悬浮社会中,把握住了自己的生活,辛苦永远存在,但热情永远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