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掉200亿后“逆风翻盘”,阿里前高管造车10年终登顶

天下网商 2025-02-18 10:20:51

此前车圈流行一个说法:小鹏汽车(以下简称“小鹏”)用一年时间打了翻身仗,“从ICU跑进KTV”。

具体体现在两个时间点上:2024年12月,小鹏月销量首次突破3万辆,在一众“造车新势力”(即无燃油车产销经历的创业型新能源车企)中仅次于理想和零跑;2025年春节前最后一周,小鹏反超理想登顶,还打破了理想近一年对榜首的“垄断”。

图表源自“理想汽车”

从实际来看,“月销3万辆”这一规模是一家车企步入正向经营现金流、有盈利机会的标准线:理想在2023年中旬实现月销3万辆,剔除银行利息收益后,开始了规模化的盈利;赛力斯汽车(问界)在2024年第一季度坐稳月销3万辆的规模,首次实现季度盈利;蔚来(包含子品牌乐道)在2024年第三季度月销逼近3万辆,同时期经营现金流回正。

2024年这一年,造车新势力的头部选手们过得都不差,但其中小鹏汽车的“逆袭”尤其值得一说。何小鹏自2017年离开阿里,正式出任小鹏汽车董事长。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势力车企,在过去的三年里,小鹏汽车过得并不顺,甚至一度被认为“半只脚踩进了ICU”。

以最直观的股价为例,2021年7月小鹏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当月股价一度上探到220港元每股。2022年7月,小鹏推出被寄予厚望的SUV车型“G9”,却出现了配置和定价上的严重失误,原本设想在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里,这款车“只允许输给Model Y”,然而实际上市后的两个月里,月销不足千辆,远不及预期,与特斯拉每月能卖出3万—5万辆的规模相去甚远。小鹏股价由此一路下行,在同年10月跌至24.75港元这一历史最低点,几乎是高位时的1/10。

在中国汽车行业,一辆新车的失利,可能意味着前期以数十亿元计的投资尽数打水漂。即便是小鹏这样彼时手握两三百亿元现金的企业,也可能因为一款车型的失利,催生企业的系统性崩盘。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2025年元旦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就表示:“大部分实体产业从逆境拉回来,一般要24—36个月,2015年前后的小米、2019年的华为都曾出现挑战,他们花了2年多时间调整。2023年我认为通过努力,我们会在2024年年底或者2025年年初回升。到了2024年年初,我觉得可以提前一个季度回升,最终我们在10月份看到了曙光。”

当然,换个角度看,市场又“颇为宽容”。因为在普遍较小的产销规模里,一两辆车的失利可能重创企业,但一两辆车的成功,也能推动企业跃升到新的阶段——小鹏在2024年年底上演的,就是关于逆袭和跃升故事。

开局不顺,3年亏超200亿元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逆袭故事,是因为小鹏的开局并不顺利。

2021—2023年这三年,被普遍认为是新能源渗透率指数级走高的市场周期,中国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300万辆,到2023年已经达到了900万辆,两年涨了2倍。

据财报数据,2021—2023年,小鹏分别卖出98155辆、120757辆、141601辆车,对应的汽车销售收入分别为200.4亿元、248.1亿元、280.1亿元——通过计算可得,在这三个销售周期里,小鹏的单车价格分别为:20.4万元、20.54万元、19.78万元(汽车销售收入/汽车销量,小鹏在2023年时开始加速开拓经销渠道,单价的计算可能因批发、直销规模比重的变化存在一定偏差,仅供参考)。

销量和单价这两个维度的财务数据,是过去资本“看空”小鹏的主要原因:

一是小鹏在这三年里,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0%,一度跟不上行业的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行业里的“尖子生”——理想在2021年卖出9.1万辆,2023年为37万辆,几乎逐年翻倍;相对更成熟的比亚迪则从2021年的59万辆上涨到2023年的300多万辆,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30%。

二是受到主力车型青黄不接的影响,小鹏单车价格也趋于滑落,从2021年的20.4万元,掉到了2023年的19.78万元。这家企业最初主要卖25万档位的轿跑“P7”,后来更多靠10万—20万元的多款车型依次接棒、撑起销量——而售价超30万元、原本被视作推动企业“量价齐升”的关键车型“G9”缺席严重。

高价车销量不及预期,低价车被迫承担起销量重任,这使得企业的毛利率受损——在2021年—2023年,小鹏分别亏损了48.63亿元、91.39亿元和103.8亿元。

虽然企业产品矩阵“越来越宽”,但是市场定位“越来越低”,从原本聚焦20万—25万中高端市场,扩散到了10万—30万元的大众市场,稀释了品牌定位。

两辆爆款车,小鹏“从ICU跑进KTV”

直到2024年的上半年,小鹏的销量还被卡在行业的中下游位置,月销量游走在1万辆的规模,单车均价也进一步滑落。2024年的第三季度,小鹏只交付了46533辆车,销量增幅仅16.3%,单价更是跌到了18.91万元——已大幅落后于同期单车价格超过25万的理想和30万元的蔚来。

对比来看,何小鹏的好友雷军在2021年官宣造车,3年后小米汽车上市(2024年3月),仅用时两个月,月销量就追平了成立10年、量产5年的小鹏,超23万元的汽车单价也胜小鹏一筹。

