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肯定觉得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就觉得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其实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孩子并非问题的根源,他们正在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痛苦。
当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被父母以成绩为尺度进行评判时,他们的内心体验并非仅仅是对于学习的厌倦。
父母严厉的态度,无形中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距离感,即便他们本身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抵触。
每次面对学习,孩子感受到的都是无力、挫败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他们来说如同迷雾,他们不知道如何驱散,如何让自己重获阳光。
为了自我保护,孩子选择逃避学习,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还会有一些“躯体化”的表现。“躯体化”它指的是人们有时会通过身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声音。
当孩子内心充满情绪时,他们的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疼、身上疼等。
停止强权教育
严厉的批评、指责和体罚,这些都无法真正教育孩子,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短期内,这些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听话,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在孩子心中种下的可能是反抗或憎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终将爆发,而青春期往往就是这一时刻。
父母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也往往会缺乏智慧,选择逃避或消极应对。
遇到问题时,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将精力集中在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停止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
比较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挑剔和不接纳,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失去学习的勇气和力量。
引导孩子学会纵向比较,即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孩子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和支持,安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中。
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即使面临困难也能保持向上的动力。
如何帮助孩子体验到这些感觉呢?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赋予孩子能量,即看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并及时给予反馈,让孩子不断体会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孩子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如果父母能够敏锐地体察到孩子的情绪,并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疏导出来,那么孩子内心的挫败和无助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他们也能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时刻,这样的陪伴会让孩子更快地走出情绪的泥潭,用更智慧的方式去思考和做出选择。
孩子的每一个情绪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我们要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回应。
对于孩子来说,最深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爱与重视。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支持时,他们就能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理解与接纳至关重要。
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时,他们才能从困扰中解脱出来。
这样的支持不仅能帮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还能促进他们内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用心地去理解和支持孩子,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