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闺蜜家小聚,她和我抱怨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女儿文文上小学没几天,就被老师“投诉”了几次。
闺蜜被叫到学校时,面前齐刷刷上站着几个受了委屈的小朋友,全是被文文“欺负”的。
几个讨要说法的家中站在一旁,老母亲的面子挂不住,只能挨个儿道歉,做出赔偿。
事后想到自家女儿脏话连篇、和人打架,闺蜜回到家就和老公吵了一架,互相指责彼此对孩子疏于管教:
“这孩子,暴脾气全随了你!”
而文文看着这一切只是沉默,似乎早就习惯了这种氛围。
听完后,颇为感慨,我指出她的问题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先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闺蜜点头表示赞同,她也逐渐意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全在耳濡目染。
正确引导他们的“模仿欲”,才是为人父母需要解决的“难题”。
1.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会“传染”给下一代家庭系统中,父母的言行,会蔓延到下一代。
但生活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家庭“组合”却是:缺位的爸爸,暴躁的妈妈,养出失控的孩子。
恰如综艺《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刚上初中的女孩当众吐槽妈妈:“妈妈嘴那么毒,生活一定过得很苦。”
网友惊讶于小女孩怼人犀利,待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后,才知道这都是受妈妈影响。
平时她考试发挥失常,妈妈就会“冷嘲热讽”:
“你真是一个人才,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呢?”
“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
女孩被妈妈的“毒舌”所伤,她也学会了用伤人的言语拒人于千里之外。
可见,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该如何做好合格的父母呢?
之前刷到过一条视频。
画面中,一岁多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学着爸爸的样子,给蹲在地上的妈妈搬凳子坐。
事虽小,但爱很多。
评论区有网友感慨道:“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两相对比,有些动容。
综艺中的妈妈教孩子,只让孩子学会了冷漠;视频中的丈夫教孩子,却让孩子学会了爱与担当。
不要忽视爱的教育,它终会是孩子一生之幸。
正如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写道:
“父母之间就是孩子的整个社会,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描绘着他们未来的世界。”
2.家长的这三个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有研究指出,0~6 岁是儿童的模仿敏感期,在此期间他们会以家长为学习对象,养成习惯。
其中,这三个坏习惯最容易被模仿,不容忽视。
1.无视秩序,轻规则
不久前有这样一则报道火上热搜。
高铁上,一名女子被后座玩游戏的孩子多次撞椅背,她无法忍受后便回头制止。
没想到的是,孩子妈先是以“他还小”为由,不予理会,后来孩子爸也开始骂这名女子。
双方僵持不下,争执中,这名女子还被打了一巴掌。
视频被传到网上,引来一众网友热议:
“有这样的父母就有这样的孩子。”
“再次证明,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旁人皆是叹息,只是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过度“偏袒”孩子,只会让他们有恃无恐。
就像一句话说的:“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需要教育不一定是小孩,而是父母。
如果家长带头破坏秩序,只会让孩子丧失秩序感与敬畏心。
2.口不择言,情急时说话无分寸
从表情到言行,最后深化成思维,这是孩子模仿他人的过程。
所以生活中常听到父母说孩子难管,一身坏毛病,却忽略了自身不好的习惯。
在育儿节目《不要小看我》中,雷雷喜欢用骂人的方式制止其他小朋友吵闹。
问及原因后,才得知,他挂在嘴边的“滚出去”,是妈妈的口头禅。他知道这是脏话,但觉得说出来很有“成就感”。
所以你看,父母口不择言,孩子也难言语温和。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爆粗口,要比吼孩子“闭嘴”更管用。
3.生活失控,沉迷于“低级趣味”
不知这一幕你是否熟悉:亲子相见,没有话说,各自拿着“手机”,就能待上一整天。
对此父母抱怨,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对谁都很冷漠,想想就心酸。
却忘记了,当初正是为了孩子不吵闹,才买了平板、手机,让自己省心,让他们安静。
刷视频、玩游戏,这全然是父母常做的事,孩子才被虚拟的世界吸引,开始捧着手机看直播、玩游戏。
如此,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操碎了心,孩子也表示很无奈。
我想,父母平日陪伴孩子时,不再用“低级趣味”消遣,而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看电影,亲子关系会更和谐。
3.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模仿欲”?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说:“模仿是孩子最初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纠正他们的“错误”,还应自我反省。
毕竟,每个人会随着年岁渐长被环境同化,孩子尚小,更是如此。
予以他们正向的环境,才是为人父母的首要课题。
1.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用爱陪伴
平日我们看到的“熊孩子”,缺的也许不是管教,而是爱。
因为三观尚未成熟,他们只能以捣乱、模仿不良言行,引起父母注意。
每每这时,父母不妨抽个时间,放下工作,没有电子产品,只是和孩子进行一场亲子活动:
烹饪美食,朗读绘本,户外野餐……
都能让他们开心许久,从低气压的状态中走出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错过了即是遗憾。
而孩子只是不会表达情感需求,并非天性顽劣,当父母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孩子才会在有爱的环境中,养成良好品行。
2.明确孩子是非观,不“放养”
有网友整理过以往的痛心“悲剧”:
湖南吉首一名四岁半的男孩,学着动画片中的“跳伞情节”,从26楼阳台举伞跃下;
6岁女童在家玩耍,模仿《熊出没》中的熊大,在身上绑好绳子进行攀岩,不慎从高楼摔下身亡;
还有孩子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绑架烤羊”,将同伴绑起来用火烤,导致同伴重度烧伤……
如此种种,让人唏嘘,却也看出:孩子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
遗憾的是,他们的认知不足以分辨行为对错,而父母又常疏忽于此,以致“孩子模仿危险动作”酿成悲剧。
如此,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待孩子有了“危险意识”,才不会好奇“探险”。
3.松弛有度,引导孩子找到个人兴趣
孩子的主动,离不开父母的引路。
别看他们平时唱歌跳舞、爬树抓虫子,不亦乐乎,其实这只是天性使然,并非真正喜好。
就像有人说的:“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若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偏爱,记得尊重与培养,而不是否定,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那些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松弛感与紧绷感兼具:孩子松懈时,叮嘱、严格不能少;他们压抑时,鼓励、支持也要跟上。
这样,他们才能把兴趣变成梦想,不用模仿他人也能做好自己。
4青年作家张萌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没有电子产品,一家人吃完饭就开始读书,从未变过。
后来她成为作家,坚持早起写作读书,大家夸她极度自律,其实这更离不开父母以身作则。
就像一句话说的:“在孩子整个成长期,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观察、模仿。”
为人父母,别把关注只聚焦在孩子的缺点,而忽视自身不足。很多时候,言传身教比一味灌输大道理更有力量。
点个【在看】,愿天下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作者简介: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