彼时,网友替小鹏“病急乱投医”,认为或许是这家企业的“命名影响了它的销量”。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小鹏两款新车接连交付,并成功“卖爆”,才推动销量迎来爆发,舆论中的“噪音”也终于越来越小。

2024年8月,12万元起售的“MONA MO3”开始交付,首月销量即接近1万辆。11月,定价超18万元的“P7+”交付,12月、1月的销量都超过1万辆。两款新车的“卖爆”,推动企业的月销量从8月的1万辆出头,增长到了2024年12月的超3万辆,月环比复合增速接近50%。

和蔚来、理想聚焦在豪华汽车市场,与BBA(宝马、奔驰、奥迪)竞争,把车卖给中产家庭不同,如今小鹏的销售主力车型,定价都在20万元以下,客群主要是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和科技感的年轻人。

小鹏汽车在2024年四季度的“逆袭”,本质是企业基于对产品矩阵的扩充,覆盖了更大众的市场,并成功谋划出“爆款”车型。最终,2024年第四季度,小鹏卖出去91507辆车,对比去年同时期增长超过50%——也推动小鹏在2024年整体交付超19万辆,拿下了34%的年销量增幅新高。虽然第四季度的高销量中,起售价仅为12万元的新车“MONA M03”贡献了至少一半,但规模化下对固定成本的分摊,对冲了单价进一步下行和毛利率的压力。

与此同时,“P7+”在2025年1月继续卖超1万辆,推动企业在2025年伊始站稳了3万辆的月销规模,也强化了资本对于小鹏即将迎来“量价齐升”的业绩转折点的信心。

小鹏汽车月销售数据,图表源自“懂车帝”2025年1月小鹏官方数据为交付超3万辆,懂车帝统计一般是上牌量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4年8月21日小鹏汽车发布中期业绩的次日,创始人何小鹏以27.13港元的价格买入100万股自己企业的股票。现在回望何小鹏“抄底”小鹏的节点,正是销量开始指数级增长的前夜,当下企业的股价已涨超当时近2倍,创下近一年来的新高,市值则几乎是2个蔚来、3.5个零跑,仅次于理想。

造车新势力,放下爆款依赖

在从“0—1”的过程中,造车新势力们或许都曾寄希望于像特斯拉和苹果那样,用一两个“爆款”来“横扫”整个市场。但更接近真相的,是新势力们过去的经营和业绩,常常被一两款产品的“成功与失败”大幅左右——即便是通过“爆款”拉升了企业的业绩和股价。小鹏和理想都是如此。

2024年年初,理想新车Mega被创始人李想认为“将成为50万元以上,不分能源类型、尺寸的销量TOP1”,结果上市后严重失利,企业因此直接推迟了后续新车的发布节奏,同时把年度销量目标从80万大幅下调至50万。单Mega的失利,就事实性地给理想带来了以数十亿元计的利润下行压力,和“一个月股价腰斩”(2024年3月—4月)的资本利空。

随后,理想提前推出了一款定位较企业过去产品更低的新车“L6”——它也是个爆款车型,对企业月度销售业绩的贡献一度达到50%。但这张“被迫打出的牌”,不仅损害了理想在这一年的盈利能力,甚至给品牌的形象和定位造成下行压力。

早在2022年11月,何小鹏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觉得一、两个爆品走不到未来。苹果一款手机每年更改一次,它是一个强爆品每年更新的策略。我觉得在汽车里面做不到,汽车可能是多款产品的逻辑。宝马也不会只做 1—2 款车型。”

对此,2023年年初,小鹏招募了在汽车行业深耕30余年的干将王凤英(原长城汽车总裁,被视为长城的二号人物),负责产品和销售,他本人则开始推动企业重建价值观和制度,致力于打造企业的体系能力。他表示,未来小鹏汽车将进一步在“10万元—30万元”的价格带上布局更多的产品。“没人摸得清楚(爆款公式),市场在变化,用户也在变化,一个重要逻辑是要让公司从强调科技长板到补全短板。”

这也意味着,小鹏需要更多的产品,还要更多的市场,“未来海外市场需要占到一半的销量”。

内销和外贸并行、构建覆盖更广的市场的全产品矩阵、建设体系化的经营能力——新势力们提出的这些战略,本质上可被理解为通过分散企业经营的增长点,以最大化稀释风险,对抗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

无独有偶,理想在Mega的失利前,就已经提出要“全面学习华为”,健全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的流程化能力。在增程之外,它也将在2025年密集地推出纯电产品;蔚来则在2024年接连推出了20万元定位的子品牌乐道、10万元定位的子品牌萤火虫,完成了“10万元—80万元”车型市场的覆盖。

正如何小鹏所说的“目前远谈不上从ICU走进了KTV,行业仍处在淘汰赛里”。在完成了“0—1”的业绩狂奔后,新势力们终于一致地在“1—10”阶段开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家能力健全的企业,而不是靠一个个爆款“活下来”的创业型公司。这是谋求“10—100”的前提条件。

1 阅读:1981
评论列表
  • 2025-02-19 11:07

    应该是UC前老板造车10年终登顶

  • 2025-02-18 20:53

    小鹏加油!中国车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