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期讲解之后,我在后台收到了一些结友的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免疫组化的“功能性”和分子检测的“特殊性”想了解得更多一些,所以今天就以两者作为具体对象,进行更深一层的讲解。内容可能有些专业,我尽量说简单一些,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抽时间给大家一一回复。
免疫组化的定义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现代医学在病理学诊断中一个重要方式,常用于临床对于切下来的组织进行一个全面的、精准的检测。它利用化学酶联反应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异蛋白进行“筛查”检测(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目标抗原),并且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实现可视化(常见一抗——特异性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二抗——标记有检测信号的抗体,加上显色剂的作用,使得目标蛋白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在肺癌免疫组化中常见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物。阳性表达率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越活跃,可能预示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细胞角蛋白CK(CK7/CK20A——肺腺癌中通常呈阳性表达,而在肺鳞癌中表达相对较弱或阴性)。当可视化的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以精准诊断出肿瘤类型和具体来源,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在形态学相似的肿瘤时(这也就是为什么上一期我说病理分期的石蜡切片没有办法准确判断时,需要免疫组化等专业检测的辅助)。
免疫组化的应用
除了常见的病理学上的精准诊断,免疫组化还应用在靶向药物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常见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HER2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一种跨膜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微卫星检测常见于帕博利珠单抗的前期检测中,利用MSI/DNA错配修复(dMMR)技术进行筛查,针对无法手术/出现转移的肺癌患者进行早期筛查,是指导/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HER2检测则利用其抗原表达特性,筛选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断HER2受体与其他受体,如EGFR的二聚化,阻断HER2信号通路的激活),指导帕妥珠单抗通常与曲妥珠单抗或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或HER2阳性的早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免疫组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科技帮助下,诊断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医疗个体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不断地使用中,免疫组化也出现了一些待思考的问题。对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的依赖,导致了对于检测过程/环境的严格要求,也对于某些特殊病例(没有特异抗体表达,导致免疫组化不表达)出现了“无能为力”的情况。这时免疫组化的补充就出现了——分子检测,将检测技术从蛋白这一“大小”,提升到了基因的“大小”。
分子检测“补充”免疫组化
面对免疫组化的“局限性”,分子检测进入了临床使用,作为病理诊断领域的重要补充。分子检测顾名思义,利用现代科学对于DNA、RNA的了解和掌握,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于基因进行检测,利用特异的基因探针,查找和分析基因的表达、变异和融合。例如常见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和下一代测序(NGS)等技术。
分子检测通过特定技术,例如FISH技术,通过特定的DNA或RNA探针,能够确认染色体上的特定融合基因,对特定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也可以利用NGS技术,直接对肿瘤靶点进行精准测定,指导后期靶向药物的使用。例如有论文探讨过肺腺癌患者入院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其“特殊”,但在后期病理时无法检测出其腺癌具体类别,最后使用NGS技术进行测序,发现其KRAS基因突变(KRAS突变导致细胞信号传导的异常,预后差,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较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后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是目前病理检测中非常“高端”的检测技术,为诊断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树立了新的标杆,让我们在病理检测中也可以做到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驾驭”,让诊疗可以做到“步步为营,精准施策”。可以为结友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可以全面地“控制”病情和病况的发展,为未来健康做好一个坚实的保护壁垒。