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架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斤重,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字词注释
伐薪:砍伐树木,作为烧炭的原料。
何所营:做什么用。
黄衣使者白衫儿:指宦官。
文书:皇家的公文。
敕:皇帝的命令。
驱将:强行拿走。
直:同“值”,价值。

特色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五十首《新乐府》之一,诗题下原有小注:“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皇宫派出的采购团,宦官们到市场上看到所需物品,只要口称“敕”(皇帝命令)就强行拿走。宦官们还向货主勒索所谓“门户钱”和“脚价钱”(类似市场管理费),以饱私囊。这首诗以卖炭翁的遭遇为典型,揭露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批判矛头直指皇家。
这首诗分三段,开头到“心忧炭贱愿天寒”为第一段,简要地勾画卖炭翁劳作的艰辛,描写卖炭翁辛酸而衰老的外貌形象,显示普通百姓生活的艰难。“伐薪烧炭南山中”,写他日夜辛劳累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指出炭是老翁全家衣食的来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只有“天寒”炭才能卖个好价钱,身上衣虽“单”却宁愿挨冻也希望天气越“寒”越好,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穷苦百姓在苦难中的无奈挣扎。
自“夜来城外一尺雪”,到“市南门外泥中歇”为第二段,写卖炭途中的艰苦“夜来城外一尺雪”,下雪对卖炭是个好信息,照应了上面的“心忧炭贱愿天寒”。所以清早就驾着炭车在冰雪路上艰难地行进,“牛困人饥”、精疲力竭,在“泥中”歇一会儿整理一下车上炭,盼望开个利市。
下面八句是第三段,写炭被抢:正当老翁心里泛起一丝希望的时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宦官来了,灾难临头了。“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皇家的文书不可抗拒,老翁的希望成为泡影。“黄衣使者白衫儿”与“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多么鲜明的对照,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有人衣衫翩翩得意忘形。诗中“市南门外”与“牵向北”的交代是写实,唐代长安南城是贫民区,北城是贵族区,而皇宫就在北城。“回车叱牛牵向北”,是将炭送往皇宫,“身上衣裳口中食”生生被宦官抢走了,老翁的辛苦劳动与渺茫希望都化为乌有,等待他的将是忍饥挨冻与死亡。这是明目张胆的抢劫,还“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在交换的掩盖下行抢。这一句交代深刻揭示了皇家“文书”的实质,那盖着大红印章的“敕”令是镶着花边的杀人刀。

有人考证,“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是不是等价交换?这种考证没有意义。等价交换是市场贸易法则,但“宫市”不是市场贸易,而是强取豪夺,价值规律在这里不起作用。宦官们可以用“纱”和“绫”换取一车炭,他们的“纱”与“绫”也是抢来的,转眼又可以用这一车炭换取一车米,他们做的是无本买卖。
白居易的《新乐府》都以纪实为主,一诗写一事,用明白通俗的语言写天下不平事。不平则鸣,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